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口的特点
我国农村人口的特点是指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上和结构上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所占比重也大。中国几千年来以农立国,由此形成了基数极为庞大的农村人口。从唐代到清代,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都在90%以上,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快,在全国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传统格局基本上没有变化。这种格局也反映了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状况。
(2) 我国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从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中国农村 (县) 人口中,0—14岁儿童少年人口占35.4%,比城市的26%要高9.4个百分点,而15—64岁的成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城市为69%,镇为67%,农村只有60%,分别比城市和镇低9个和7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仍属年轻型,还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但也应当看到,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力,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向城镇流动,将会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比城镇来得更快,并将由此带来一系列更为普遍和更加严重的后果。
(3) 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解放前,由于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教育事业极不发达,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尤其在农村,由于长期遭受剥削压迫和小农经济束缚,广大农民受教育的机会更少,文化素质更低。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农村文化极端落后的面貌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仍大大低于城镇人口。首先,农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率还比较高。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12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31.9% ,其中城市只有16.4%,而农村 (县) 则高达34.7%,从文盲半文盲人数的分布来看,城市只占8%,农村则占92%,目前,农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高达44%,全国2.2亿文盲人口中,就有2.1亿在农村。其次,农村有文化人口的素质水平也偏低,大学文化程度只占0.1%,中学 (主要是初中) 文化程度占30%,小学文化程度占40%,文盲半文盲同小学和中学 (主要是初中)的比例大体上是3:4:3。这说明,目前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只是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中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低,对振兴中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4) 我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我国农村人口在区域分布上的特点是: 东南密集,西北稀疏,从数量上看,农村人口在5000万以上或接近5000万的大省,全国共有9个,几乎全部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其中,西南的四川,农村人口接近8000万,居全国第一,其余依次为河南、江苏、广东、安徽、湖南、河北、山东和湖北。由此可见。所谓人口大省,大都是农村人口多,农村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状态,除了生态环境,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外,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反映,这也是研究中国人口国情时,应加以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