字词 | 把酒问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唐诗篇名。七古。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贾淳,生平不详。此诗以“天问”式的奇特想象,塑造出永恒、美好的月的形象,显示诗人自己超旷脱俗的胸怀。通篇挥洒自如,脉络贯通,音节谐美,唱叹有致,为情理兼胜之佳构。对宋代苏轼词作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显著影响。苏词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即由李诗起首二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演化而来。诗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两句,句式回环错综,音调抑扬顿挫,且富有浓郁的诗情和深邃的哲理,是传诵之名句。 ☚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登金陵凤凰台 ☛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风、花、雪、月,历来是文人常吟不衰的诗题。李太白诗中,涉及月与月光的篇章也为数甚多。 “明月出天山”、 “玲珑望秋月”的意境令人陶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更是妇孺皆诵;《峨嵋山月歌》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构,更是想象奇特,将月拟人,抒发了对当空皓月、对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感,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而他的《把酒问月》则另辟新径,执酒朝天,对月发问,鲜活的思想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任意驰骋,表现了诗仙李白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尽管是相当朦胧的,在那个时代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把酒问月》用韵灵活,随意而变。首二句语序倒置,把“青天有月来几时”的疑问放于篇首,一语中的。寻根溯源,直截指向有关月之由来这一难解的宇宙之谜。突兀发问,颇有气势,也与“我今停杯一问之”那酒仙的狂放不羁互为表里,纵观全诗,用韵的不拘一格与语句的自由灵活,都与作者无拘无束的思维互相协调。接下来写月之高远不可攀及,给人的感觉却是月随人移,“我走月也走”,李白抓住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关于人与月的相对描写中,隐约揭示出人的活动半径的可邻与狭小。五、六两句是月亮形象的描摩:明月皎洁,圆润如镜,在人们尚未注意到它时,它已悄临宫墙之上,它是飞上夜空的一轮明镜吗?在地面的暮霭和天际的阴翳烟消云散之后,它显得是那样的光彩四射,清辉勃发。明月,红墙,绿烟,清辉,色调鲜明;“飞临”和“灭尽”又有过程,有动感,李白眼中的明月,不仅纯洁可爱,而且神秘诱人。于是, 自然有了对月亮行踪的发问,有了对月亮秘密的探询:月宫中的玉兔仍在年复一年地操舂捣药吗?吃了不死药的嫦娥仍在广寒宫中孤栖独处吗?这些发问,与其说是对月中嫦娥的深切同情,倒不如说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怀疑与动摇。面对当空皓月,面对苍茫宇宙,诗人联想到哪里,便把问题提向哪里,这疑问展示了诗人的心迹,也展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浮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洒脱飘逸、自信浪漫、决不信邪的谪仙形象。 伴随对明月、对宇宙的无穷遐想,进而引起对人类生存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月古月同一轮,古人无一活到今。明月永恒而人生苦短,同一轮明月下,流水般逝去多少代匆匆过客,这又从时间角度揭示了人与月的相对关系。由人到月, 又由月到人,诗人感慨系之,于是发出类似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喟叹。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又与开头的停杯问月紧密照应,作者联翩的思绪和蓬勃的诗情,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驰骋之后,又自然收束在与朋友共饮的现实中。当然难免有“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又怎能苛求古人。 能够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盲目地迷信古人,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探询,不管他的探询取得何种结果,但是其解放思想的勇气就值得推崇,读了《把酒问月》,我们不禁再次为李白这种无畏精神所折服。 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长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个题目,就是一幅绝妙的李白自画像;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余问之”,一种以谪仙自居的、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全诗四句一解为韵: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一问统摄全篇,那突如其来的一问,似乎还带着几分醉意。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令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高攀时,她却会与人万里长相随。这两句一冷一热,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以明月为象征,道尽了自然对于人类的神秘和亲切、无情与厚爱。前解十分精彩,二解便作一般性描写,所谓一张一弛是也:你看那月亮如飞镜一样照临人间宫阙,驱散云烟,清辉焕发;它出于东海而没于西天,踪迹难知,不知为何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三解浮想联翩,联想到关于月的神话传说,对清苦的玉兔、嫦娥寄予关切与同情。然后更进入人生哲理的探寻,从而感慨系之,注意这两句的互文之妙:说“今人不见古时月”既意味“古月不曾见今人”、亦可连类推出“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既意味着“古人所见即今月”、亦可连类推出“古月依旧照今人”。这里人对月的见与“不见”、月对人的“照”与不照的矛盾,乃出自于两者所代表的有限与无限、永恒与短暂的矛盾。 所以接下来就有“古人今人”二句,正视这一矛盾,是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一转语。但张诗强调的是“代代无穷”,李白强调的是代代更替,所以他最后结穴到一个把握今生的问题,从消极方面说就是及时行乐,从积极方面说就是牢牢把握当前——“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不因为人生短暂而采取虚无即否定人生的态度,相反地,正因为人生短暂才觉得它无比珍贵。 人生象一次旅行,不能没有终点,关键是走好它;人生象一篇文章,一定会划上句号,关键是写好它;人生象一支歌,一定得有完全的休止,关键是唱好它。懂得这一点,才懂得什么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以上读法也可以用之李白的其它咏月之诗,如《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也是合月与酒为一题的诗,不同的是,这里不是对月发问,而是对月独白。佛教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直到彻悟为止。此诗即李白以内心独白的形式,由孤独而打破孤独,再由孤独再打破孤独,遂于短短一诗中,生出无限波澜。“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虽有无尽踽踽凉凉之感,但贵在自得其乐,其要义在皈依自然耳。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停杯:放下酒杯。一:助词,表强调语气。皎:形容月色洁白光明。丹阙(què):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清辉:清亮的月光。但见:只看到。宵:夜晚。宁(nìng)知:怎知。没(mò):隐没。白兔捣药: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它拿着玉杵,跪地捣长生不老之药。嫦娥:后羿(yì)射日为民除害,得到王母娘娘所赐长生不老药,嫦娥一个人偷偷吃掉,便飞向月宫,孤独地居住在那里。栖(qī):居住。邻:相邻,陪伴。当歌对酒:一遍喝酒一边唱歌。金樽(zūn):金制的杯子。 【大意】天上有月亮的历史有多长了?我现在放下酒杯来问一问它。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人们想攀登又不可能;但不管走到哪里,月亮却又始终伴随着我们,不离不弃。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清凉的月光尽情挥洒。我们只是看到月亮每晚从海上升起,难道不知它清晨便隐没在白云之中了?月宫之中,白兔在年复一年地捣药,嫦娥仙子孤独地生活,又有谁与她做伴?现在的人看不到古时候的月亮,但现在的月亮也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古人和今人仿佛流水一样在世间走过,大家看到的月亮都是这样。我只愿意在一边唱着歌一边喝着酒的时候,月光长照在酒杯之中。 字数:714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0-41页. 把酒问月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秋思二首·其二 下一篇:古风·其十九 → 诗词简介: 此诗作年难定。题下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全诗从停杯问月写起,抒写明月美好永恒,感慨人生短倏,申言明月美酒乃人世间赏心乐事,极言人生当及时行乐,不负明月美酒。全诗以“酒”“月”两字起兴,以“问”字贯串,诗思纵横宇宙天地、古往今来,引出人生思考,深蕴哲理。句式回环,音节谐美,尤显太白“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之特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两句,尤脍炙人口,极回文句法之美,奇情异想,后人多摹写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