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戈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戈拉》《戈拉》
《戈拉》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1907~1909年在《布拉巴希》杂志上连载,1910年正式成书出版。 此书以19世纪70——80年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为背景,以印度教安南达摩依和梵教帕勒席的家庭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信奉印度教的青年戈拉、宾诺耶与梵教姑娘苏查丽达、洛丽塔的恋爱纠葛为情节线索,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爱国精神,反映了印度民族先进人物为反对殖民统治,探索民族解放道路而不屈斗争的艰苦历程。小说的主人公戈拉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他坚决维护民族尊严,“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印度”。他与殖民者面对面地斗争,与哈伦等英帝国主义的奴才论战。他因为带领学生与反动警察搏斗而入狱,在监狱和法庭上他表现出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作品还用大量篇幅表现了戈拉摆脱宗教偏见束缚的曲折过程。戈拉的形象是对19世纪下半叶印度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典型概括,正如印度作家班纳吉所说:“戈拉好像是渴望印度自由,为愤怒反抗自己社会和政治上的奴隶地位而斗争的印度心灵的化身。”此书用富有论辩性的人物对话,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及特有的抒情格调,充分揭示了各种人物富有时代特点的命运,构成了一幅宏大、多彩的印度社会生活画卷,从而确立了此书在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戈拉独龙语音译。解放前独龙族用于松土和除草的小木锄。因形似鹤嘴亦称“鹤嘴锄”。锄作勾形,多利用天然树丫削尖而成。勾长约14厘米, 柄长约60厘米,效率甚低,且极易损坏。 戈拉长篇小说。泰戈尔作。1910年发表。以几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戈拉的生活作为小说的基本情节线索,反映印度人民的觉醒,歌颂青年男女的爱国热情,揭露殖民者的专横和残暴,批判宗教偏见,号召印度人民为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小说具有显著的论辩性,以对比手法揭示人物性格,体现了作者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戈拉 戈拉印度长篇小说。伟大诗人泰戈尔著。作品描写爱国青年戈拉在民族、宗教矛盾中不断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戈拉是个印度教徒,他对英国人统治印度的现实强烈不满,大学毕业后当了印度爱国者协会主席,到处发表演说,启发民众拯救祖国。他的好友宾诺耶与信奉梵教的姑娘洛丽塔相爱,并决定脱离印度教而接受梵教。而戈拉却坚持自己的宗教立场,不但指责好友,还克制住自己对另一个信奉梵教姑娘的感情。戈尔与挚友产生了裂痕。而后他到农村去,亲眼看到印度教许多腐朽落后的东西,他自己也曾因与蛮横的警察冲突而被禁监一个月。作为热爱民族的印度教徒,他陷入深深的痛苦和矛盾之中。最后躺在床上的病父向他说出了一个意外的秘密:他的血统是纯爱尔兰人,而根本不是印度人。以此为契机,戈拉甩脱了印度教的偏见束缚,看到印度民族的解放应该不分教派,团结合作。他感到一身轻松,以新的热情积极投入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小说以戈拉、宾诺耶和苏查丽达、洛丽塔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展开情节,歌颂了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印度民族的觉醒,批判了封建的陈规陋习和宗教偏见,号召人民为印度独立而团结奋斗。戈拉是印度民族民主主义者的典型。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感。作品情节起伏跌宕、矛盾错综复杂,但布局严谨、富于悬念,人物对话具有论辩色彩。同时,作品的抒情格调优美、心理刻画细腻、景物描写生动。 ☚ 老人与海 蟹工船 ☛ 戈拉独龙语音译,即木锄。见“时而魁”(1068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