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凯著《中国悲歌的起源》
《中国悲歌的起源: 屈原及其时代》一书,系匈牙利当代著名汉学家弗伦茨·托凯研究屈原的一部力著。1959年布达佩斯科学院出版。后来作者亲自将其匈牙利文转译为法文,于1967年由法国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国著名汉学家戴密微为法文本写了序言。1972年日本出版了该书的日译本。
全书除“导言”外,由《周代的中国社会》、《铭文》、《书经》、《哲学著作里的史诗》、《诗经和抒情诗问题》、《屈原的时代和诗人的生平》、《九歌》、《九章》、《离骚》、《天问》、《卜居》和《渔父》、《屈原诗派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和《关于悲歌理论》十二章组成。该书是一部论述中国悲歌起源的有分量的研究专著。托凯认为,史诗是一种客观地描绘外部世界即社会及其风俗的诗歌,抒情诗则相反,纯是主观的。在这主、客观的两种体裁之间,有一个很广的过渡范围,这便是悲歌。悲歌应有一定的史诗广度,否则就只能成为讽刺短诗;亦须以思考的形式来表达,没有思考便谈不上悲歌。民歌是没有哲学思考,所以最哀怨的民歌也不能成为悲歌。悲歌里当然要有悲伤怀念,但决不是屈从。放弃理想就会蜕化成最平庸的牧歌——“农民乌托邦”。《离骚》是一部杰出的悲歌作品,标志着一种独立的体裁的诞生。托凯在《屈原诗派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一章中,归结出屈原诗派的诗歌有两个特点: 一方面具有通过道教的神秘之路来寻求的,并在牧歌中发现的理想;另一方面又存在一种把理想和屈原的榜样抛在一边的强大诱惑力。“理想丧失了以往的具体特征,只剩下痛苦的、总之是不可理解的回忆。”由于托凯将《离骚》等作品放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加以论述,这就越发突出了悲歌的特点。戴密微在“导言”中指出: 托凯主要从美学上来研究屈原和中国的悲歌,这在西方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托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态度客观地分析了中国悲歌的特征,使其阐述更具说服力。而托凯的美学观点既受席勒、莱辛和黑格尔的影响,又受他的同胞卢卡契的影响。托凯把屈原及其流派的诗歌放在世界文学范畴,与西方诗歌作比较研究,其成果斐然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