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扬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西汉著名哲学家、辞赋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后来又在王莽的新朝当大夫,校书天禄阁。因事被诛连,跳楼自杀,几乎摔死。 ☚ 邓禹、耿弇 荆、楚 ☛ 扬雄 扬雄前63—18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年四十余出川游京师,奏赋得官,任给事黄门郎。历仕成帝、哀帝、平帝三朝。王莽篡汉,转为大夫,校书天禄阁。早年酷好辞赋,有赋十二篇,今存十篇,多为模拟之作。如《羽猎》、《长杨》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解嘲》模拟东方朔《答客难》,开文学模拟风气。然构思用词亦自有特色。晚年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其中某些文学批评理论,如强调原道、宗经、征圣,谓“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等,对后世较有影响。另作《方言》十三卷,《训纂篇》五千余言,为文字学重要著作。原有集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 ☚ 刘向 班倢伃 ☛ 蜀王本纪/蜀记/杜宇/望帝/杜宇化鹃/五丁力士 ☚ 武帝驾崩 蜀王本纪 ☛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西汉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与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并称“扬马”。成帝时待诏承明殿,作《长杨》、《羽猪》等赋,任为给事黄门郎。历成、哀、平三朝,不得升迁。王莽篡位后,曾作《剧秦美新》以谀莽,亦未封爵,以资历老转大夫,校书天棣阁。一直沉沦下僚,自甘淡泊,埋头著述。原有集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 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哲学家、赋家、语言学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古文经学和辞赋都很繁盛的时期,因此他好儒学,通训诂,作辞赋,并对辞赋及其前身楚辞发表了较为精到的见解。著有《法言》、《太玄》、《方言》和后人辑的《扬子云集》。 ☚ 司马迁 班固 ☛ 扬雄 扬雄前53-后18又称杨雄,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王莽时曾做过大中大夫。著有《太玄》、《法言》及赋多篇等。扬雄的美学思想继承了儒家“美善统一”的传统,包含着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扬雄在评论汉赋时,肯定“丽以则”,即美丽而又符合德行的美,反对“丽以淫”,即美丽而不符合德行的美;强调了美的内容即善的重要性,贬斥了华而不实,背离德行的辞赋。此外,他认为文艺创作是作家真情实意的流露,提出了“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重要观点。 ☚ 刘向 法言 ☛ 扬雄 汉赋的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 “扬马”。字子云,蜀郡成都 (今属四川) 人。扬雄少时好学,博览群书,但不为章句之学。口吃,不善言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汉书》 本传说他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颇有贤者风度。他读屈原的 《离骚》,未尝不垂涕,但又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自沉汨罗,于是作 《反离骚》。扬雄早年酷爱辞赋,尤其仰慕以辞赋名家的同乡司马相如,甚至模仿他的作品。后来,他被推荐给汉成帝,汉成帝就让他做了文学侍从。这时,他已四十多岁。扬雄写了 《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等作品,其内容为铺写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结尾兼寓讽谏之意。扬雄的辞赋在当时颇负盛名,但他却认为这是 “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他觉得辞赋即使 “曲终奏雅”,也难免 “劝百讽一”,而辞赋家讨帝王的欢心,颇似俳优之徒,与古代诗人不能相提并论。于是他不再作赋,而去埋头写《太玄》 (仿 《易经》)、《法言》(仿《论语》) 等当世人并不感兴趣的论著,甚至去编 《方言》 一类的字书,以求成名于后世。他淡薄名利,当初与他同列的王莽、刘歆后来都飞黄腾达,他却历成帝、哀帝、平帝三世不徙官。王莽代汉后,许多人都获得封爵,扬雄却依然如故。王莽当初以刘歆、甄丰等人所献 “符命” (伪造的天书) 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汉家天下。即位以后,他想使此事更神秘,便不让下面人再献什么“符命”。但刘歆的儿子刘棻不听,又献上 “符命”,王莽将其逮捕审讯,下令凡是有牵连的人,立即加以逮捕,不用奏请。当时,扬雄正在天禄阁 (皇家图书馆) 校书,看见治狱使者来,恐不能自免,便跳楼自杀,未死。王莽听说,觉得奇怪: “扬雄从来不问世事,为何卷到这中间来?” 派人去问,原来刘棻曾经向扬雄学作奇字,扬雄本不知他献 “符命” 之事。扬雄被释放出狱,但洛阳人却编了顺口溜来讽刺他: “惟寂寞,自投阁; 爰清静,作符命。”后来,他被王莽召为大夫,并因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 《剧秦美新》而为后代正统士大夫所诟病。扬雄的学术著作 《太玄》 和 《法言》,当时并不被人理解,刘歆甚至开玩笑说: “你的书,谁读得懂?恐怕后人只有拿来盖酱坛子。” 只有桓谭以为绝伦,断定必传于后世。 扬雄 西汉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善辞赋,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又作《方言》等。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扬侍郎集》。 扬雄扬雄(前53—后18)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又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从小好学深思,敏于文笔,因口吃不能畅谈。中年至京师向成帝呈献《甘泉》、《羽猎》等赋,任为郎,给事黄门。新莽时,校书天禄阁,为大中大夫。曾因事牵连,投阁自杀,几死,后任大夫。 早年善辞赋,与司马相如齐名,好写体物大赋。晚年认为大赋“劝百讽一”,于世无补,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遂不复作。然而亦常写些抒情言志小赋,如《解嘲》、《逐贫赋》、《酒箴》等,影响深远。 潜心著述,强调文章明道、征圣、宗经,写有《太玄》、《法言》等。面对纷争的现实世界,主张以儒家思想定是非,“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他推崇屈原,“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但又批评屈原以死抗争的行为,表现出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著有《法言》、《太玄》,另有《文集》五卷,已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 扬雄 扬雄前53—后18西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汉书》有传(在“赞曰”前均采用扬雄“自序”)。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家庭世世以农桑为业,“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汉书·扬雄传》)。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口吃不能畅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早年“尝好辞赋”,师法屈原和司马相如之赋。扬雄“自序”云:“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其《反离骚》、《广骚》、《畔牢愁》(后两篇均佚),皆拟屈原之《离骚》、《九章》。成帝元延元年前后(前12),雄始出蜀游于长安。在成都时,尝作《县邸》、《阶闼》、《成都四城隅》等铭,有蜀人杨庄为郎,诵之于成帝,成帝好之,以为似相如,于是元延元年雄被召待诏于承明庭,与刘歆和王莽同官。元延二年,除为黄门侍郎,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成帝末年(前11—10),雄奉命作《甘泉》、《河东》、《校猎》(或曰《羽猎》)、《长杨》四赋。哀、平帝时期,外戚擅权,雄“自守泊如”,专心著书。模仿《周易》作《太玄》,模仿《论语》作《法言》,又续《仓颉篇》写成字书《训纂篇》(原书久亡,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佚本)。所著《方言》对中国语言学有莫大贡献。“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汉书 ·扬雄传》)。王莽以符命自立,即位后,欲绝符命之原,诛甄丰及其子寻,窜刘歆子棻。刘棻尝从雄学奇字,辞连及之。时雄正校书天禄阁,治狱使者来捕之,雄惧,乃自阁上投下,几死。莽以雄素不与事,诏勿问,复诏为大夫。先是雄作《解嘲》一文,有“爰清爱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故时人讥之曰:“惟寂寞,自投阁,爱清静,作符命。”符命盖指雄所著《剧秦美新》,是赞颂王莽新朝政绩的作品。天凤五年(后18)卒,年71岁。扬雄生活于成、哀、平帝三世,终于新莽王朝,躬逢西汉后期王权衰弱、外戚擅政时期,思想以儒家为主,《甘泉》、《河东》、《校猎》、《长杨》等大赋均侧重于讽谏,主张君主“裕民”、“节俭”,反对“夺民”、“奢侈”。文学上主张明道、征圣、宗经。早年崇拜司马相如“侈丽闳衍”的风格,坚持文学的讽谏、教化作用,《甘泉》、《校猎》、《长杨》三赋的序言均明确表述其“作以讽”的目的。晚年则“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汉书·司马相如传》)。自此,他“辍不复为”(不再写赋),并严厉批判辞赋,视其为“雕虫篆刻”。(《法言·吾子》)扬雄的赋论给后代文学思想以莫大影响。“自序”云:“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他认为由于作家写赋必要“靡丽闳侈”,因而使读者只是欣赏其华丽的词藻,结果不能收讽谏之效果。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的一位杰出的辞赋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扬雄赋十二篇”,《汉书·扬雄传》载《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4篇,《古文苑》载《蜀都赋》、《太玄赋》、《逐贫赋》(亦见《艺文类聚》)3篇。此外尚有不以赋名、而实为赋体者,如《汉书 ·扬雄传》所载《反离骚》、《解嘲》、《解难》,《汉书 ·游侠传》所载《酒箴》(《太平御览》等作《酒赋》,《北堂书钞》作《都酒赋》)。《甘泉》、《河东》、《校猎》、《长杨》等赋在体式、词句、结构等方面取法于司马相如,然而,扬雄的作品有其独具的特色: 讽谏之意明显,全篇贯穿着箴规之旨;篇幅缩短(458字至1328字),融骚体、散体于一篇;长句、骈语、四言诗句更替常用。此外扬雄扩大了汉赋的题材。如非伪作,《蜀都赋》是汉代第一篇“京都赋”;《逐贫赋》、《酒箴》、《解嘲》则以幽默、机智笔法表述其对时代弊端之不满。西汉辞赋家写出作者之真性情,则难得一见。他的辞赋常被后人批评模拟相如,然而扬雄以其博识高才自能创写内容丰富、文辞诡丽的作品。刘勰称其赋“涯度幽远,搜选诡丽,而竭才以钻思,故能理赡而辞坚”(《文心雕龙· 才略》),可谓持平之论。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五卷,其本亡于唐末。明人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康达维)【吕安】(?—262) 三国魏辞赋家。其事迹见《三国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及《文选·思旧赋》李善注引干宝《晋书》。字仲悌。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吕安怀济世之志,有不羁之才。与嵇康、向秀友善,曾与嵇康灌园于山阳。每一相思,千里命驾。某次访嵇康,值不在,嵇康兄嵇喜迎之,不入,书一“鳳”字于门而去。嵇喜以为善。嵇康曰:“鳳字,凡鸟也。”后为兄巽诬其不孝而下狱,康为其辩。时值钟会与嵇康有隙,诬康于司马昭,以此为罪,昭乃杀吕安及嵇康。今存残篇《髑髅赋》,载《艺文类聚》。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2卷,已佚。近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附录有《吕安集》。 ☚ 成公绥 吕嘉 ☛ 扬雄借指不慕利禄闭门读书著述之人。唐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又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中国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长于辞赋,早年作有《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等,后转而研究哲学和语言文字学,尤好研讨各地方言。在前人及林闾翁孺等采集的基础上,广泛进行调查访问,积累资料,并采摘古代典籍有关词语,历经27年写成《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又著《法言》、《太玄》,并续《仓颉篇》编成字书《训纂篇》。 扬雄 扬雄前53—18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省)人。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他的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受他人牵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 ☚ 刘歆 班捷妤 ☛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幼年家贫,喜爱读书,思路精深。汉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拜大夫。 ☚ 孔安国 许慎 ☛ 扬雄yáng xióng〖名词〗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亦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成帝(刘骜)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为大夫,校书天禄阁。雄博通群籍,在文学、哲学、语言学诸方面皆有建树。于文字训诂尤为精通,好研讨各地方言。曾花27年之力,走出书斋,亲自进行方言调查,撰成《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该书反映了汉代方言的实际情况,是研究古人方言的重要资料。扬雄是我国最早开始方言的搜集、整理工作的语言学家,为后人进行方言的研究开了先河。另编字书《训纂篇》、著《别字》、《苍颉传》、《法言》、《太玄》等书。除《法言》、《太玄》外,今多不传,仅存清人辑本。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为人口吃,不善言谈,以文章名世。早年作《反离骚》、《甘泉赋》、《河东赋》、《长杨赋》等,以讽汉帝。后来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法言·吾子》),转而研究经学。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哲学上,以“玄”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它“摛措阴阳而发气”,阴阳之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太玄·摛》)。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提出“自然之道”即是“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法言·君子》),否定了当时神仙方术的长生不死的迷信观念。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了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的道德学说,“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问道》)特别强调修养的重要,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相混的,经过后天的修养才能发展善性,成为善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学行》)重视行为实践,“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为,为众人。”(同上)提出以圣人是非为是非的评判标准,“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吾子》)强调人要自爱、自敬,“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主要著作除《法言》、《太玄》之外,还有语言学著作《方言》、《训纂篇》等。著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扬雄前53~后18西汉文学家,经学家,语言学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 (今郫县) 人。少时好学,博览群书。汉成帝时自蜀游京师,以文名被召见,后用为郎,给事黄厅,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年老转为大夫。专精著述,辞章、小学、经学兼长,著作甚丰。作《长扬》、《甘泉》、《河东》、《羽猎》诸赋,形式上仿屈原、司马相如,影响颇大。后鄙辞赋曰“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经学,作 《法言》、《太玄》,提出以 “玄” 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性,驳斥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 “绝仁弃义” 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语言学方面著作有《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记述西汉时各地方言,又续 《仓颉篇》,编成《训纂篇》。著作原有集已佚,明人集有《扬子云集》,清严可均编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收其赋、箴共4卷。今郫县有扬雄墓。 扬雄 038 扬雄前53—公元18或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字子玄。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提出“玄”支配天文、地理、人事:“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认为“玄”发布阴阳二气,生成天地和宇宙万物。主张事物有因循,有变化:“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训”。提出“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以往圣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承认事物的对立和转化:“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牙,极寒生热,极热生寒。”指出“新故更代,阴阳迭循”但他又用三分法把事物的变化机械地划分为九个阶段,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都塞进它以“九”为基础的数的格式中。否认神怪与长生不死。指出“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认为事情的成败,虽有客观因素的作用,决定的因素还是人。在知行方面,强调行的重要:“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也,为众人。”哲学著作有 《太玄》、《法言》。 ☚ 刘向 王充 ☛ 扬雄 076 扬雄把道德建立在自然无为的“玄”的基础上,认为“玄”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主宰,不赞同老庄的消极无为的人生观,而一方面认定天道自然无为,另一方面承认人事积极有为,礼义法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死问题上,提出有生必有死,是“自然之道”。在人性论上,既反对孟子“性善论”,也反对荀子“性恶论”,而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因此特别强调“学习”和“修性”的重要性。他把人分为“众人”、“贤人”、“圣人”三等,“圣人”能完全自觉地“去恶迁善”; 而“贤人”能按“礼义”来择善而从之;至于“众人”所追求的只是生命与富贵,于善恶都无所择。他承袭“五伦五常”的道德观,用阴阳学说来论证封建道德规范的永恒性。“夫妇、父子、君臣、长幼、朋友”这“五伦”是“天地之经”,肯定了“尊尊为君,卑卑为臣”的君臣之制。在道德修养上,认为“仁,宅也;义,路也; 礼,服也; 智,烛也; 信,符也”,要人们按仁、义、礼、智、信办事,取四重(重言、行、貌、好),去四轻(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华实”相符,就会成为有贤德的君子。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特别强调教化的作用。他的伦理思想具有开创性,给宋明理学思想以很大的影响。 ☚ 董仲舒 桓谭 ☛ 扬雄 036 扬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仿《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两书中多有逻辑辩说与类推问题。认为辩言应事辞相称,不在虚辞,“事事辞称则经”。强调言要有验,做到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如言无验,则为虚妄之说。将辩分为“大辩”、“小辩”。主张以儒家经典易、书、礼、诗、春秋五经为大辩的标准,“舍斯,辩亦小矣”。认为大辩则言必有中,小辩则为𫎝𫎝之说;大辩由 “多闻见”而为“至识”; 小辩则因“多闻见”而陷于“迷识”。要求辩说应从大辩,不能取小辩。是连珠体的创启者。但所作连珠多已散佚,今仅存两首于《艺文类聚》中。 ☚ 董仲舒 桓谭 ☛ 扬雄 139 扬雄前58—18西汉语言学家、文学家。亦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少即好学,善作辞赋。但口吃不能剧谈,遂以文章名世。博览强记先秦古籍,多识古文奇字,好古而乐道,通晓训诂。作《训纂篇》以续《苍颉篇》,凡34章,2040字,将童蒙识字教本发展为文字训诂之作;仿《论语》作《法言》,阐发先秦诸子的语言学说; 又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13卷,记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于训诂领域别开生面,为后世语言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堪称中国小学的创始人。 ☚ 程邈 许慎 ☛ 扬雄 036 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在形式上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主张一切言论都应以“五经”为准则,进而鄙薄词赋,谓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语言文字学等。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代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共4卷,最为详备。 ☚ 班固 张衡 ☛ 扬雄 扬雄前53—前18YangXiong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时好学,喜爱辞赋,性恬淡寡言,不慕荣利。40岁后,经友人推荐,任给事黄门郎,侍从祭祀游猎。历仕成、哀、平三世,一直官位卑微。因不满朝政腐败,宦官专权的局面,埋头著书。王莽称帝后,搜杀异己,扬雄校书天禄阁,因恐惧而投阁自杀,未死。后召以为大夫。 ☚ 刘向 班固 ☛ 扬雄 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 (今四川)人。一作 “杨雄”,《汉书》作 “扬雄”,清人段玉裁考证,“扬”应作“杨”。少时好学,喜爱辞赋,性恬淡寡言,不慕荣利。成帝时为郎,给事黄门。王莽时任大中大夫,校书天禄阁,因恐惧而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以为大夫。文学成就以辞赋为主。曾作《甘泉》、《羽猎》、《河东》、《长杨》等辞赋十二篇。描写了天子的宫殿、苑囿、祭祀、游猎之盛,篇末寄以讽谏,对汉末现实有所批评。较有特色的是 《解嘲》、《酒箴》、《逐贫赋》三篇作品,或假托主客问答,或杂以嘲戏,或托物咏怀,抒发了正直之士不见容于世的愤懑,暴露了贤愚不分、险恶污秽的现实。明人张溥辑有《扬侍郎集》。 ☚ 刘向 王充 ☛ 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Yangxiong西汉学者、辞赋家。字子云, 成都人。少而好学, 知识渊博。40岁后始游京师, 被喜爱辞赋的汉成帝召入宫廷, 任给事黄门郎。王莽称帝后,他曾校书天禄阁,作过吹捧王莽的 《剧秦美新》, 招致后人讥议。 ☚ 贾谊 班固 ☛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Yangxiong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幼即好学,博览群书,口吃不能剧谈,遂默而好深湛之思。少壮之时,喜好辞赋。30余岁时,游京师,先为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吏,后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好古而乐道”, “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晚年鄙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专心著述,仿 《论语》作 《法言》,仿 《易经》作 《太玄》。提出以 “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否定神仙方术的迷信观念。在伦理道德问题上,反对老子绝仁弃义、绝灭礼学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又不恪守儒家的一家之言。批评庄周、杨朱荡而不法,墨翟、晏婴俭而废礼,申不害和韩非险而无比,驺衍遇而不信,对各家道德论都有独立见解。在人性问题上,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相混的,“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他十分注重后天的学习和修养。“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学行》)。修养善性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认为“仁”是宅,“义”是路,“礼”是服,“智”是烛,“信”是符,要求人们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按仁义礼智行事。欲修成君子,还必须“取四重,去四轻”。“四重”为:“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四经”是:“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谣”。人在言、行、貌、好四方面能取“四重”,去“四轻”,就合乎“礼的要求。其伦理思想独具特色。《汉书·扬雄传》:“今杨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赞,则必度越诸子矣。”主要著作除《法言》、《太玄》外,还有语言学著作《方言》、《训纂》等。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四卷。 ☚ 苏武 王充 ☛ 扬雄 扬雄前53~前18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和语言学家。有时也写作 “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小时就爱好学习,博闻广识,尤其好辞赋,但口吃不善说话。出身贫寒,不爱奉迎,不慕富贵。40岁到京城,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很欣赏他的文采,召为门下吏。成帝时召入宫,写了 《羽猎赋》、《甘泉赋》,封黄门郎给事。他一生不得志,官职一直很低微,又耿直不愿与权贵为伍。王莽称帝时他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后受牵连差点被捕。他一生创作丰富,但大多是模拟作品。比如他的 《甘泉赋》、《羽猎赋》就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内容也写天子祭祀场面的浩大,极力夸饰。他的 《太玄赋》模拟 《周易》,《法言》模仿《论语》。他学识渊博,在模拟中有创造。他的赋更流畅,文辞华美,气魄雄大。晚年他认为赋是 “雕虫篆刻”,还提出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对后代影响很大。他还著有《训纂》、《方言》等语言文字著作。《方言》是中国第 一部记载各地方言的著作,保留了古代很多语言材料,有助于研究古代语言文学。明人辑有 《扬子云集》。 ☚ 司马相如 杨修 ☛ 扬雄前58—18又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成章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升为大夫,为学博闻强记,多识古文奇字,通晓训诂,著述甚富。所著《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为研究古代方言的重要资料。又编有字书《训纂篇》。此外尚有哲学方面著述《法言》、《太玄》及文学著作多种。 扬雄前53—后18又作“杨雄”。《汉书》作“扬雄”。清段玉裁考证,“扬”应作“杨”。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郎、给事黄门,王莽时任大中大夫,校书天禄阁。曾作《剧秦美新》以谀莽。所作《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多以司马相如赋为蓝本,在文学上开了模拟风气,然并不逊色。晚年认为辞赋不能起“讽谏”作用,转而研究哲学。提出了“玄”作为世界万物根源的学说,驳斥神仙方术的迷信;社会伦理方面,反对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语言学方面,著有《方言》,为研究西汉各地方言的重要资料。其文学观点,如强调原道、宗经征圣等,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较大。明人辑有《杨子云集》。参见“哲学”中的“扬雄”。 扬雄即“杨雄”。《汉书》本传作扬雄,清段玉裁考证,“扬”应为“杨”。 扬子云集/扬侍郎集/扬侍郎集选 ☚ 说苑疏证 扬子云集 ☛ 扬雄 扬雄前53—18西汉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辞赋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作为古文美学家的扬雄,主要致力于赋的创作和研究。他早年曾沉溺辞赋写作,摹仿司马相如,构思遣辞,力求写得沉博绝丽,虽自有其特点,却使辞赋创作走上了模拟因袭的道路。随着思想的发展变化,他晚年一反以前对赋的偏爱,指出汉赋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妨害了文学讽谏作用的发挥:“雄以为赋者,将以风(讽)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讽),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汉书·扬雄传》)就是说,赋家尽管意在讽谏,但由于作品极力铺陈,“侈丽闳衍”,只能起到欲讽反劝的效果。因而悔其少作,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自以为“壮夫不为”(《法言·吾子》)。这种对浮夸文风批判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扬雄并未全盘否定赋体文学,他从思想与艺术两方面将赋体分为“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两大类,并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他所要否定的实际上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详见“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条》)。在《法言》等文章里,扬雄还提出要宗经,征圣等观点。主张以经书作为言语的典范、行动的规则。“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无)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法言·吾子》)与此相应,他反对过分文饰,主张华实相符:“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这些思想,对后世刘勰,韩愈等都产生了影响。 ☚ 司马迁 王充 ☛ 扬雄 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从小即好学博览、酷爱辞赋。家贫而不慕富贵,口吃而敏于深思。《汉书》本传记载:“年四十馀,自蜀来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成帝初召入宫,任给事黄门郎。官职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时受人牵累坠阁自杀未遂,后复被召为大夫。扬雄早期即以辞赋闻名。其辞赋每以司马相如为式,效《子虚》、《上林》而作《羽猎》、《甘泉》诸赋,所以后世有“扬马”之誉。还有《解嘲》《酒箴》和《逐贫赋》。《逐贫赋》“呼贫与语”,发泄怨愤,抒惆怅失志之情,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赋。晚年认为作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经典为典范。对作赋和后代的文论有很大影响。辞赋之外,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哲学思想。散文方面还有一些优美政论文,创立了“连珠体”。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明人张溥辑有《扬侍郎集》。 ☚ 刘向 桓谭 ☛ 作《反离骚》/自我解嘲/闲居授《玄》/吐凤集《玄》/精苦作赋 ☚ 疾俗著书 作《反离骚》 ☛ 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西汉末学者,文学家、哲学家、语文学家。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又作杨雄,字子云。年十余,自蜀至京师游。成帝时,经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推荐, 待诏承明之庭,除给事黄门郎,曾奏《甘泉》、《河东》、《校猎》 (或作 《羽猎》) 《长杨》诸赋以讽谏。王莽时,先校书天禄阁,后召为大夫。曾因甄寻、刘棻案牵连,跳天禄阁自杀未遂。又曾作《剧秦美新》以谀莽。他少而好学,不为章句,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非其意虽富贵不事。然口吃不能剧谈,唯以文章名世。在文学方面, 早年倾慕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后来主张一切言论者应以《五经》为准,转而鄙薄辞赋,谓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在哲学方面,以传莫大于《论语》而作《法言》, 以经莫大于《易》而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说。他强调应该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在社会伦理方面,不赞成老庄学派“绝仁弃义”的观点,主张“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在语言学方面,他搜集整理汉代各地方言,撰成《方言》一书,又继《仓颉》而作《训纂》,均为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著作。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严可均编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将他的赋、箴收集为四卷。 ☚ 师丹 田何 ☛ 扬雄 扬雄前53~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自幼家贫好学,学问渊博。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新朝时,为大夫,校书天禄阁。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但善写文章。作赋12篇。以《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长杨赋》为著名,形式上多模仿司马相如,但也表现出自己的某些特色,气魄比较雄伟,行文也较流畅,因此得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另有《解嘲》一文,辞锋尖锐,挺拔有力,具有纵横家的气势和风格。扬雄晚年不满于辞赋“劝百讽一”的传统,认为辞赋是“壮夫不为”的“童子雕虫篆刻”。乃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在《法言》中他将赋分为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见解。这些观点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另有《训纂篇》,对文字学有一定贡献。所著《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 刘向 王充 ☛ 扬雄53 B. C. ~ 18A. D.Yang Xiongwriter,philosopher and linguist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orks: Sweet Springs Rhapsody,Rhapsody on Expelling Poverty,etc. 扬雄前53—18西汉末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西汉成帝时任黄门给事郎。王莽当政后任大夫之职,校书天禄阁。受甄封、刘棻之狱牵连,被迫投阁自杀,未死。晚年隐居乡里,沉沦无闻而终。为人口吃,不善言谈,以著作显名于世。早年爱好文学,后来鄙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之事,转而从事学术研究,仿照《周易》作《太玄》,仿照《论语》作《法言》。他推崇孔子,在儒学基础上吸取老子“道德”之言,摒弃其“绝灭礼学”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对今文经学和谶纬进行了批判。扬雄思想体系的根本范畴是取自《老子》的玄。认为玄兼综天道、地道、人道,“不见”、“不形”而有无比巨大的作用。玄凭借和陶冶“虚无”而生成天道,贯通神明而生出万物的度数,宰制古今而分化出万物的种类,张设交杂阴阳而生出气,然后通过阴阳二气的变化产生天地万物。玄统辖宇宙间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事物的功能,决定着万物的终始存亡和章显衰微。人类只能顺从它而不能违逆它。玄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他没有明确说明。依据自己对“大易之损益”、“老氏之倚伏”(《太玄赋》,见《古文苑》)的理解,通过《太玄》阐述了自己的发展观。认为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是阳极阴萌,阴极阳萌,极寒生热,极热生寒。把一年四时,从十一月开始到下年十月为止,分为九个阶段:“中天”、“羡天”、“从天”、“更天”、“睟天”、“廓天”、“减天”、“沈天”、“成天”。描述事物在九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说:“诚有内者存乎‘中’,宣而出者存乎‘羡’,云行雨施存乎‘从’,变节易度存乎‘更’,珍光谆全存乎‘睟’,虚中弘外存乎‘廓’,削退消部存乎‘减’,降坠幽藏存乎‘沈’,考终性命存乎‘成’。”(《太玄图》)造成不同阶段变化的是“阴阳盛衰”。“中天”(十一月)阳气始生,万物开始孕育(“诚有内者”),“廓天”(四、五月间)阳气极盛,阴气开始发生,万物形体发展到极点而内部已经枯竭(“虚中弘外”),“沈天”(十月)、阴气极盛,万物便凋落收藏(“降坠幽藏”)。人事规律也是通过一系列阶段走向反面。人事发展的九个阶段是:“思心”、“反复”、“成意”、“条畅”、“著明”、“极大”、“败损”、“剥落”、“殄绝”。前三个阶段,人通过起念、考虑而确立一定的意志。中间三个阶段见诸行事而取得成功,这是“福”。后三个阶段则向相反方向转化,由“败损”而至“剥落”、“殄灭”,这是“祸”。故其言曰:“自一至三者,贫贱而心劳;四至六者,富贵而尊高;七至九者,离咎而犯菑。”“息与消糺,贵与贱交。福至而祸逝,祸至而福逃。幽潜道卑,亢极道高。”(《太玄图》)认为发展是因循与变革的结合,“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太玄·玄莹》)。有因循而无变革,事物不能发展;有变革而无因循,事物不能发生,“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同上)。变革要合乎“时”,因循要合乎“理”,“革之非时,物失其基;因之非理,物丧其纪”(同上)。他提出“人性也善恶混”(《法言·修身》)的观点,认为人性包括视、听、言、貌、思五方面,每个人在每一方面都有“正”有“邪”,即有善的方面又有恶的方面。人的善与恶不取决于先天之性,而取决于后天“修”、“学”。“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学则正,不学则邪”(《法言·学行》)。“修”、“学”态度应虚心而单纯,“不奸奸”、“不诈诈”。“修”、“学”的内容和标准为“孔子之道”,“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法言·吾子》),其人存就“则人”,其人亡就“则书”。他反对宗教神学和谶纬迷信、神仙方术。认为“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法言·重黎》)针对天命神学指出:“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何故焉!”(同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成败与天命无关。“邹衍迂而不信”(《法言·五百》)、“黄帝终始”(注: 即五德终始)不过是奸诈的人假托黄帝以售其伪。针对神仙方术指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追求长生不死是没有根据的幻想。认为“以人占天”(发挥人的作用以认识天道)是圣人,“以天占人”(以天道附会人事)是史巫。(《法言·五百》)强调教化,反对重刑,认为“民可使觌德,不可使觌刑。觌德则纯,觌刑则乱”。其学说取老子之道德、孔子之仁义、《周易》之象数,开魏晋玄学的先河。扬雄敢于模仿《周易》、《论语》作《太玄》、《法言》,是对今文经学和谶纬迷信神化孔子和儒家经书的挑战,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当时诸儒讥笑他非圣人而作经,犹春秋时期吴楚之君僣号称王,甚至认为他犯了“诛绝”之罪。但其思想对后代发生了很大影响。桓谭推崇他是汉兴以来未有过的人才,王充称其“卓尔蹈孔子之迹,鸣茂参贰圣之才”(《论衡》),张衡称他为先哲。唐代韩愈将其与荀子并列,宋代理学先驱孙复赞扬他“始终仁义不叛不杂”(《睢阳集》),司马光更说:“扬子直大儒者也,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扬子而谁也! 孟与荀殆不足拟,况其余乎?”(《谈玄》)又著早年的文学作品《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刻意仿效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内容为铺写天子祭祀、苑囿、田猎的盛大隆重场面,兼寓讽谏之意。构思宏伟,用辞华丽。后来写的《解嘲》、《逐贫赋》、《酒箴》,自述情怀,更有特色。《解嘲》中写道:“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且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对当时朝廷中权势倾轧、趋炎附势的状况作了有力揭露。又说:“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挽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对于官僚不学无术、奇才异士不能见容的状况强烈不满,表示自己不愿与流俗合污、潜心著述的志向。《逐贫赋》写自己与“贫”的对话,质问“贫”何以总不离开自己,发泄他在贫困中生活的牢骚,构思新颖,笔调诙谐,蕴含着深沉的不满情绪。《酒箴》借咏物抒发不平,说水瓶质朴有用反易招损害,酒瓶昏昏沉沉却“常为国器”,表现出自己的愤怨。他的散文作品,继承了先秦诸子语约意丰的优点,受到韩愈、柳宗元推崇,对唐代古文运动发生过积极影响。此外著有方言一书,分析西汉各地区方言的特点;续《苍颉篇》编成《训纂篇》,为研究古代语言文字提供了重要资料。 扬雄前53—81一作杨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好学,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尤爱学司马相如、屈原之赋。成帝时,以文见召,作 《甘泉》、《河东》、《羽猎》、《长扬》四赋,为汉王室歌功颂德,任为郎,给事黄门。王莽篡位后,作《剧秦美新》颂之。因刘歆谋杀王莽,他亦受累。晚年颇感辞赋无益于世道,转而研究哲学,作《法言》、《太玄》。另有《训纂编》、《方言》等,为研究古代语言文字学的重要资料。 扬雄前53—后18西汉著名哲学家、辞赋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幼时好学,博闻强记,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后官为大夫。为人口吃不能剧谈, 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多仿司马相如,并与之齐名。后来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又著《方言》一书,记述各地方言,是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仿《苍颉篇》编成《训纂篇》,对文字学也有贡献。著作除《法言》、《太玄》、《方言》外,有《扬子云集》。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汉蜀郡成都(四川成都)人。口吃不能剧谈,以文章名世。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因事牵连被捕。后复为大夫。一生好模仿他人著作。然终因才高学博而在汉赋、哲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均有较突出成就。其代表作《长扬赋》、 《甘泉赋》等模仿屈原及司马相如等作品。后视辞赋为“雕虫篆刻”,转而研究哲学,仿《易经》作《太玄》。提出《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认识自然的必要,认为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驳斥了迷信的神仙方术。仿《论语》作《法言》,倡导儒家学说,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思想。所著《方言》叙述西汉各地方言土语,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苍颉篇》成《训纂编》,对训诂学有一定贡献,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严可均重编,最为完备。(参考图208) 扬雄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认为“神”(即心理)的作用巨大,并认为智是认识能力。强调认识活动中多闻与守约、多识与求精相结合。(2) 在言语问题上,主张口头言语是“心声”,书面语言是“心画”,两者均为交流思想与抒发情感的工具。(3) 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恶混”论。人性的善恶主要靠后天的修习。(4) 在学习心理思想方面,主张靠学习来治理学问,靠思考精通知识,靠与朋友之间的研讨而共同提高,靠荣誉来激励学习并坚定信心,靠不断的努力与坚持来获得成功。主要著作有《太玄》、《法言》。 ☚ 董仲舒 桓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