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把酒问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唐诗篇名。七古。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贾淳,生平不详。此诗以“天问”式的奇特想象,塑造出永恒、美好的月的形象,显示诗人自己超旷脱俗的胸怀。通篇挥洒自如,脉络贯通,音节谐美,唱叹有致,为情理兼胜之佳构。对宋代苏轼词作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显著影响。苏词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即由李诗起首二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演化而来。诗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两句,句式回环错综,音调抑扬顿挫,且富有浓郁的诗情和深邃的哲理,是传诵之名句。

☚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登金陵凤凰台 ☛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常照金樽里。


 风、花、雪、月,历来是文人常吟不衰的诗题。李太白诗中,涉及月与月光的篇章也为数甚多。 “明月出天山”、 “玲珑望秋月”的意境令人陶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更是妇孺皆诵;《峨嵋山月歌》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构,更是想象奇特,将月拟人,抒发了对当空皓月、对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感,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而他的《把酒问月》则另辟新径,执酒朝天,对月发问,鲜活的思想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任意驰骋,表现了诗仙李白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尽管是相当朦胧的,在那个时代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把酒问月》用韵灵活,随意而变。首二句语序倒置,把“青天有月来几时”的疑问放于篇首,一语中的。寻根溯源,直截指向有关月之由来这一难解的宇宙之谜。突兀发问,颇有气势,也与“我今停杯一问之”那酒仙的狂放不羁互为表里,纵观全诗,用韵的不拘一格与语句的自由灵活,都与作者无拘无束的思维互相协调。接下来写月之高远不可攀及,给人的感觉却是月随人移,“我走月也走”,李白抓住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关于人与月的相对描写中,隐约揭示出人的活动半径的可邻与狭小。五、六两句是月亮形象的描摩:明月皎洁,圆润如镜,在人们尚未注意到它时,它已悄临宫墙之上,它是飞上夜空的一轮明镜吗?在地面的暮霭和天际的阴翳烟消云散之后,它显得是那样的光彩四射,清辉勃发。明月,红墙,绿烟,清辉,色调鲜明;“飞临”和“灭尽”又有过程,有动感,李白眼中的明月,不仅纯洁可爱,而且神秘诱人。于是, 自然有了对月亮行踪的发问,有了对月亮秘密的探询:月宫中的玉兔仍在年复一年地操舂捣药吗?吃了不死药的嫦娥仍在广寒宫中孤栖独处吗?这些发问,与其说是对月中嫦娥的深切同情,倒不如说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怀疑与动摇。面对当空皓月,面对苍茫宇宙,诗人联想到哪里,便把问题提向哪里,这疑问展示了诗人的心迹,也展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浮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洒脱飘逸、自信浪漫、决不信邪的谪仙形象。
 伴随对明月、对宇宙的无穷遐想,进而引起对人类生存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月古月同一轮,古人无一活到今。明月永恒而人生苦短,同一轮明月下,流水般逝去多少代匆匆过客,这又从时间角度揭示了人与月的相对关系。由人到月, 又由月到人,诗人感慨系之,于是发出类似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喟叹。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又与开头的停杯问月紧密照应,作者联翩的思绪和蓬勃的诗情,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驰骋之后,又自然收束在与朋友共饮的现实中。当然难免有“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消极思想,然而我们又怎能苛求古人。
 能够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盲目地迷信古人,大胆地怀疑,大胆地探询,不管他的探询取得何种结果,但是其解放思想的勇气就值得推崇,读了《把酒问月》,我们不禁再次为李白这种无畏精神所折服。

历代诗词精品之《把酒问月》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长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个题目,就是一幅绝妙的李白自画像;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余问之”,一种以谪仙自居的、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全诗四句一解为韵: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一问统摄全篇,那突如其来的一问,似乎还带着几分醉意。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令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高攀时,她却会与人万里长相随。这两句一冷一热,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以明月为象征,道尽了自然对于人类的神秘和亲切、无情与厚爱。前解十分精彩,二解便作一般性描写,所谓一张一弛是也:你看那月亮如飞镜一样照临人间宫阙,驱散云烟,清辉焕发;它出于东海而没于西天,踪迹难知,不知为何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三解浮想联翩,联想到关于月的神话传说,对清苦的玉兔、嫦娥寄予关切与同情。然后更进入人生哲理的探寻,从而感慨系之,注意这两句的互文之妙:说“今人不见古时月”既意味“古月不曾见今人”、亦可连类推出“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既意味着“古人所见即今月”、亦可连类推出“古月依旧照今人”。这里人对月的见与“不见”、月对人的“照”与不照的矛盾,乃出自于两者所代表的有限与无限、永恒与短暂的矛盾。
 所以接下来就有“古人今人”二句,正视这一矛盾,是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一转语。但张诗强调的是“代代无穷”,李白强调的是代代更替,所以他最后结穴到一个把握今生的问题,从消极方面说就是及时行乐,从积极方面说就是牢牢把握当前——“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不因为人生短暂而采取虚无即否定人生的态度,相反地,正因为人生短暂才觉得它无比珍贵。
 人生象一次旅行,不能没有终点,关键是走好它;人生象一篇文章,一定会划上句号,关键是写好它;人生象一支歌,一定得有完全的休止,关键是唱好它。懂得这一点,才懂得什么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以上读法也可以用之李白的其它咏月之诗,如《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也是合月与酒为一题的诗,不同的是,这里不是对月发问,而是对月独白。佛教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直到彻悟为止。此诗即李白以内心独白的形式,由孤独而打破孤独,再由孤独再打破孤独,遂于短短一诗中,生出无限波澜。“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虽有无尽踽踽凉凉之感,但贵在自得其乐,其要义在皈依自然耳。

《把酒问月》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停杯:放下酒杯。一:助词,表强调语气。皎:形容月色洁白光明。丹阙(què):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清辉:清亮的月光。但见:只看到。宵:夜晚。宁(nìng)知:怎知。没(mò):隐没。白兔捣药: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它拿着玉杵,跪地捣长生不老之药。嫦娥:后羿(yì)射日为民除害,得到王母娘娘所赐长生不老药,嫦娥一个人偷偷吃掉,便飞向月宫,孤独地居住在那里。栖(qī):居住。邻:相邻,陪伴。当歌对酒:一遍喝酒一边唱歌。金樽(zūn):金制的杯子。

【大意】天上有月亮的历史有多长了?我现在放下酒杯来问一问它。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人们想攀登又不可能;但不管走到哪里,月亮却又始终伴随着我们,不离不弃。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清凉的月光尽情挥洒。我们只是看到月亮每晚从海上升起,难道不知它清晨便隐没在白云之中了?月宫之中,白兔在年复一年地捣药,嫦娥仙子孤独地生活,又有谁与她做伴?现在的人看不到古时候的月亮,但现在的月亮也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古人和今人仿佛流水一样在世间走过,大家看到的月亮都是这样。我只愿意在一边唱着歌一边喝着酒的时候,月光长照在酒杯之中。

字数:714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0-41页.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把酒问月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秋思二首·其二 下一篇:古风·其十九 →
诗词简介: 此诗作年难定。题下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全诗从停杯问月写起,抒写明月美好永恒,感慨人生短倏,申言明月美酒乃人世间赏心乐事,极言人生当及时行乐,不负明月美酒。全诗以“酒”“月”两字起兴,以“问”字贯串,诗思纵横宇宙天地、古往今来,引出人生思考,深蕴哲理。句式回环,音节谐美,尤显太白“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之特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两句,尤脍炙人口,极回文句法之美,奇情异想,后人多摹写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 bǎ jiǔ wèn yuè 》 
    《 把 酒 问 月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qīnɡ tiān yǒu yuè lái jǐ shí , wǒ jīn tínɡ bēi yí wèn zhī : 
    青 天 有 月 来 几 时 , 我 今 停 杯 一 问 之 : 
    rén pān mínɡ yuè bù kě dé , yuè xínɡ què yǔ rén xiānɡ suí ? 
    人 攀 明 月 不 可 得 , 月 行 却 与 人 相 随 ? 
    jiǎo rú fēi jìnɡ lín dān què , lǜ yān miè jìn qīnɡ huī fā ? 
    皎 如 飞 镜 临 丹 阙 , 绿 烟 灭 尽 清 辉 发 ? 
    dàn jiàn xiāo cónɡ hǎi shànɡ lái , nínɡ zhī xiǎo xiànɡ yún jiān méi ? 
    但 见 宵 从 海 上 来 , 宁 知 晓 向 云 间 没 ? 
    bái tù dǎo yào qiū fù chūn , chánɡ é ɡū qī yǔ shuí lín ? 
    白 兔 捣 药 秋 复 春 , 嫦 娥 孤 栖 与 谁 邻 ? 
    jīn rén bú jiàn ɡǔ shí yuè , jīn yuè cénɡ jīnɡ zhào ɡǔ rén 。 
    今 人 不 见 古 时 月 , 今 月 曾 经 照 古 人 。 
    ɡǔ rén jīn rén ruò liú shuǐ , ɡònɡ kàn mínɡ yuè jiē rú cǐ 。 
    古 人 今 人 若 流 水 , 共 看 明 月 皆 如 此 。 
    wéi yuàn dānɡ ɡē duì jiǔ shí , yuè ɡuānɡ chánɡ zhào jīn zūn lǐ 。 
    唯 愿 当 歌 对 酒 时 , 月 光 长 照 金 樽 里 。 
     
  • 《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
    天上有月亮的历史有多长了?我现在放下酒杯来问一问它。
    明月高 高挂在天上,人们想攀登又不可能;
    但不管走到哪里,月亮却又始终伴随 着我们,不离不弃。
    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
    遮蔽月亮 的云雾消散殆尽,清凉的月光尽情挥洒。
    我们只是看到月亮每晚从海上 升起,难道不知它清晨便隐没在白云之中了?
    月宫之中,白兔在年复一 年地捣药,嫦娥仙子孤独地生活,又有谁与她做伴?
    现在的人看不到古 时候的月亮,但现在的月亮也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
    古人和今人仿佛流 水一样在世间走过,大家看到的月亮都是这样。
    我只愿意在一边唱着歌 一边喝着酒的时候,月光长照在酒杯之中。
     
  • 【注释】

    停杯:放下酒杯。一:助词,表强调语气。皎:形容月色洁白光明。

    丹 阙(què):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清辉:清亮 的月光。但见:只看到。宵:夜晚。

    宁(nìng)知:怎知。

    没(mò):隐没。 白兔捣药: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 它拿着玉杵,跪地捣长生不老之药。嫦娥:

    后羿(yì)射日为民除害,得到 王母娘娘所赐长生不老药,嫦娥一个人偷偷吃掉,便飞向月宫,孤独地居 住在那里。

    栖(qī):居住。邻:相邻,陪伴。当歌对酒:一遍喝酒一边唱 歌。金樽(zūn):金制的杯子。
     
  •  
    问月妙矣,“今予问之”尤妙。(钟评)
     
    (“今人”二句)二句儿童皆诵之,然其言自是不朽。(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于古今为创调。必以此为质,然后得施其裁制。供奉特地显出稿本,遂觉直尔孤行,不知独参汤,原为诸补中方药之本也。辛幼安、唐子畏未许得与此旨。(王夫之《唐诗评选》)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李白在诗题下自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本篇是应老友之请而写的。“问月”,适见诗人奇想谲思,亦见其对宇宙、人生的大惑求解的思考,诗情哲 兼具,语言意境并佳。
     
    月亮和太阳是和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日有阴晴,而月却更有圆缺;日光芒万丈,而月却清幽静谧,因而月不仅有诱人逼视的魅力,且有促人遐想的张力。古人咏月之作甚多,李白与月更多缘分。在李白众多涉月诗篇中,这首《把酒问月》却大展奇姿,隽永耐赏。
     
    诗中问月共提出了四个问题: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不是问今夜的月什么时候出来的,而是问青天之上什么时候就有了月亮。这一问就把人引进了探索宇宙之谜的迷宫,同时将人思绪的触角延伸到远古的时代。诗人没有答,不可能答,也没必要答,目的只在于激起人的思考,且可以意会到青天有月无法计其时。劈头这一问,使人神思飞腾,翱翔于碧海青天。二问既然“人攀明月不可得”,为什么“月行却与人相随”?欲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愿望和想象,事实上人攀明月不可得。人不能上月,月却不离人,月为什么对人如此多情,长随不舍?诗人继前一问再一问,使人对月的神秘感、奇妙感中还掺入了亲切感。三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晚上月出东方,哪里知道它早晨消失在西天的云彩间呢?从月的出没引出关于月如何运行的思考。四问传说中白兔年年为何捣药,孤栖月宫的嫦娥如何打发清冷的日子,由月的来源、运行,进而探及月上的情况。
     
    以上四问,是诗人困惑于月亮的神奇、美妙,可亲不可得,可爱不可知,而提出的思考,缘此导出对人生哲理的探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月,今人古人已非一代人。今人不见古时月,同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月同样照今人。古月今月恒常在,古人今人永更迭。诗人以回环错综之文写出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之理。那么如何对待这短暂的人生呢?
     
    李白在当时只能得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行乐须及时的答案。李白在很多诗篇中都流露了这种观点。如果我们从李白所提示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客观之理出发,而使有限的生命得到充实,使之焕发出更大的能量与光采,丰富无限的人类事业,那古人今人若流水,不断更迭,也不断积累,今后的人看古人,岂不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首诗起得突兀峥嵘,结得首尾呼应,中间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回环往返,峰回路转之后戛然而出关于古人今人、古月今月的四句,精采百倍。虽然诗人关于人生的理解使诗煞尾显得疲软,可是具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读者,却可能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绪,将有限的生命贡献于无限的事业。
     
     
  • 这是一首熔激情、哲理、想象于一炉的咏月抒怀诗。题下原注: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看似不经意而写,实则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月是无感知的自然之物,而作者偏要一本正经地遵故人之命把酒相问,未及开篇,即感觉到他的飘逸浪漫和风流自赏的风致。
     
     首二句以倒装的语序,以问摄起全篇,气势非凡。“青天有月”,古来人人知晓,但“来几时”就不那么简单。作者抓住这难解的宇宙之谜,以神往与迷惑交织的神态劈头一问;而当这一问和“停杯”的动作连成一体时,一个手持杯酒仰天问月,潇洒超脱之中更有几分豪气的诗人自我形象便呼之欲出。

     接着二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和回文式的句法描绘了“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明月形象。月在中天,近之不得,似乎冷峻无情,但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似乎又热情无比。这样亦远亦近,若即若离,完全建立在感觉之上的人月关系,是许多人都曾感到的,但经李白轻轻道出,便觉诗味醇厚,颇耐咀嚼。

    五、六句描写月色之美,“绿烟灭尽”尤富点染之功。

    七、八句用“但见”和“宁知”相呼应,传达出诗人对明月循环不已的惊奇,为下面的浮想联翩作了铺垫。

     九、十句假借对月中的捣药白兔和仙女嫦娥寂寞生活的关切,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十一、十二句又把对宇宙的遐想引发到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造语备极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接下二句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促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最后二句,则化用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句意,归结到及时行乐上来。“月光长照金樽里”一句,形象鲜明独特,意味深长隽永,既照应开篇的“停杯”以及题目的“把酒”,又是全诗中心思想的形象概括。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到时间感受。在塑造崇高、永恒、神秘的明月形象的同时,又通过人月关系的对应,使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形象闪现于字里行间。在艺术手法上,则回环错落,浑成自然,抑扬顿挫,脉络贯通,是融哲理于激情的浪漫主义佳作。
  •  
     古往今来,有过多少吟咏明月的佳篇美制,但有哪一篇能超过这首《把酒问月》?就太白本人而言,他歌吟明月的诗可谓多也,此作当属首篇,它充分表现了中国迄今数千年间才华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飘逸、洒脱、奔放、奇丽、驰骋自如的独特风格。
     
     诗人首先从纵深的时间角度来询问——诗题中的一个“问”字就把歌吟的对象人格化、亲切化,使明月成为一个瞩望诗人的、既陌生又熟悉、既遥远又亲近、既冷峻又热情的生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首二句诗是为突出问句的倒装句:苍苍青天,悠悠万世,明月呵,你是从何时起来到这青天之上照临人寰的呀!这是诗人受了屈原《天问》的启发或影响。“我今停杯一问之”,既以“问”字扣题,又托出了问月的规定情境:诗人此刻正在月下饮酒,他翘首仰望明月,不觉把快举到唇边的酒杯在胸前停了下来,发生这般劈空而至的妙问奇想。接着诗人就从“人”与“月”角度发出歌吟,这是诗人在停杯问月之际,于朦胧醉意中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与明月之间的距离而发出的: “人攀明月不可得”,诚然如此,虽然诗人也曾倾吐过“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兴,但那只是“欲”——“想”而已,而“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是我的好朋友”,这“月行却与人相随”都是人人在孩提的时候就有的感觉,诗人确切地将这一人性普遍的共感捕捉入诗,因而读者无不感到亲切,共鸣无间。
     
    接下来“皎如飞镜临丹阙”四句是从空间宇宙的角度来描写明月:皎洁的明月如圆圆的明镜高悬碧空,辉耀着殿宇宫阙,一个“飞”字从动态中写出月移中天的气势,“绿烟天尽清辉发”则细腻地写出明月初升之际月移影动光线色彩的变化,“绿烟”这一感觉非常人所能捕捉,与前句末二字之“丹阙”相映衬,色调何等鲜明瑰丽。“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以曹孟德《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气概,写出月升月落在宇宙中的回环:入夜从海上冉冉而生,徐徐而来;凌晓向云间渐渐隐没,悄悄而去。描写真切细腻。
     
     然后,诗人又从月亮本身——从“内部”的角度加以问月,这里拈用了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白兔捣药”与“嫦娥奔月”,“嫦娥孤栖与谁邻”一句问得极好,好像诗人设身处地想到了孤寂的嫦娥在“高处不胜寒”的广寒宫中所过的年年复年年的凄凉岁月。
     
     最脍炙人口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为此”四句是从古今时间更替的角度进行描写的,通过“今人”与“古月”、“今月”与“古人”的巧妙措词与跨时空连接,把明月与人生沧桑和岁月的无情流逝联系起来,寄托了时间长河永恒而人生却倏忽短暂的喟叹。接着,他把自己的时代苦闷消融于暂时的精神的沉醉: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这当然不能归结成个人性格的脆弱,根本原因还是时代的局限、历史的制约以及社会藩篱的羁绊。
     
    总之,李白的这首著名诗篇之所以独占鳌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以最活跃的形象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地道出了人人都曾有过却未能言传的共感。李白所写的明月毋宁是他的魂,他的神,他的美的化身,心的关爱,或者说,就是他自身的对象化,月的形象与他的精神无间契合,因而成就了这一绝世名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5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