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戴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戴良/喜闻过斋箴/谏官箴 ☚ 席门铭 戴良 ☛ 戴良 戴良戴良(1317—1383),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浦江(今属浙江)人。在元朝,曾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又复泛海至登莱,拟归元军。元亡,隐居四明山。明太祖召至京师,欲官之,托病固辞。有《九灵山房集》。 ☚ 戴良 喜闻过斋箴 ☛ 戴良 戴良1317—1383字叔能,世居九灵山下,因自号九灵山人。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曾学文于柳贯、黄溍,学诗于余阙,通经史百家及医卜、释老之说。明太祖朱元璋初定金华,用良为学正,朱回师后,弃官逃去。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顺帝用荐者言,授良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良见事不可为,避于吴中,依张士诚。后见张士诚将败,携家浮海至山东,欲联络豪杰反明,事未果,寓昌乐数年。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南归,隐居四明,以元遗民自居,与耆儒故老宴集唱和,击节歌咏,闻者悲而壮之。洪武十五年,被召至京师,太祖欲授以官职,以老病坚辞,忤旨待罪。次年四月,自杀于京师寓舍,年六十七。苏伯衡称赞良忠于元室云:“其跋涉道途也,类子房之报韩;其彷徨山泽也,犹正则之自放。”(见《元诗选》二集戴良小传)自元之亡,良不忘故国旧君,正如自赞所云:“歌黍离麦秀之诗,咏剩水残山之句。”如七律《怀宋庸庵》、《秋兴五首》等,都是反映其遗民立场的“磊落抑塞之音”。诗作多古体,王祎谓其“上追汉、魏之遗音”(见《元诗选》)。这类诗写得质朴冲淡,亦可见陶渊明的影响。在各体诗中,以律体见长,如七律《插秧妇》,写江南雨中景色极富生机,也可见作者炼字炼句之妙。著有《九灵山房集》。《新元史》卷二三八、《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 郭钰 王逢 ☛ 戴良1317—1383字叔能,号九灵山人、云林先生、嚣嚣生。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代诗人。顺帝至正中,以荐授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知不足与谋,挈家浮海至登莱,拟间道归元军。以道阻不达,遂侨居昌乐。元亡南返,改易姓名,隐居四明山。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征入京师,欲授以官,称老托病固辞。太祖怒,羁留不释。次年,自杀于京师。 戴良后汉人,以言行怪异骇俗闻名。《后汉书·逸民列传》:“良少诞节,母喜驴鸣,良常学之以娱乐焉。及母卒,兄伯鸾居庐啜粥,非礼不行,良独食肉饮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毁容。……良才既高达,而议论尚奇。多骇流俗。同郡谢季孝问曰:‘子自视天下孰可为比?’良曰:‘我若仲尼长乐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准与为偶!’”后隐居山中,优游不仕,嫁五女,疏裳布被,竹筒木履以遣之。而五女能遵其训,皆有隐者之风。 戴良dài liáng人名。荣国府管理仓库的人:(宝玉)于是转弯向北奔梨香院来,可巧银库房的总领名唤吴新登与仓上的头目名~,还有几个管事的头目,共有七个人从帐房里出来。(八·176) 戴良1317~1383Dai Liangpoet of the Yuan Dynasty,his courtesy name was Tai Shuneng.Works: A Collection of Jiuling Retreat,etc. 戴良1317—1383元诗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浦江(今属浙江)人。曾任江北儒学提举等。一度投依张士诚。元亡,隐居四明山。明初召至京师,终不愿出仕,后卒。他以元遗民自居,故诗中多感念元室之作。有《九灵山房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