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扣盘扪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扣盘扪烛 扣盘扪烛宋代寓言。北宋苏轼著。《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之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 夸父 执《马经》以求马 ☛ 扣盘扪烛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①,以为日也。 ——《苏东坡全集·日喻》 【注释】 ①籥(yue):古管乐器,即箫。有说象笛,短而有三孔。 【意译】 天生瞎眼的人不了解太阳是什么,就去问亮眼人。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他敲铜盘听到那响声,以后听到钟声,也当作是太阳。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像蜡烛。”他摸到蜡烛知道了那形状,以后触到箫管,也当作是太阳。 【解说】 这则寓言,使人很自然地想到佛经故事“盲人摸象”。不知象为何物的瞎子们,摸到象牙的说象的形体如萝卜,摸到耳朵的说如箕,摸到脚的说象石臼,摸到脊背的说如大床,摸到肚腹的说如大甕,摸到尾巴的说如长绳……各人各说,都远不准确、完整。本则寓言的“生而眇者”扣盘扪烛正是佛经瞎子们的下一步, 凭自己远不准确完整的知识来认定自己并不知道的事物,于是闹出了大笑话。当然,这里必须指出,佛经故事作者是从“不可知论”出发,用“盲人摸象”说明佛性难明, 而本寓言的作者则是持积极态度的,他只是想用“眇人识日”从反面告诉人们,只有对事物进行切实的观察和体验,杜绝凭一鳞半爪随便臆测,强不知以为知,才能够学以致知,到达知识海洋的彼岸。“眇者识日”的故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或者并未有过,这是作者夸大言之, 寓言而已。但是, 如果我们愿意思考, 敢于自责, 那就不难发现“扣盘扪烛”的现象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时有发生,是我们学习过程上的一大障碍。作者以寓言发覆,砭刺越烈,越能使人醒悟。谁乐意做扣盘扪烛的眇者?谁愿意闹闻钟揣籥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去认真、切实地观察、体验生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各类事物, 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吧。 【相关名言】 尽管我们靠了别人的知识成了一个博学之才, 但要成一个智者则要靠自己的智慧。 ——法国·蒙田 扣盘扪烛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①,以为日也。 ——《苏东坡全集·日喻》 【注释】 ①籥(yue):古管乐器,即箫。有说象笛,短而有三孔。 【意译】 天生瞎眼的人不了解太阳是什么,就去问亮眼人。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他敲铜盘听到那响声,以后听到钟声,也当作是太阳。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像蜡烛。”他摸到蜡烛知道了那形状,以后触到箫管,也当作是太阳。 【解说】 这则寓言,使人很自然地想到佛经故事“盲人摸象”。不知象为何物的瞎子们,摸到象牙的说象的形体如萝卜,摸到耳朵的说如箕,摸到脚的说象石臼,摸到脊背的说如大床,摸到肚腹的说如大甕,摸到尾巴的说如长绳……各人各说,都远不准确、完整。本则寓言的“生而眇者”扣盘扪烛正是佛经瞎子们的下一步, 凭自己远不准确完整的知识来认定自己并不知道的事物,于是闹出了大笑话。当然,这里必须指出,佛经故事作者是从“不可知论”出发,用“盲人摸象”说明佛性难明, 而本寓言的作者则是持积极态度的,他只是想用“眇人识日”从反面告诉人们,只有对事物进行切实的观察和体验,杜绝凭一鳞半爪随便臆测,强不知以为知,才能够学以致知,到达知识海洋的彼岸。“眇者识日”的故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或者并未有过,这是作者夸大言之, 寓言而已。但是, 如果我们愿意思考, 敢于自责, 那就不难发现“扣盘扪烛”的现象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时有发生,是我们学习过程上的一大障碍。作者以寓言发覆,砭刺越烈,越能使人醒悟。谁乐意做扣盘扪烛的眇者?谁愿意闹闻钟揣籥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去认真、切实地观察、体验生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各类事物, 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吧。 【相关名言】 尽管我们靠了别人的知识成了一个博学之才, 但要成一个智者则要靠自己的智慧。 ——法国·蒙田 扣盘扪烛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 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与钟、 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 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苏轼创作《日喻》的本来目的,是在反对人们空谈儒家经书中的所谓“道”, 而忽视从生活实践中去学习事物规律的“道”。又据《乌台诗案》记载:“轼作文一篇,名为《日喻》,以讥讽近日科场之士,但务求进,不务积学,故皆空言而无所得。”但是,《日喻》的形象意义更为深刻。《扣盘扪烛》的故事实际上指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意义——不论何人,想要认识某种事物,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正确地把握它和理解它。如果象眇者(瞎子)那样, 自己缺乏对太阳的直接体验,单靠别人对太阳的间接解说(尽管这种解说是如何“巧譬善导”的),最终仍然不能获得对太阳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甚至反会闹出大笑话来。所以,“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关于眇者识日的比喻, 苏轼还曾在《苏氏易传》(卷一)中作了发挥,他说:“世之论性命者多矣,因是请试言其粗(大概)。曰:古之言性者,如告瞽者(瞎眼人)以其所不识也。瞽者未尝有见也,欲告之以是物;患其不识也则又以一物状(描摹)之。夫以一物状之,则又一物也,非是物矣。彼唯无见, 故告之以一物而不识,又可以多物眩(迷惑)之乎?”可见,这种对“未见”、“不识”的人, 比喻的事物越多,将会使对方的迷惑愈深。这个现象实在发人深省。 这则寓言的机智性和幽默性,在于作者紧紧扣住了眇者的感触本能,写他从“扣盘”而至“闻钟”,从“扪烛”而至“揣籥”(揣摩短笛),仅靠感触,越感触而越迷乱,其认识离太阳的实际也越远。这种揭示矛盾的描写,蕴藏着深刻的哲理,使读者获得有益的启迪。 这则寓言在艺术构成上还有一个特殊的技巧,即“日喻”自身原是一个比喻,即以他物喻日。但它所揭示的却是这个比喻的不完美性,借以阐明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这又是以“日喻”喻理。这使我们看到东坡创作寓言,运用比喻的高超技艺,和他纵横驰骋,无往不适的论辩才能。 这则寓言被后人概括为成语“扣盘扪烛”。 另外,《日喻》作为一篇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包括了《扣盘扪烛》和《南方多没人(潜水游泳的人)》两则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发展的寓言故事。这一点,正表现出苏东坡在创造寓言形式上的开拓性,故在这里一并提及。 《南方多没人》有云:“南方多没人,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徒步渡水),十岁而能浮, 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 岂苟然(苟且求得貌)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规律)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强健)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淹没)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可见《南方多没人》,是继《扣盘扪烛》之后,进一步阐明探求事物规律必须实地学习和亲身体验的道理,如果“不学而务求道”,就会遭到如同“北方之学没者”溺死的可悲下场。然而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作用并不简单重复,它们是一层深入一层的。据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指出:“两喻俱有理趣,思之令人警目”;但在方法上,“前段言道之不可求,后段言求之当以学,而皆喻言之。然前段从喻入正,后段从正出喻,便两喻相承而不排。”这显示出文章的变化多姿和寓意的逐步深化过程。 这种用一个比喻接连一个比喻的辗转相比和有机结合的方法, 形成了“螺旋式”的寓言方式,它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也更具说服力。这在我国寓言创作史上,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创造和发展。此处把“扣盘扪烛”单独标列,意在照顾欣赏上的方便,严格地讲, 两者是不宜截然分割的。 扣盘扪烛扣:敲打。扪:摸。敲打盘子,抚摸蜡烛。比喻受条件限制,仅凭直觉主观臆断。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瞎子,从未见过太阳。他向人询问太阳是什么样子,别人告诉他太阳就像一只铜盘,并敲了几声给他听。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误以为是太阳。有人纠正了他的错误,并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如同蜡烛之光,还让他摸了摸蜡烛的形状。有一天,瞎子摸到一支管龠,惊喜地高呼道:“我摸到太阳了!”(见宋·苏轼《日喻说》) 扣盘扪烛 扣盘扪烛敲铜盘,摸蜡烛。盲人把铜盘和蜡烛当作太阳。比喻对事物认识不全面,不准确。扣:同“叩”,敲。扪(mén):摸。 ☚ 举一废百 辽东之豕 ☛ 决断的程度 决断的程度应当决断的事毫不犹豫:当断不惑 ☚ 做出决断 少决断 ☛ 扣盘扪烛扣盤捫燭kòu pán mén zhú亦作“扣盘扪龠”。语出苏轼《日喻》。瞎子从别人对太阳形如盘、光如烛的描述中,错误认为钟声、龠即是太阳。比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获真知。《瘟疫明辨·杨瑗序》:“夫余之于医,固东坡所谓扣盘扪烛者也,乌乎序哉?” 扣盘扪烛扣槃扪烛kòu pán mén zhú[said of a blind man] strike the copper basin and feel the candle (in order to find out what the sun is like)—take a one-sided approach to problems;know sth.only superficially 扣盘扪烛盘(槃)kòu pán mén zhú扣:敲击;扪:抚摸。比喻认识有片面性,没有把握要领和本质。know superficially, take a one-sided approach to problems, one’s limited understanding 扣盘扪烛kòu pán mén zhú【解义】扣:通“叩”,敲。扪:摸。比喻认识片面,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也作“扪烛扣盘”。 扣盘扪烛kòu pán mén zhú比喻不经实践,多有片面,得不到真的知识。宋·苏轼《日谕》:“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日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扣盘扪烛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他诗、文、赋、书、画样样精通,在文学史上有很大影响。 扣盘扪烛kòu pán mén zhú扣:敲击。扪:摸。比喻认识片面,主观臆断。宋·苏轼《日喻》记载,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瞎子,从未见过太阳。他向人询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像铜盘,他敲了几下,听到几声清脆的声响。有一天,他听到钟声,误以为钟就是太阳,别人纠正了他的错误,告诉他太阳像蜡烛一样能发光,他摸了摸蜡烛,记住了“太阳”的形状。后来他摸到一只管龠,惊喜地高呼道:“我摸到太阳了!” 扣盘扪烛kòu pán mén zhú敲打铜盘抚摸蜡烛。比喻认识片面,主观臆断。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也作“扣槃扪籥”、“扣槃扪烛”、“盲人扪烛”、“盲翁扪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