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扁桃体周围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由扁桃体周围组织炎进展化脓而致。一般发生1侧,部位可不同。患者呈急性病容,持续高热,烦躁不安,咽痛、吞咽困难,可影响呼吸;查体在扁桃体周围有隆起肿胀。治疗:早期抗炎、对症;脓肿形成后穿刺抽脓,如抽脓困难可切开排脓,但应特别注意脓汁勿流入气管。
扁桃体周围脓肿
扁桃体周围脓肿是腭扁桃体周围间隙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大多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尤其多见于慢性扁桃体炎屡有急性发作者。异物及外伤也可引起本病,但较少见。
扁桃体被膜与咽上缩肌之间为扁桃体周围间隙,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当急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小窝口被阻,感染向小窝深部发展,穿破被膜,于扁桃体周围形成脓肿,扁桃体上部的小窝(即扁桃体上小窝)深而大,常可达扁桃体被膜,所以本病好发于扁桃体前上方,多仅一侧患病。
扁桃体周围脓肿的致病菌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最多见,其次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者亦常有之。
感染初期,脓肿尚未形成,扁桃体周围组织呈炎性浸润,此时称扁桃体周围炎或称蜂窝织炎性咽峡炎。其症状与急性扁桃体炎相似,但较严重。咽痛限于一侧,吞咽时更甚,并可向同侧耳部放射。约2~3日后,组织融合液化而形成脓肿,则全身及局部症状更加重。
患者因剧烈咽痛,吞咽困难,涎液在口内积存,而频频自口角外溢。由于软腭肿胀,活动受限,讲话时言语含糊不清;饮水时向鼻腔反流。因翼内肌受炎症浸润,而发生张口困难,甚至牙关紧闭。
检查可见患者呈急性重病容,头偏向患侧,颈部活动受限制,往往用手托颊部,以期减轻痛苦。患侧下颌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患侧舌腭弓上段及软腭明显红肿隆起,悬雍垂水肿偏向健侧,扁桃体被推向内下方,并且大部分被肿胀的舌腭弓所遮盖。如脓肿位于扁桃体后上方,则咽腭弓红肿,扁桃体被推向前内下方,多无明显张口困难。
为明确脓肿是否形成,可在最隆起处穿刺抽吸。应注意与咽旁脓肿、智齿冠周炎、扁桃体脓肿和扁桃体恶性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本病初期,脓肿尚未形成时,其治疗与急性扁桃体炎基本相同。除全身应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之中草药外,可行颈部热敷、理疗或下颌角封闭疗法等。脓肿如已形成则应行切开引流术。切开引流术常于粘膜表面麻醉下进行。也有人主张采用迷走-交感神经阻滞麻醉。在最隆起处或穿刺有脓处切开粘膜及粘膜下组织,长约1cm,再插入止血钳,进入脓腔,扩张切口,排出脓液,不放置引流物。以后每日可再行扩张一次,直至脓液排尽。
脓肿位于前上方者,如不易确定切口部位可沿悬雍垂根部作一假想水平线,再于舌腭弓游离缘的下端作一假想垂直线,于此两线交点处或稍外侧切开。脓肿位于后上方者,可不作切口,直接用止血钳自咽腭弓上端插入扩张引流。
为避免扁桃体周围脓肿复发,应行扁桃体切除术。手术可在脓肿痊愈后3~4周进行。近年来,有主张于脓肿时即行手术,称脓肿扁桃体切除术(见“扁桃体切除术”)。有于确诊后不作切开引流术,直接行扁桃体切除术; 也有于切开引流术后1~2日再行手术者。

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引流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