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戏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戏曲 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这一术语首见于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此处“戏曲”一词专指宋杂剧。自近代王国维开始, “戏曲”才用以通称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是包容音乐、美术、武术、杂技、文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而以唱、念、做、打的表演为中心,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程式性。其发展来源主要是歌舞、滑稽戏和说唱,不同的艺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融合为有机整体。北宋时形成宋杂剧(金称“院本”)。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一般认为是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金末元初在我国北方产生元杂剧,剧作家辈出。明清两代又在戏文和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传奇剧,脚色行当日益丰富。清代的地方戏也广泛产生,表演技巧不断发展。戏曲剧本一般韵文和散文兼用,分“折”或“出”,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等脚色行当扮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亦各具特色。音乐体式有“联曲体”和“板腔体”。目前我国现存的戏曲剧种仍有三百多个,古今剧目数以万计,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 戏剧文学 傩 ☛ 戏曲 戏曲戏曲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文学概念,指的是戏中之曲,这是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亦用来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这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其二是艺术概念,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戏剧,这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这两种意义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概念的发展变化历史中形成。 ☚ 曲学 散曲 ☛ 戏曲 金代戏曲非常繁盛。金朝接近人民的作家和民间艺人在北宋官本杂剧的基础上发展了“院本杂剧”,并把说唱文学推进了一大步。元杂剧就是在它们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院本杂剧的产生,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使杂剧从宫廷走向瓦肆行院,演出的主要对象成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其次,杂剧本身也有了很大发展。例如: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官本杂剧段落只有二百八十本,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的金代院本杂剧段落却多至六百九十本,可惜这些作品大多失传。从保存下来的那些段落看,金杂剧除了诙谐调笑,还多写历史和爱情故事。金代另一种文学样式是诸宫调,其特点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传唱于中国北部的一些曲调为主,掺入文人所作的曲调发展起来的。至章宗时,诸宫调已有文人的创作,至今流传下来的有《刘知远诸宫调》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戏曲 福建戏曲始于唐代百戏。唐咸通年间(860—873),名僧宗一“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考证,百戏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已初具音乐、舞蹈、故事情节相结合的规模。 唐末五代,福建木偶戏已经常在民间演出。木偶外形“曲直不差,短长合度”,雕刻奇巧,活动自如,能“藏机关以中动”,表演起来“手舞而足蹈”,“左旋而右抽”,达到了“贯彼五行”,“超诸百戏”(《闽南唐赋》卷一)的艺术效果。 宋代,福建不仅有歌舞、百戏、傀儡的表演,而且还出现了以唱、念、做、舞蹈综合在一起,表现一个完整故事情节的演出。在刘克庄的笔下,莆田地方戏曲唱腔高亢激越,“哇淫奇响荡众志”;念白悠扬顿挫,怒斥巧辩,折服众人,“澜翻辦吻矜群愚”,“呵斥侫幸惊侏儒”;做功、舞蹈逼真生动,轻曼优美,“效牵酷肖渥涯马”,“亦如曼倩负逸气”;甚至连化妆也形象分明,“徂公加之章甫饰,鸩盘谬以脂粉涂”(均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十三)。当时莆田地方戏曲不仅在演唱上精彩,而且其剧目内容也相当完整感人,如千年来喜见乐闻的楚汉相争、霸王别姬,“纵谈楚汉割鸿沟”,“听到虞姬直是愁”(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由于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邻翁看罢感牵丝”,达到“空巷无人”“一国狂”(均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十一)的地步。从刘克庄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知道宋代戏曲剧目的题材已相当丰富,有历史剧周武王摄政、西门豹治邺、霸王别姬、夜奔昆仑奴、东汉东晋故事,有传奇昆仑奴献宝,有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等。 南宋时期,福建民间戏曲还流传到国都临安。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当时临安福建傀儡艺人组织——鲍老社达三百余人之多。闽南漳州一带,演戏之风甚炽,遭到朱熹、陈淳等一些理学家的反对,可见其社会影响之大。 明嘉靖、万历以后,弋阳腔、昆山腔以及高腔、四平戏等先后传入福建,对以后福建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弋阳腔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至今还保存于闽剧、莆仙戏的演唱中。同时,流传于各地的民间戏曲与不同方言的结合,孕育了不同的声腔、剧种。清代外来大量戏曲的传入,更加强了这种趋势。如来自荆湘唱二簧的乱弹,传入闽西后吸收了潮音戏、西秦戏及当地木偶戏和民间“中军鼓乐”,形成了后世闽西汉剧。又如从浙江往江西传入闽西北泰宁县梅林乡一带的徽班,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道士音乐,形成了梅林戏。清代是福建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所知的福建地方剧种,至此基本上均已形成。 明清时期,随着福建人大量移居台湾,福建戏曲亦在台湾广为演唱。福建艺人还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琉球国等演出,给海外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古以来,福建民风素喜热闹,乡民多爱看戏。昔时,未有戏院,演戏均在庙庭或旷野之间,锣鼓一响,男女老少趋之若狂,虽在数里或数十里外,也不以为远。福建民间演戏主要为了节庆娱乐,祈福祭神。节日演戏大都在除夕至正月十五,七月十五至月底,八月十五等。除年节外,凡遇神诞、还愿等,各地亦敛金演戏酬神。福建民间神灵众多,神诞日达一、二百天。有些重要神祇诞辰,甚至演戏经日不息。由此可见,敬神是促进福建戏曲繁荣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福建不少宗族在每年祭祖时,往往要演戏来酬谢祖先的保佑;富豪人家逢婚娶、诞子、祝寿、中举、升官、发财、乔迁等喜庆,有时也要演戏庆贺,颂祷吉祥。 戏剧的繁荣和方言的繁杂,使福建成为全国地方剧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中国戏曲剧种手册》记载,各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山西省有二十三个,福建省有二十二个,居全国第二位。福建戏曲主要有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芗剧、汉剧、四平戏、竹马戏、北路戏、平讲戏、庶民戏、三角戏、梅林戏、词明戏、傀儡戏、布袋(又称掌中)戏、皮影戏以及外来的京剧、粤剧、越剧、黄梅戏等,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数种: (1) 莆仙戏 多数学者认为,莆仙戏源自唐前,成于宋,盛于明清,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典戏曲的活化石。 莆仙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遗产和独特的风格。在剧本方面,至今尚保存着五千多个传统剧目和八千多个剧本,几乎囊括了古南戏的全部剧目。在音乐方面,更是集古代戏曲音乐之大成。其曲牌名出于唐宋大曲的有梁州序、降黄龙、八声甘州等十二首;与大曲有关的有采莲歌、迎仙客、梅花引等十二首;其曲牌名同于唐宋词调的有沁园春、泣颜回、浣溪沙等六十五首;同于诸宫调的有胜葫芦、石榴花、出队子等八首;同于南宋唱赚的有赚、缕缕金、越恁好等五首。传统的莆仙戏乐队只有司锣、司鼓、司吹三人,这种伴奏形式保留着宋元古戏的遗制。从文献和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戏曲伴奏就是以锣、鼓、板、笛为主。 在表演形式方面,莆仙戏有独特的风格,很多动作由傀儡戏演化而来,具有夸张性和动作性强的特点。如表现骑马的舞场台步,总是一跳一踢,开打时总是一冲一荡,跟傀儡戏的动作基本相同。 (2) 梨园戏 梨园戏是闽南方言区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是宋元之际南戏入闽后,与晋江泉州地区民间歌舞伎艺、百戏、杂剧、傀儡戏等相结合形成的剧种。它较多保存宋时杂剧动作,如生角出场,立在门廉外,左顾右视,振袖端带,而后才开始行进;又如旦角整容,双手抚发,左右倾视,然后双手各掀衣角,整理弓鞋,而后冉冉步出台口。其动作多古舞姿态,如旦角翘袖、折腰、盘旋、舞扇、大垂手、小垂手、独摇手等。早期傀儡戏、弄子戏对它也有影响,至今还保留有“进三步,退三步,三步到台前”;“返头越角,回头转向”傀儡戏、弄子戏的表演程式。当然梨园戏在长期演出过程中也形成了“十八步科母”的表演程式,有了如“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毒错到腹脐”和“指手对鼻,偏触对耳,提手对乳”等基本动作规范。 梨园戏分大、小梨园。大梨园为成人班,俗称“老戏”,又分“上路”和“下南”两个流派。“上路”派在传统剧目中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南戏剧目,如《朱文鬼赠太平钱》《王魁》、《蔡伯喈》等,内容以表现妇女的不幸遭遇为主,表演风格较为古朴哀伤。“下南”派的传统剧目中,许多都是国内不见经传的戏文,如《范睢》《梁灏》《岳霖》《周德武》等。表演风格较为粗犷、诙谐,保留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小梨园为孩子班,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反映男女爱情和悲欢离合,如《陈三五娘》《胭脂记》《吕蒙正》等。表演风格柔雅、精致、缠绵、优美,多载歌载舞。 (3) 傀儡戏 福建素有“木偶之乡”的美称,早在南宋时期,闽南一带傀儡戏就十分盛行。 傀儡戏传入福建后,形成闽西木偶戏和闽南木偶戏两种不同流派。其中以泉州的闽南傀儡戏最为著名。泉州线偶身高约二尺半,由头、躯干、四肢三个主要部件构成,头用樟木雕绘,披发戴冠,身着服饰,造型一如真人。制作工序分为刀刻和彩绘两部分,采用的刀法和笔法大都保留唐代人物画的传统技法。泉州戏偶头雕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工艺品,其名师雕刻的作品,已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泉州线偶的提线最少有十六条,最多达二十四条,如若骑马,连人带马就有三十多条。由于线位布局细密,线规程序严谨、操作技艺精湛,故表演细腻逼真,动作准确传神,饮誉海内外。 泉州傀儡戏的传统剧目,总数达七百余出,其中保存了一些历史说部所未见的剧目,弥足珍贵。剧目中不乏鸿篇巨制,如《目连救母》规模宏大,可以连演七夜。另外《张飞私奔》《张飞弄貂婵》《韩湘子》《刘祯祥》《越跳檀溪》《怒鞭崔广》《抢卢俊义》《窦滔》等古老的剧目,则为其他地方剧种所罕见。 泉州傀儡调把“节拍”遵唐制称为“撩拍”,可见其渊源于唐代的音乐文化。 戏曲 传统戏剧的形式。“戏曲”一词,始见于宋末元初,当时人有所谓 “永嘉戏曲” 的说法。元末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所谓“戏曲”特指宋代的戏文。近代学者王国维著 《宋元戏曲史》,首次借用 “戏曲” 一词来通称中国传统的戏剧,其理由是: 中国戏剧自从宋代以来,尽管有杂剧、南戏、传奇、京戏以及各种地方戏等名目,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说唱结合的戏剧,既有“戏”,也有 “曲”,而且 “曲” 是中心,相当于西方的歌剧,故名“戏曲”。戏曲在古代是非正统文学,其产生与流行,主要是民间娱乐的需要,故其情趣与正统诗文有着雅俗之别。但是,随着文人学士进入曲苑,戏曲的品位也逐渐提高,其音乐、唱词以及表演艺术,日趋雅化。如明清文人创作的传奇,仅从剧本和题材看,就不能随便说它是俗文学。尽管传统戏曲有雅俗之分,但抒情性却是其共同特点,音乐、舞蹈以及诗化的唱词,使抒情性笼罩了一切,故王国维称传统戏曲为“抒情文学”。结构程式化、角色脸谱化、情节简单化等这些现代观众难以容忍的缺陷,在传统戏曲中都显得非常自然,因为这是演戏、唱戏,戏本来就是假的,故不必处处求真。这就形成了传统戏曲独特的审美角度,是欣赏艺术表演 (演唱和动作),而不是欣赏故事。所以,传统戏曲的名段常常被作为保留节目 (折子戏),经久不衰。观众虽然对剧情、唱词甚至动作都已滚瓜烂熟,但仍然能一往情深,如痴如醉,百听不厌,不断找到新感觉。现代戏剧如话剧,就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人对传统音乐日渐生疏,难以产生亲切感,而戏曲的简单的情节和幼稚的结构,实在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于是传统戏曲的魅力也就丧失殆尽。 戏曲xìqǔ❶传统戏剧形式,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包括流行全国的大剧种(如京剧)和地方戏(如评剧、越剧等)。 戏曲xìqǔ❶ 〈名〉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戏曲 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总称。是一种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技艺于一体,并用以共同表演戏剧故事的综合艺术系统。渊源于周秦倡优乐舞及百戏。具体形成年代,由于各家所赖以权衡的标准不 一,所以有先素、秦汉、六朝、唐及宋金诸种说法; 也有源于外国戏剧的说法。两汉的小型歌舞戏、角觝戏,六朝及隋唐的歌舞戏、参军戏,唐、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与地方戏,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光辉灿烂历史与具有鲜明、强烈民族特色的表演体系。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的梵剧并驾其驱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艺术。 ☚ 案头剧 地方戏 ☛ 散曲←→戏曲sǎn qū ← → xì qū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歌曲 歌曲歌(~本;~谣;乐歌;山~;儿~;渔~;牧~;军~;国~) 曲(曲子;曲调;戏~;小~;名~;组~;选~) 讴 乐风 阕勾 另见:音乐 歌词 表演 唱歌 演奏 ☚ 歌曲 各种歌曲 ☛ 戏剧 戏剧戏(京~;滇~;武~) 剧(~情;~种;歌~;话~;喜~;正~;京~) ☚ 小说 诗 ☛ 戏曲 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有参军戏,北宋时形成宋杂剧,金称“院本”。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元杂剧,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戏曲作家、作品和艺人,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清两代又在戏文和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传奇剧,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以昆腔、京剧为代表,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戏曲剧本一般都兼用韵文和散文,分“折”或“出”,现代戏曲则多分“幕”或“场”。剧中人物分由生旦净末丑等脚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脚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和唱、念、做、打的不同特点。它富于舞蹈性,技术要求很高。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的“板腔体”,或综合使用二者。根据1959年统计,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约360余种。 ☚ 话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 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有参军戏,北宋时形成宋杂剧。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南戏,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高的成熟形式,中国戏曲到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经过8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从近代王国维(1877~1927)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根据1959年统计,全国共有戏曲剧种约360余种,演出的古今剧目数以万计。 北曲/南曲/曲谱/曲牌/唱本/官本杂剧/元杂剧/元曲/瓦子/勾栏/九宫/昆曲/弋阳腔/京剧/河北梆子/武安平调/老调/丝弦/晋剧/上党梆子/山西梆子/蒲剧/河南梆子/吕剧/柳子戏/沙河调/目连戏/青阳腔/洪山戏/皖南花鼓戏/淮剧/丁丁腔/锡剧/淮海戏/沪剧/婺剧/姚剧/绍剧/瓯剧/金华昆腔戏/赣剧/瑞河戏/宁河戏/三角戏/闽剧/竹马戏/黄梅戏/莆仙戏/高甲戏/汉剧/巴陵戏/南剧/荆河戏/湘剧/祁剧/粤剧/潮剧/雷剧/花朝戏/正字戏/桂剧/彩调剧/邕剧/滇剧/侗戏/川剧/灯戏/秦腔/眉户戏/碗碗腔/藏戏/琼剧/车鼓戏/歌仔戏/王魁负桂英/赵贞女/乐昌分镜/张协状元/刘文龙/白兔记/杀狗记/桃花女/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蝴蝶梦/窦娥冤/绯衣梦/单刀会/老生儿/倩女离魂/荆钗记/李逵负荆/汉宫秋/荐福碑/张生煮海/陈州粜米/赵氏孤儿/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竹坞听琴/两世姻缘/疏者下船/后庭花/看钱奴/灰阑记/红梨花/风光好/遇上皇/襄阳会/柳毅传书/西厢记/苏小卿/潇湘夜雨/琵琶记/流星马/娇红记/马陵道/百花记/牡丹亭/紫箫记/浣纱记/玉簪记/珍珠记/钗钏记/红拂记/春灯谜/临春阁/清忠谱/桃花扇/长生殿/紫姑神/茂陵弦/十五贯/罗衣轻/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费唐臣/李好古/王伯成/李直夫/张国宾/李文蔚/李寿卿/吴昌龄/萧德祥/李行道/武汉臣/郑廷玉/石君宝/杨显之/尚仲贤/纪君祥/康进之/王实甫/关汉卿/高文秀/朱凯/白朴/马致远/杨梓/周德清/乔吉/高明/贾仲明/谷子敬/徐𤱥/杨讷/顾坚/朱权/朱有燉/邱濬/徐霖/王九思/邵灿/康海/高濂/李开先/梁辰鱼/徐渭/汪道昆/王世贞/李日华/顾大典/魏良辅/屠隆/周朝俊/汤显祖/年/沈璟/钮少雅/叶宪祖/张野塘/吴天成/王骥德/阮大铖/李玉/孙钟龄/祁彪佳/来镕/吴伟业/李渔/朱㿥/尤侗/洪昇/朱素臣/朱佐朝/万树/孔尚任/方成培/唐英/黄图珌/杨潮观/蒋士铨/黄文旸/石韫玉/舒位/魏长生/高朗亭/李文瀚/成兆才 ☚ 裕容龄 北曲 ☛
☚ 罗生门 一、中国戏曲 ☛ 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由演员扮演角色,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等各种因素而成。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有参军戏,北宋时形成宋杂剧。南宋时,早期戏曲的成熟形式南戏产生。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都空前繁荣。明清两代,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据1959年统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有368种。戏曲有丰富的艺术表演手段,剧中人分由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扮演,各行当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和唱、念、做、打的不同特点。 戏曲/百戏/散乐/雅乐/俗乐/京剧/梨园/科班/戏班/七行七科/四大徽班/喜连成社/富连成社/昆腔/昆剧/评剧/越剧/秦腔/徽剧/黄梅戏/豫剧/川剧/吕剧/汉剧/湖南花鼓戏/晋剧/山西梆子/蒲剧/二人台/粤剧/河北梆子/连台本戏/折子戏/做功戏/唱功戏/猴戏/古装戏/时装戏/压轴戏/现代京剧 ☚ 布鲁斯舞 戏曲 ☛ 戏曲 戏曲我国传统民族戏剧形式。是世界上3种古老的戏剧之一(另两种为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历经800多年的发展变革,延续到现在,形成了360多个剧种,分布在全国各省地。戏曲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和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性艺术,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戏曲虽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但一般认为南宋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才是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它们提炼生活的艺术构思不是摹仿,而是变形,反映生活的表达方式不是再现,而是表现。金末元初在我国北方产生了元杂剧,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戏曲作家、作品和艺人,创作和演出都得到空前的繁荣。到了明清两代,在戏文和杂剧的基础上又形成传奇剧,各地方剧种相继产生,尤其是昆腔、京剧,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剧中人物分由生、旦、净、丑、等角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角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把生活变形为唱、做、念、打的不同特点,用手、眼、身、步的身段来表达。由于富于舞蹈性,所以要求演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功。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套体”和唱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的“板腔体”,或综合使用两体。不仅唱词是有韵的诗,而且话白(念白)也是骈散结合的赋体;戏曲的做、打则是身段化、节奏化的“舞”。因此,诗、歌、舞的戏剧化是我国戏曲的艺术个性。“诗”、“歌”、“舞”、“剧”是由程式给纽结起来。程式具有强烈夸张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使4种表现手段各显其能。程式不仅将“诗”、“歌”、“舞”、“剧”纽结在一起,使它们有规律地自由行动,而且还将它们“化”入戏曲艺术的各个环节中,如韵辙、曲牌、板式、锣鼓经、行当、身段、把子、脸谱、服饰、扮相等;此外,程式还“化”入演员对角色的体验上,演员的情感节奏,必须与音乐和舞蹈的节奏一致,通过表演艺术,改变了生活的自然形态而升华到音乐和舞蹈的境界,才能把角色的艺术形象准确地表现出来。演员只要刻苦锻炼和思索,掌握了程式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结合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就能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新的表演程式,从而丰富了戏曲的内容。 ☚ 戏曲 百戏 ☛ 戏曲音乐/传统戏/现代戏/样板戏/连台本戏/傀儡戏/皮影戏/唱念做打/地方戏曲/京剧/四大徽班/秦腔/滇剧/豫剧/粤剧/越剧/川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脸谱/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柳毅传书/赵氏孤儿/牡丹亭/娇红记/十五贯/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海瑞罢官/李慧娘 ☚ 玩偶之家 戏曲音乐 ☛ 戏曲音乐/传统戏/现代戏/样板戏/连台本戏/傀儡戏/皮影戏/唱念做打/地方戏曲/京剧/四大徽班/秦腔/滇剧/豫剧/粤剧/越剧/川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脸谱/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柳毅传书/赵氏孤儿/牡丹亭/娇红记/十五贯/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海瑞罢官/李慧娘 ☚ 玩偶之家 戏曲音乐 ☛ 戏曲xi qu❶traditional opera 戏曲ope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