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物资消耗zhanzheng wuzi xiaohaowartime consumption of materials
战争时期由于进行作战及有关任务而消耗的各种物资器材的总和。分为直接的战争物资消耗和间接的战争物资消耗。直接的战争物资消耗包括:在战争过程中消耗的军事技术装备、武器、弹药、装具、油料、精密仪器、电子器材设备、人员生活给养所需的食品和被装,以及战斗行动所造成的物质损失,如被毁坏和被破坏的生产设施与设备、交通工具、住宅、办公房舍、文化生活设施、居民个人财产等等;间接的战争物资消耗包括:生产军品所需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交战国经济活动条件改变所造成的物质损失、残废者及其家属的抚恤物资等。
战争物资消耗是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战争物资消耗的数量和结构,由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装备、战争规模、持续时间和强度所决定。不同时代,各类物资消耗的比例不同。如冷兵器时代,战耗物资以粮秣为主;热兵器时代,战耗物资中弹药是主要方面;机械化时代,油料消耗比重在战耗物资中跃为首位。总之,20世纪以前,由于武器装备的技术质量相对较低,战争规模和强度都有限,战争物资消耗的主要部分是给养;进入20世纪以后,武器装备、弹药、油料以及相关的生产资料的消耗成为战争物资消耗的主要部分。
战争物资消耗的主要来源:一是战前的储备;二是战时改组生产体制,调整产品结构,实施经济动员,扩大军用物资的生产,保障战争需求。平时经济动员准备的周密程度和战时经济动员的组织实施能力,对提高战时物资消耗保障的应急应变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关系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三是就地取给,以尽量减少战略运输任务和降低战争费用。如马岛战争中,英军在登陆马岛后,曾广泛捕杀岛上的羊,解决肉食供应问题,阿军也曾大量利用岛上有限的居民房屋作为宿营地。海湾战争中,美军几乎全部使用了沙特等国家的机场、码头等后勤设施和六个海水淡化工厂。食品、帐篷、水也大部分就地解决。同时,将几个炼油厂的生产线进行改装,用于生产地面部队作战需要的通用油料等。四是外贸采购。特别是高技术装备生产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尤其是一些第二、第三世界国家,无论是战争准备阶段,还是战争进程中,都必须到有关国家大规模采购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物资器材和零部件。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马岛战争,交战双方都曾不同程度的通过外交、外贸等途径采购作战装备和物资器材。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也到有关国家采购防化服、电子计算机、救护设施等。五是争取部分国家援助。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面对惊人的弹药消耗,靠美国每天空运700~800t弹药的支援,确保作战必需的弹药量。总而言之,战争的巨大消耗和高技术装备的复杂性,使战争物资消耗的来源多样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随着战争的发展,战争物资消耗的变化趋势是:
❶战争物资消耗的数量逐步增大。以人均日消耗量计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6kg,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增至20kg。20世纪50年代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为29kg,60年代在越南战争中则增至117kg。70年代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军人均日弹药消耗量曾高达250kg,为60年代美军在越南消耗量的2.14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2.5倍。80年代英阿马岛战争,英军人均日耗油料达270kg,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3.5倍。90年代海湾战争,美军地面作战部队日均消耗物资为200kg,海军航母编队人均日耗物资为1100~1380kg。据不完全统计,美军在半年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中,50余万人共约消耗各类物资3000余万吨,相当于苏联1000多万军队在4年之久的卫国战争中6000多万吨物资消耗的一半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装备越来越多,战争物资消耗将会越来越大;
❷物资消耗品类繁杂,结构变化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作战物资品种只有几十万种,20世纪末期军用物资品种已发展到几百万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物资约300万种,美军约420万种。虽然许多国家对技术装备的零部件采取了标准化、通用化的措施,但物资消耗的品种的总数却未见减少,所不同的是常规武器装备的物资品种逐步减少,而高技术装备的物资品种却在逐步增加,各类物资消耗的比例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粮秣消耗占物资消耗量的第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弹药消耗上升为第一位。随着军队装备摩托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海空军协同作战的增多,战争物资消耗中,油料已居首位。如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油料消耗3059万t (日人均17.6kg),占物资消耗的70%。据外刊预测,在未来战争中,美军补给量包括各种军需物资总计将超过7500万t,其中燃料占59%,弹药占18%,食品及其他装备占23%;
❸武器装备损坏率高,战场维修和抢修,零配件消耗量巨大。能否保障供应,直接影响战斗力的恢复和补充。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作战双方坦克、装甲车辆损坏率都在50%,共约4600多辆。由于以军在几天内就修复了己方和缴获的坦克装甲车辆,迅速弥补了装备的不足,保持了作战能力,而埃及和叙利亚却因缺少零配件,难以组织战场抢修,作战能力就不能迅速恢复;
❹间接的战争物资消耗比重加大。在现代战争中,袭击和破坏敌方的后方目标,特别是经济目标,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战略手段。由于战略后方的损失比战场上的直接损失大的多,其危害和后果也更加严重。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由于遭到德国的大规模袭击破坏,钢铁生产能力被破坏58%~68%,石油产量下降33%,粮食产量下降70%,使其陷入极度困难的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同盟国向德国投掷了大约200万t的炸弹,严重破坏了它的经济基础,极大地削弱了德国支持战争的能力。英国航空工业中心考文垂遭到德军袭击后,使英国的飞机产量下降了20%。在两伊战争中,双方都以对方的油田和石油生产设施为主要袭击目标,削弱对方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致使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量由战前的320万桶减少到100万桶;伊朗则由战前的600万桶减少到100万桶,其经济损失总额达1000亿美元。在海湾战争期间,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轰炸,使伊拉克军力和经济力受到严重破坏,结果在地面战斗时不战自溃。
为提高战时物资保障能力和尽量减少物资的消耗,许多国家针对现代战争物资消耗量巨大、品种复杂、需求急、保障难的特点,着重研究战争物资消耗规律和战争初期的物资储备。主要是通过各种作战模拟和仿真试验,根据不同的战争规模、样式、目的与要求、消灭和摧毁的目标、武器装备的性能,精确计算出各种情况下不同作战规模与样式的物资消耗量,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在一定时间对作战物资供应、消耗与补给的影响,预测未来不同作战规模与作战物资可能的消耗量,从而有计划的进行生产、运输和储备,防止盲目生产和储备,造成积压浪费。与此同时,加强经济动员准备,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方针,提高经济上的适应能力、防护能力、生存能力和恢复能力。推广应用军民两用技术,增强经济的平战转换能力,提高战时经济动员的响应能力,迅速扩大作战物资的生产,在储备物资的同时,着重储备技术和生产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的可维修性和维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