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戏答元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戏答元珍 戏答元珍宋诗篇名。七律。欧阳修作。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一一。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受牵连,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翌年早春,峡州军事判官丁元珍写有《花时久雨》一诗赠他,他当即作此诗回赠,故诗题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诗云:“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颈联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夷陵荒寒的早春透露诗人谪居山城的寂寞。诗篇写景善于抓住地方风物,其《夷陵县至喜堂记》云,那里确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居士集》卷三九)。末二句是自我宽解之语。近人陈衍称此联为“结韵用高一层意自慰”(《宋诗精华录》)。天圣八年(1030)至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故云。此诗情景相生,虚实相衬,构思新巧,语言清丽,别有韵味。作者本人对此诗也颇得意。他曾说:“修在三峡赋诗云:‘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方回称道此诗后三联“句句有味”(《瀛奎律髓》)。 ☚ 柳絮 晚泊岳阳 ☛ 戏答元珍欧阳修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宋仁宗景祐三年 (1036),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朝政改革而遭诬陷,遂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次年,友人丁宝臣(字元珍)送给他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他即作此诗以酬和。诗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幽怨和失意的情绪,但又有意以旷达出之,故自称是“戏”作。 首联,诗人即景抒情,渲染气氛。“春风疑不到天涯”,这里的“天涯”,指的是夷陵山城。诗起句无疑而疑,乍一看让人莫名其妙,等看到了下句,又感到“疑”得有理,因为,“二月山城未见花”。夏历的二月已是开花季节了,但夷陵地处鄂西山区,时值早春,气候还相当寒冷,虽入春而无花。诗人对这两句诗颇为得意。据《西清诗话》记载:“欧公语人曰:‘修在三峡赋诗云: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其实,在这里,诗人欣赏的何止仅是结构上的一疑一答,一个“疑”字,妙就妙在是与不是之间,虽提出疑问,但又不作回答,而是留给读者去玩味、去思索。在此,诗人化用了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明写春风之不到,实叹皇恩之不及,字里行间流露出谪居山城的孤寂和抑郁。入春不见花,那么见到的是什么呢?“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实写眼前所见。在这里,诗人以工整的对句准确地写出了一般人难以着笔的乍暖还寒时候夷陵特有的景色。尽管寒冬是严酷的,但去年剩在枝头上的霜橘经冬而不衰,在残雪的映照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傲霜斗雪的高洁品质。这也正象征着诗人自己的高尚品格。残雪表明严冬已逝,春光即到。尽管诗人眼里还看不到春花,但在诗人心里却是别一番景象:本来,在春雷声中,蛰虫惊醒而责,故我国以“惊蛰”为此节气名。在这里,诗人将春笋当做有感觉的动物来写,想象着春笋被春雷惊醒,正欲破土萌芽,这真是一派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景象。 自然界蓬勃向上的生机与诗人自己遭贬降抑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不免使诗人感慨万端,以至夜不成寐。因此作者在颈联把笔锋一转,抒写自己的凄凉心境: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诗人在辗转反侧中听着一声声北归鸿雁的鸣叫,思乡之情倍增。眼看着自然界时光流逝、景物变化,而自己却抱病进入新年,此时诗人心中的落寞惆怅之感溢于言表。此联一本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若这样写,便成了一般的伤春之作了。今本作闻雁思乡,更能表现出谪居之人的无限感慨。“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诗的首联以“二月山城未见花”起,至此又落到了夷陵的春花上,首尾呼应,脉络清楚。这一联看似超脱,实则沉郁。洛阳盛产牡丹,诗人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时,曾饱览过享有盛名的洛阳牡丹,而此时却连山城的野花也不能及时看到,心中不无慨叹,但诗人却用无须慨叹的话来宽慰自己。然而,尽管诗人笔下潇洒,却掩饰不住内心更为深沉的郁闷,宽慰之辞中隐藏着难言的苦涩。尾联写得形象而富有含意,诗人在此虽没有明写题旨而题旨自见。 这首诗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语言清新自然,抒情委婉蕴藉。由此也可对欧阳修文学创作上的艺术风格窥之一斑。 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仁宗景佑三年(1036)作者因好友范仲淹落职,被贬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峡州判官丁宝臣(字元珍)有《花时久雨》一诗相赠,作者便写了这首“戏答”。 当年峡州春寒,花事推迟。春风不到天涯云云,流露了被贬后的抑郁心情。欧阳修对这两句沾沾自喜,说“若无上句,则下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笔说》)其实此诗首尾,特别是开头这两句,完全落在初唐张敬宗《边词》彀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且比原句好不到哪里去。 次联的写景有新意,抓住了峡州是橘乡、又是竹乡的特点。上句说“残雪压枝犹有橘”,是惊奇的口吻,也是奇妙的景色,试想雪白与金黄同时点缀在枝头,该是何等的醒目!这还是实景,而下句“冻雷惊笋欲抽芽”则纯出经验与想象,可以说是一种期待,是对生命力的歌咏。从来惊蛰只令人想到动物,写出“惊笋”,就有新意。一个“欲”字,赋予了竹笋以知觉,和对严寒终将过去的信心。 三联融合了好些古诗的诗意,如谢灵运《登池上楼》“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赵嘏《寒塘》有“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刘长卿《新年作》有“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有“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这些诗句在此都对作者发生了潜在的影响。难得他作成对仗,自然工整,可圈可点。 末联推开一层自慰,自言曾为洛官留守推官,而洛阳花园天下第一、牡丹天下第一,如此说来也是“曾经沧海”的人了,别说是此处“野芳虽晚”,就是无花,又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这是强颜一笑,所谓“戏答”的意味就见于此。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 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其时为峡州军事判官)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题首冠以“戏”字,是声明自己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欧阳修是北宋初期诗文革新运动倡导者,是当时文坛领袖。他的诗一扫当时诗坛西昆派浮艳之风,写来清新自然,别具一格,这首七律即可见其一斑。 诗的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破“早春”之题: 夷陵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隔,虽然已是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抒发了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怀。“春风不到天涯”之语,暗寓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大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旨。这一联起得十分超妙,前句问,后句答。欧阳修自己也很欣赏,他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笔说》)正因为这两句破题巧妙,为后面的描写留有充分的余地,所以元人方回说:“以后句句有味。”(《瀛奎律髓》)次联承首联“早春”之意,选择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铺开描写,恰似将一幅山城早春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写来别有韵味。夷陵是著名橘乡。橘枝上犹有冬天的积雪。可是,春天毕竟来了,枝丫上留下的不过是“残雪”而已。残雪之下,去年采摘剩下的橘果星星点点地显露出来,它经过一冬的风霜雨雪,红得更加鲜艳,在白雪的映衬下,如同颗颗跳动的火苗。它融化了霜雪,报道着春天的到来。这便是“残雪压枝犹有橘”的景象。夷陵又是著名的竹乡,那似乎还带着冰冻之声的第一响春雷,将地下冬眠的竹笋惊醒,它们听到了春天的讯息,振奋精神,准备破土抽芽了。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有“惊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蛰虫惊而出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故名惊蛰。蛰虫是动物,有知觉,在冬眠中被春雷所惊醒,作者借此状写春笋,以一个“欲”字赋予竹笋以知觉,以地下竹笋正欲抽芽之态,生动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觉察到的“早春”描绘出来。因此,“冻雷惊笋欲抽芽”句可算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笔。 诗的第三联由写景转为写感慨:“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诗人远谪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自己被贬之前任西京留守推官的任所洛阳,不正如同故乡一样令人怀念吗?然后由往事的回忆联想到目下的处境,抱病之身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年头。时光流逝,景物变换,怎不叫人感慨万千!该怎样排遣心中的郁闷呢?诗人并没有消沉,于是末联落到“待春”的自为宽解的主题上去:“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我曾经在产花的名园洛阳饱享过美丽的春光,因此,目下不须嗟叹,在这僻野之地等待着迟开的山花吧。 这首诗在写景方面,于料峭春寒中见出盎然春意,颇富生机;在抒情方面,于寂寞愁闷里怀着向上的希望,不觉低沉;实在是诗人之笔,政治家之情,二者融为一体,诗情画意,精妙之极,自具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戏答元珍〔1〕题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元珍是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的字,丁与欧阳修交好,有《花时久雨》诗赠欧阳修,故写诗作答。写作时间是在景祐四年春,作者已贬谪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为县令。(欧阳修生平,见宋词部分) 〔2〕天涯:形容夷陵距京都如同远在天涯。山城:指夷陵。 〔3〕“残雪”二句:夷陵是橘乡,又是竹乡,二句紧扣地方特征,写残雪压枝,雪在融化,露出尚未摘光的橘子,冻雷(早春的雷)惊醒冬眠的春笋将要出芽。 〔4〕归雁:雁是候鸟,春来即飞回北方。病入新年:抱病进入新的一年。物华:自然万物的发展变化。 〔5〕“曾是”二句:洛阳是北宋的“西京”,洛阳的牡丹花名满天下,每年春季花开时,各牡丹园游人如潮。欧阳修写此诗的两年前任西京留守推官,丁元珍也曾在洛阳任职,所以这二句说,我们都曾经是洛阳牡丹花下的游客,观赏名花,不必为这里野花迟开而叹息。 这首七律诗题冠以“戏”字,是声明所写不过是游戏文字。其实,这是抒写自己贬谪情怀的掩饰之词。上半篇写景,于荒凉孤寒中见盎然的春意和生机;下半篇抒情,于郁抑苦闷中怀着美好的回忆与希望。首联起句突兀而工巧:山城偏远,春花未开,疑春风不到天涯。由比兴寄托来看,则皇恩未到,致使边地远谪,义含有怨悱之情。这一联一问一答,一虚一实,十分自然。颔联诗意一转,残雪累累,正在融化,冻雷殷殷,万物惊蛰,春讯已至,生机已现,明写夷陵特有的景象,也深有含蓄。颈联萌乡思、感物华,抒写内心苦闷。尾联又一转,以自我宽解表现出在逆境中的开阔胸怀。全诗起承转合,跌宕变化,一扫五代至宋初的浮艳诗风,清新自然,曲折婉致。颔联涵蕴哲理,广为流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