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承压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承压水confined water

存在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并具有一定压力水头的地下水。它不具有自由水面。大部分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一部分来源于其他水源的补给。水质受地质影响变化较大,当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好时,多为淡水。承压水埋藏较深,水量、水质、水温等受气候影响较小,较为稳定,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隔水层凿穿后,在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下可喷出地面。

承压水

承压水chengyashui

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重力水。如果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未被地下水充满,它仍有自由水面,其性质和潜水相同,称为下降层间水。承压含水层上部隔水层的底界面和下部隔水层的顶界面分别称为隔水层的顶板和底板。顶底板之间的距离称为含水层厚度。承压水最重要特征是含水层顶面承受静水压力,当钻孔揭穿隔水顶板时,承压含水层中的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沿钻孔上升,直到某一高度才能静止下来,可见承压水的初见水位与静止水位是不一致的。某点处的静止水位(又称测压水位)高出隔水顶界面的距离定义为承压水头。测压水位高于地面时,承压水头称为正水头,反之称为负水头。在正水头区(自溢区)钻孔揭穿隔水层顶板,水能喷出地面,产生自流现象,故又称承压水为自流水。承压水的另一特点由于具有隔水顶板,与大气圈及地表水联系较少,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因而受当地气候和水文因素影响小,水循环缓慢,动态比较稳定。水的矿化度高低决定于它的循环条件及埋藏条件,一般浅部低,深部高,补给区低,排泄区高。承压水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地质构造。向斜构造、构造盆地和单斜构造是适合于承压水存在的最有利的地方。在水文地质上把埋藏承压水的向斜构造和构造盆地称为自流盆地。埋藏承压水的单斜构造称为自流斜地。一个完整的自流盆地大致可分为三个区: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补给区位于含水层出露地表较高处,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具有自由水面,具有潜水性质。补给区出露地点的标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头的大小。承压区(又称分布区)不具有自由水面,含水层顶面承受静水压力。排泄区的地下水常位于盆地地形位置较低的一侧,当承压水经过承压区后,有时通过上升泉的形式直接出露于地表,也有直接排入地表水体或潜水含水层中。我国向斜构造中的自流盆地十分普遍,华北寒武一奥陶系构成的自流盆地与华南石炭一二叠系构成的自流盆地最为重要。此外,我国第四纪拗陷所形成的自流盆地,不但分布很广,而且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如雷州半岛、陕西关中平原、山西的汾河平原、内蒙河套平原等地的许多山间盆地都属于第四纪拗陷所构成的自流盆地。自流斜地中地下水的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的分布情况视其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异。如断块构造所形成的自流斜地,含水层为导水断层所错断,因而使含水层与不透水层相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含水层出露地表的一侧为补给区,地下水由补给区经承压区到断层处受阻,只能沿断层带向上流动,最后以上升泉的形式出露地表,承压区位于补给区和排泄区之间。如含水层岩性发生由粗粒到细粒的相变或是地层岩性尖灭,在这种情况下,地下水沿含水层向下流动遇隔水层受阻而产生回流,在含水层露头的较低地段,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形成排泄区。不难看出,补给区与排泄区位于同一侧,承压区位于另一侧。当这种自流斜地向下延伸很深时,其下部水循环极弱,常埋藏有高矿化水,甚至保留古老的沉积水。自流斜地分布也很广,山前地带洪积物由于水流搬运和沉积的不均匀性,常组成多层尖灭状的含水层,形成山前自流斜地。北京附近就是一个典型的山前自流斜地,所以,市区及城郊附近过去凿井时能打出承压水。

☚ 潜水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
承压水

承压水Chengyashui

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上、下两个隔水层分别叫顶板和底板。承压水最重要的特征是含水层顶面承受静水压力,当钻孔揭穿隔水顶板时,承压含水层中的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沿钻孔上升,直到某一高度才能静止下来,可见承压力的初见水位与静止水位是不一致的。静止水位又称承压水位,或称测压水位。某点处的静止水位高出隔水层顶板底面的距离,称为该点的承压水头。测压水位高于地面时,承压水头称为正水头;反之称为负水头。在正水头区(自溢区),钻孔揭穿隔水层顶板,水能喷出地面,产生自流现象,故又称承压水为自流水。在负水头区,钻孔揭穿隔水层顶板,承压水只能上升至地表以下一定高度,称半自流水。承压水的另一特点,由于含水层上覆隔水层,与地表水和大气圈联系较少,承压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因而受当地气候和水文因素影响小,水循环缓慢,动态比较稳定。承压水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地质构造条件。向斜构造、构造盆地和单斜构造是适合于承压水存在的最有利的地质条件。在水文地质上,埋藏承压水的向斜构造和构造盆地,称为自流盆地;埋藏承压水的单斜构造,称为自流斜地。一个完整的自流盆地可以分为三部分: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补给区位于含水层出露地表较高处,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甚至潜水的补给。该区的地下水实际上也就是潜水。承压区,上覆有隔水层,地下水承受静水压力。排泄区位于盆地地形位置较低的一侧,当地下水经过承压区后,有时通过上升泉的形式直接出露地表,也有直接排入地表水体或潜水含水层中。排泄区的地下水也具有潜水的特征。自流斜地的形成可有下列几种情况:
❶断块构造所形成的自流斜地。单斜含水层被断层错断、倘若断层带导水性能好,这样,单斜含水层上部出露地表部分,成为承压含水层的补给区,地下水经承压水到断层处,沿断层带向上流动,以上升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在这种情况下,承压区位于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倘若断层带阻水,这时承压斜地的排泄区位于补给区位置较低的地段,而承压区位于旁侧另一地段。
❷岩性发生相变或尖灭形成的自流斜地。含水层物质上部出露地表,发生由粗粒到细粒的相变,或到某一深处尖灭。在补给区,含水层接受地表水或大气降水的补给,当补给量超过含水层可能容纳的水量时,由于下部无排泄出路而形成回流,在含水量出露地带的较低地段形成泉泄出。此时补给区与排泄区是相邻的,承压区位于一侧。水的循环路径并非必须经过整个承压区,这与承压盆地含水层中水的循环路径不同。山前地区洪积扇的岩性由近山的粗砂砾石向平原逐渐过渡到细砂、粘土等,有互层和透镜体,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不均一沉积,可以形成山前的自流斜地。
❸由于含水层倾斜末端被侵入岩体阻截而形成的自流斜地。如济南附近奥陶系灰岩被闪长岩体阻截,迫使喀斯特水以泉的形式涌出地表,形成典型的承压水斜地。

☚ 潜水   孔隙水 ☛

承压水

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良好的供水水源。但对矿坑和地下工程施工,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参见“地理学”中的“承压水”。


承压水

充满于上下两个区域性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水压力。即当井或占孔穿过上面隔水层,水便上升可以自流喷出地表(正水头),称为全自流水;如果水只能上升至地表以下一定高度(负水头),称为半自流水。承压水埋藏深度较大,封存条件好,循环交替过程较长,不易受到污染,动态比较稳定,是重要的供水资源,供水保证率较高。中国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在四川成都地区就已凿出很深能自喷的自流盐水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流井。参见“地质学”中的“承压水”。

承压水pressure water

亦称自流水。充满于上、下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由于地势高低不平,带水层水位高低不同,使深层水受到一定压力。如承受的压力较高,水即沿钻孔或井管自行上升,涌出地面,称自流井或涌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