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托尔斯泰·列·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托尔斯泰·列·尼· 托尔斯泰·列·尼·1828~1910俄国作家。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一贵族家庭,袭伯爵。童年时父母去世,举家迁往喀山。入喀山大学后深受卢梭的思想影响。后因分家退学回乡,致力于农村改革的实验。1851年参军后开始文学创作。在5年内连续发表了自传性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2~1857),短篇《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6) 和以其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经历与见闻为素材写成的纪实性短篇小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这些作品以深刻揭示人物心灵的辩证法和清新的道德追求为特征。1857年旅居瑞士时为抗议西方精神文明的堕落,写成日记体小说《琉森》 (1857)。中篇小说《哥萨克》 (1863) 描写贵族青年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生活,为求解脱来到高加索山区,终因与当地哥萨克人隔阂太深,不久即又回到旧日世界中去。小说表明托氏的“贵族平民化”思想已在酝酿中。1866~1869年间写成四卷集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题材,围绕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家族的战争遭遇和错综的人物关系展现了19世纪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俄国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心态,歌颂了人民的爱国热忱,谴责了拿破仑的野蛮侵略和上层贵族中的堕落、妥协风气,成为一部宏伟的人民战争史诗。另一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交织着两条平行又互相联结的线索: 一条写上层贵族少妇安娜大胆追求爱情自由,最终在伪善的上流社会逼辱下自杀的悲剧: 另一条写庄园贵族列文的幸福家庭生活与对俄国社会和贵族命运的紧迫思索,深刻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动荡局面。至80年代初,他的思想经历了尖锐的斗争和“激变”,转向了宗法制农民立场,彻底否定沙皇专制政权和土地私有制,同时又企图通过宗教博爱和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来缓解日趋白热化的阶级对抗。晚期代表作《复活》 (1891)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其他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 (1904)、许多中、短篇小说、民间故事、政论、杂文和美学著作《艺术论》 (1897)。1910年10月突然从家出走,途中感染肺炎,死于阿斯塔波沃车站。半个世纪中,他以卓越的艺术力量塑造了许多深刻、感人的典型形象,真实描绘了俄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矛盾,登上了19世纪现实主义的高峰。 ☚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契诃夫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