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监护
手术监护是指手术过程中对接受手术和麻醉的病人的监护。危重病人耐受应激的能力极小,麻醉及手术对机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手术监护是安全进行麻醉和手术的重要保障。
手术中监护的目的:
❶及时发现重要的功能改变:例如室性心动过速,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转为室颤,威胁生命;
❷找出功能改变的原因:例如血容量不足和心功能不全均能引起低血压,它们在处理上截然不同,故需用中心静脉压(CVP)甚至肺动脉导管 (Swan-Ganz导管)来加以鉴别;
❸提供术中治疗的依据: 例如出血较多的手术,术中应测失血量,并随时根据失血量及CVP的改变控制输血及输液量;
❹提供术中用药的依据:例如体外循环时肝素及其对抗剂鱼精蛋白的用量,要用激活的凝血时间(ACT)来调节; 应用肌松药物也要用末梢神经刺激器测定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程度及区分阻滞的种类(毁极化或非毁极化);
❺测定麻醉深度:不同的麻醉药所产生的麻醉深度,要根据不同的临床体征来判断。
手术监护系统 手术监护系统的组成,因手术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包括麻醉机、通气机、血压计、心电图仪、体温仪、血气分析仪及输液装置等仪器。对手术监护系统的要求是:
❶操作简单,伪差少,干扰小。例如心电监测已应用遥测技术(参见“生物医学遥测”条),其电极可减少为两个,并贴在体表上,无需特殊固定,心电图机可放在距病人较远的地方;
❷有报警及信号。例如血压与心率监测应能定报警的上限及下限。要求对应心电图的每个R波都能发出一声“嘟”的信号,使麻醉医师可由声音信号发现心律失常,而无需直接注视仪器;
❸无创伤。例如用动脉血压计无创地连续测量血压(参见 “血压测量”条);用经皮血气测定仪无创监测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参见“血气测量”条);
❹连续性;
❺耐用,精确。
手术监护参数 术中监测参数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手术的种类、麻醉医师的监测技术及设备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决定。手术监护大致可分为常规监护或基本监护与特殊监护两大类。常规监护是给相当健康的病人施行一般麻醉与手术时所用的监护,应尽可能对病人无创伤。特殊监护是指给糖尿病病人和休克病人等特殊病人或在心脏手术等特殊手术中进行的监护。手术监护参数主要包括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肾功能、体温等。
(1) 循环功能:
❶脉率及血压:在麻醉过程中习惯每5分钟测脉率及血压一次。现在已较普遍地采用各种自动的血压和脉搏测量技术(参见“血压测量”、“脉搏测量”条)。
❷心电图:连续监测心律时,通常选用II导联;同时观察S-T段,以监测心肌缺血时,通常用Vs导联。
❸中心静脉压(CVP):用一导管通过颈内、颈外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测定中心静脉压,以反映血容量、静脉容积及心功能三者的关系;
❹Swan-Ganz漂浮导管: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以反映左心房压。其前端有热敏电阻,可利用热稀释法测心输出量。
(2) 呼吸功能:对有自动呼吸的病人,应监测其呼吸频率及通气量; 对控制呼吸的病人应监测其通气量及气道压力。现代麻醉机的呼吸回路上都装有压力表与通气量计(参见 “呼吸功能测量” 条)。呼吸的结果由经皮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反映出来(参见“血气分析”条)。(3) 肾功能: 习惯用留置导尿管测尿量。尿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全身的组织血流。由于导尿管可能引起尿路感染,故肾功能检查不作为常规监测项目。
(4)体温:可使用各种体温计进行间断或连续测量(参见“体温测量”条)。麻醉过程中低温较多见。在低温体外循环时,要用多道切换来测量鼻温、肛门温度或口腔温度等。
此外,用末梢神经刺激器可测神经肌肉阻滞情况;体外循环时需测电解质、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等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