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西安市郊县之一。位于市区西部35公里处。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气候温和,物产富饶。历史上曾有“银户县”之称,现在又以农民画闻名中外。该县东临长安,南靠宁陕,西接周至,北与咸阳、兴平相望。面积125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551平方公里,山区面积7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万亩,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平原属渭河地堑,南部为秦岭山地。海拔最高为2719.8米,最低388米。县城海拔418.8米,气候属暖温带,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水量627.6毫米,年日照1983.4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16天,矿产资源有金、铜、铁、钛、铅、磷、滑石、石墨、石灰石等。境内水系主要有涝河、新河、太平河、高冠河等西南东北流向的4条较大水系,境内流程157.8公里,全县常住人口5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1万人,占87.8%,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99%以上,还有回、满、朝鲜、壮、藏等16个民族。辖甘亭、秦渡、草堂、余下、祖庵、大王6镇,及五竹、牛东、太平、庞光、石井、涝峪、天桥、蒋村、白庙、玉蝉、甘河、涝店、渭丰、苍游、光明15个乡。县委、县政府驻甘亭镇。 户县历史悠久,夏为扈氏国,商为崇国,周为丰京。秦改扈为鄠,并称甘亭。自汉代始设鄠县,历经各代,直到1949年5月22日鄠县解放。1964年因“鄠”字生僻,改为“户”。1950年属咸阳专区管辖,1953年元月属陕西省人民政府直辖,1958年11月划归西安市,1961年8月复归咸阳专区,1983年10月再度划归西安市。该县山清水秀,风光宜人,又地处西安西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仅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处,即草堂寺、公输堂、重阳宫碑林、宝林寺塔、清代雁字回文碑。其中最有名的是草堂寺,它位于户县县城东南20公里的太平河东岸,始建于后秦弘始三年 (401),唐宣宗大中九年(855)重修,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曾是翻译佛经的圣地。后秦高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曾寓居此寺10余年,死后骨灰也安葬在这里。寺内修竹掩映处,有古井,每逢秋冬之晨,井内水汽升腾,缭绕草堂之上,积雾蒙蒙,故称“草堂烟雾”,为长安八大景之一。现在又以著名的农民画之乡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朋友。为了配合旅游业的发展,户县先后建成了沿山以高冠瀑布、草堂寺为重点的高冠旅游风景区,以道教圣地清凉山为重点的清凉山旅游风景区,又在县城建成街心花园,农民画展览馆和城西的渼陂湖旅游风景区,并开展了西安一户县一日游活动。现在户县已经成为西安地区西线旅游的重点地区。仅1990年就接待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441名国际友人,吸引国内游客38万人次。 该县北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历史上就属关中粮棉主要产区,也是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土壤主要是𪤁土、黄土、淤土、潮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水肥条件较好。1975年至1980年,户县人民用了5年时间,对全县山、水、田、林、路和村庄进行了综合治理,以道路为骨架,将全县60万亩耕地划成60块万亩生产方,2900块生产小方,以方平地,按方打井,靠路修渠,沿山筑坝,路旁建村,四周植树。使得“害河归正道,沙滩变良田,荒山披绿装,平川变园田”,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路端渠直林成网,田方地平井成行”的棋盘式格局,实现了平原土地园田化。1982年以来,先后3次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土地园田化的建成,为粮食高产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到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3.27亿元,粮食总产量为2.442亿公斤。1982年以来,粮食商品量年平均稳定在3500万公斤左右,商品率在40%以上,是陕西省商品粮基地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并产有部分谷子、高粱、洋芋等。近几年,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已形成瓜类、蔬菜、水果、花椒等4个万亩生产基地,养殖业发展也比较迅速,1990年生猪存栏达17万头,是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笼养鸡达230万只,年产蛋9078吨,已成为全国15个养鸡大县之一,仅养殖业一项,使全县农民年增加收入亿元以上。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4908个,职工5.79万人,工业总产值7.8亿元。县办工业57个,产值达1.7亿元,年利税总额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个,进入市级中型企业2个。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达6.1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78%,其中,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77个。全县工业已经形成机械加工、建材、化工、造纸及纸制品、粮食加工、食品、玻璃、针纺织、医药、文教用品、电器等主要工业部门。“渭河牌”水泥、玻璃培养皿和特制粉分别荣获部优产品奖。农用旋播机,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该产品被国家主席杨尚昆做为国礼赠送给墨西哥30台。现在全县共有5个工业企业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14个工业企业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1990年有11个企业的13种产品获省、市级优秀产品奖。境内交通发达,目前除西户(西安至户县)公路、咸户(咸阳至户县)公路和西余(西安至余下)铁路外,境内还有纵横交错的17条主干公路和125条生产公路,总长2100公里。形成平川公路网,乡乡镇镇通汽车。全县有邮电局、所17个,有邮路4条,邮程达163公里,年报刊发行量523万份。全县有商业网点3095个,从业人员6612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亿元; 年财政收入3585.1万元,财政支出3659.3万元。 全县有剧团1个,曲艺团1个,广播台1个,调频广播发射台1个,乡镇广播站21个,影剧院5个。县城还有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体育场、旱冰场、歌舞厅等各种文化体育设施。近年来,相继成立了戏剧、音乐、舞蹈、曲艺、书法、篆刻、摄影、文化创作、花卉、集邮、农民画等协会团体,成员2万余人;19个乡镇建立了文化站,160个村庄建立了文化室。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相当活跃,现在民间职业剧团3个,群众业余演出队6个,群众业余创作者2430人。特别是户县农民画的发展令人瞩目。全县广大农民继承民间剪纸、绣花艺术的传统,以绘画为手段,抒发自己的感情,将渭河之滨,终南山下特有的人情风貌,生产场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农民画作者现已发展到2000多人,遍及全县21个乡镇,创作壁画、年画、版画、宣传画、连环画、剪纸达11万幅,其中30多幅已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代表作有李凤兰的《春锄》、刘志德的 《老书记》、董正宜的《公社鱼塘》等。评论家们赞誉这些农民画为“新时代的民间艺术之花”。近年来,国内外共有20多个城市举办了户县农民画展; 有76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万多名旅游者来到户县参观农民画;挪威、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日本的电影公司还拍摄了介绍户县农民画的彩色影片。目前,全县农民画作者中,已有45人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7人出国访问和举办个人画展。户县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农民画之乡。199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 “全国文化先进地区”。 全县有普通中学63所,教师1979人,在校学生2.82万人;职业中学4所,教职工180人,在校学生1290人;小学291所,教师2783人,在校学生5.8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87%。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向全国各类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1.24万名(高等院校7324名,中专5086名)。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有各种医疗卫生机构62个,床位1010个,卫生技术人员1698人,其中个体开业人员140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户县已被列为计划生育试点县之一,1986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技管理、研究、推广机构,共有科技人员4308人,已取得16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29项获得国家、陕西省及西安市级科研成果奖,玉米良种“户单一号”已在全省及全国部分省市推广。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597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554元。 
户县西安市辖县。位于陕西省中部、黄河支流渭河南岸。夏时扈国。秦为鄠邑。西汉置鄠县,治所在今户县北,属右扶风。西晋属始平郡。北魏属京兆郡。隋大业十年(614年)移治今户县。唐属京兆府。元属奉元路。明清属西安府。民国初属关中道,1928年属陕西省。1964年改名户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