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戏剧与电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戏剧与电影 戏剧与电影不定期刊。1934年8月1日创刊于上海,仅出1期。顾一琴、卢莳白编辑,大方印务局印刷,琴影出版社发行。此刊名为“戏剧与电影”,但刊中文字多数是谈戏剧,谈电影的很少,唯刊中照片多为女电影演员。刊物编者只是因爱好艺术而办刊,没有明确的文艺主张,因而刊物的思想倾向不很鲜明。刊物中重要的文字有凌鹤的《明星制度在中国》、周克的《戏剧运动的途径与当前的任务》等。 ☚ 戏 现代演剧 ☛ 戏剧与电影 戏剧与电影上海《大美晚报》副刊。周刊。1936年5月21日创刊,同年7月2日后停刊,共刊出7次。内容以电影、戏剧的演出评论为主。戏剧部分撰稿人有冼群、宋春舫等。6月4日刊出的熊佛西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的讲演记录,题为《中国戏剧运动的两大出路》,认为话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职业化与到农村去。戏剧的职业化即要求戏剧工作者走出业余演剧的圈子,要有一批人集中全部精力,投身于现代戏剧事业;到农村去即要开展乡村戏剧,农民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话剧要争取观众,只有到大众中去这一条康庄大道。戏剧评论主要有冼群《怎样去认识〈群鸦〉》,姜蕴《读〈流民三千万〉》等。还刊载一国外戏剧情况介绍,有宋春舫《戏剧家王尔德》和长篇连载《现代欧美的剧人》等,后文介绍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二十多名外国戏剧艺术家的生平和戏剧成就。 ☚ 戏剧 戏剧与电影 ☛ 戏剧与电影 戏剧与电影上海《大公报》副刊。周刊。1936年8月16日创刊,终刊日期不详。电影、戏剧的综合性刊物。戏剧部分的撰稿人有沈西苓、章泯、欧阳予倩、唐纳等。章泯发表了多篇论文,主要有《戏剧是语言的艺术》,译作有《从戏剧到电影》,《论业余导演》等。其他理论研究论述有欧阳予倩《导演〈欲魔〉时的杂感》张庚《向旧剧中继承遗产》,吴天的译作《戏剧音乐的问题》和郑君里翻译的长篇连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原著的《一个演员的手记》等。另辟有多个专栏, “每周杂谈”专栏由沈西苓、唐纳、柯灵等主笔,就戏剧界各种活动进行评论;弃扬等主笔的“艺人访问记”专栏,介绍了周信芳、费穆、金焰、赵丹、陈波儿、贺孟斧等十多位戏剧艺术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1937年6月19日第43期,刊出的话剧《武则天》演出座谈会纪要,内有编剧宋之的和戏剧、艺术界人士聂绀弩、张天翼、贺孟斧、李健吾、陈白尘、贺绿汀、陈凝秋等的意见和评论。同期还发表了欧阳予倩的讲演纪录《中国戏剧的发展》,介绍了中国早期的话剧运动及其受欧美现代戏剧的影响等情况。抗战爆发后,曾刊出《〈保卫卢沟桥〉公演特刊》,介绍了该剧创作的经过等。 ☚ 戏剧与电影 西北戏剧 ☛ 戏剧与电影 戏剧与电影上海《中华日报》副刊。周刊。1940年5月16日创刊,同年10月31日第24期后来见刊出。内容包括戏剧与电影两大部分,戏剧部分主要撰稿人有闵刘、万立文等。戏剧理论的研究论文有张肖雨《我国古代戏曲史的发展和演变》,哈静秋《戏剧原质论》等。演技方面的讨论有闵刘《演员与表演》,万立文《戏剧的写作和演出》,武汉珊《话剧中的动作与对话》等多篇,还刊载了东方蓝介绍莎士比亚戏剧的译作多篇,为《论莎士比亚的科立奥雷那》, 《论莎士比亚的狂风暴雨》等。此外,还就学校业余戏剧活动展开了讨论,有万立文《学校戏剧的意义和特质》,薛九鸣《学校剧的演员的能力训练和支配》等。其他还刊载了上海剧运的报道,戏剧评论和演员介绍等短文,为“孤岛”后期的主要戏剧副刊之一。 ☚ 艺术在战地 戏剧研究 ☛ 戏剧与电影 戏剧与电影上海《大公报》副刊。1946年6月16日创刊,初为三日刊,同年8月4日第15期起改为周刊,10月6日第24期后停刊。内容包括电影、话剧和各种地方戏的评论。戏剧理论和演出评论占有较多的篇幅。第2期刊载的李健吾《论戏剧中的语言问题》一文,探讨了戏剧中采用的各种语言形式和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得出结论: “戏剧是个公认的教育工具,所以戏剧中的语言就必须是民间的语言。”第6期发表了茅盾在上海剧校的一次讲话记录《戏剧与小说》,该文在比较了戏剧和小说的异同以后,就抗战期间戏剧与小说此消彼长的变化发展事实,论述了戏剧与社会政治间的联系。副刊上还刊载了多篇关于儿童戏剧的讨论,有龚炯《谈儿童剧》, 《儿童剧的前途》和狂飙《由儿童剧想起》等。1946年8月,宋之的编剧,洪深导演的话剧《春寒》公演前后,刊载了顾仲彝、宗鲁等人评论和介绍该剧的文章多篇。此外,第13期曾发表李之华撰稿的《上艺剧团的告别书》,该文回顾了上艺剧团成立四年中,尤其是在日伪统治下艰苦奋斗的经历,并以抗战胜利一年后却不得不与观众告别的事实,对国民党当局表示了愤慨。 ☚ 影剧圈 舞台 ☛ 戏剧与电影 戏剧与电影上海《大公报》副刊,周刊。1946年10月10日创刊,1948年11月后,因报纸缩减篇幅而停刊。前后刊出108期。洪深主编,为四十年代后期历史最长久,内容较充实的戏剧副刊。经常为之撰稿的有熊佛西、刘念渠、赵景深、董每戡、李健吾、赵清阁、肖梅、田禽等。洪深在每期的“编后谈”中,推荐刊出的重要文章,并介绍新作者的简况,还撰写了大量戏剧评论。为振兴处于低潮的话剧运动,先后发表了多篇讨论和呼吁。有洪深执笔的《我们抗议——市参议会停办市立戏剧学校决议案》署名孔柔、梁虹的《略谈目前话剧的命运》, 《一个业余戏剧工作者底话》等。在探讨话剧运动衰微的症结时,发表了熊佛西《话剧的低潮与话剧的形式无关》,张骏祥《话剧诊断之商榷——兼论话剧的形式问题》,许幸之《自我批评与新演剧的探险——兼与张骏祥先生商榷话剧的诊断》等数十篇专题讨论。戏剧运动史方面有许多重要长篇研究,如顾仲彝《十年来的上海话剧运动》,严恭《六年“新中国”》,吴天《新中国剧社在苦难中》和欧阳予倩《剧运在台湾》等。戏剧理论研究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论文有郑君里《演员如何演出角色》,《演员如何准备角色》、刘念渠《中国话剧演技史略》,董每戡《中国剧史专题研究》和王余《新歌剧创作初论》等。同时还发表了李健吾、田禽、辛等人的多篇研究论文和译作。各种戏剧、电影评论的作者还有赵清阁、肖梅、陶熊、王戎等。传统戏曲研究也有一定篇幅,赵景深多次为之撰稿,曾刊载了田汉的平剧剧作《武则天》,还发表了传统戏曲艺术家周信芳、袁雪芬等人的演剧心得。 ☚ 舞台 戏剧与电影 ☛ 戏剧与电影 戏剧与电影汉口《武汉日报》副刊。周刊。1946年12月1日创刊,1947年7月12日第24期后停刊。龚晓岚主编。内容以电影、戏剧评论为主,汉剧、楚剧等传统地方戏的改革讨论占有较多篇幅。戏剧部分主要撰稿人有舒絜华、江之歌、张惠良等。舒絜华、张惠良等就戏剧创作和舞台演出撰写了多篇评论,江之歌则着重于戏剧运动的讨论和剧坛人物传记的写作。1947年1月5日刊出的《新年笔谈》专栏,邀请田汉、洪深、应云卫、马彦祥、石凌鹤等戏剧界人士撰写了祝词。同年2月15日“戏剧节特刊”还发表了洪深的《戏剧节感言》、刘斐章《戏剧界团结起来》等短论。由于现代戏剧运动的日趋衰落,1947年5月以后,接连发表了小玮《为武汉剧运打开一条生路》,舒絜华《为剧运谋生路》,鲁榆《没有戏剧的城市——汉口戏剧市场漫笔》等一系列为剧运生存的呐喊和呼吁。 ☚ 戏剧与电影 剧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