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动与颤动心电图
扑动又称震颤,颤动为纤维颤动。若心房与心室的自主性异位心律的频率超过了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范围时,便形成扑动或颤动。扑动波快而规则,颤动波更快且不规则。起源于心房者,称心房扑动(房扑)及心房颤动(房颤)。起源于心室者,称心室扑动(室扑)及心室颤动(室颤)。产生机理参见“折返现象”条。绝大多数房扑与房颤都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阵发性房颤偶见于正常人。室扑与室颤可由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心脏手术、严重缺钾及触电等引起。发生室扑与室颤时心室排血功能丧失,故为临终前的一种严重心律失常。
心电图表现:
心房扑动: 无P波,以F波代之,频率每分钟250~350次、间距均匀、波形一致并连续成锯齿状,无等电位线;QRS波群呈室上型; 由于不同比例的房室传导,心室率往往较心房率慢,节律规则或不规则。如F波的间距与形状略有差异,且频率每分钟>300次者,称不纯性房扑或心房扑动颤动。
心房颤动: 无P波,以一系列大小、形态及间距不一的f波代之,频率为每分钟350~600次;QRS波群为室上型,形态略异,心室律完全不规则。

图1 心房扑动2:1心电图

图2 心房颤动心电图
心室扑动: 辨认不出QRS波群及ST-T,以快速、规则、连续的高大波代之,频率每分钟200~250次。
心室颤动: QRS波群完全消失,以形状不同、大小各异、极不匀齐的连续低小波代之。频率每分钟为200~500次。随着病情的进展,颤动波愈来愈细小而缓慢,最后导致心室停搏。

图3 心室颤动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