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以鼻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质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较重且多为持续性,鼻涕为粘液性或脓性但量不多,粘膜与鼻甲肥大、表面不平、苍白或淡红色,可伴有头痛、头昏、咽喉炎等,水肿肥厚粘膜对麻黄素反应不敏感。可行冷冻、激光、烧灼、硬化治疗下鼻甲肥厚以改善通气,同时可对症治疗。
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为常见鼻病,其特征为鼻粘骨膜以及鼻甲骨增生肥厚。以青壮年男性患者居多。本病多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成。其病因亦多相同,如反复发作急性鼻炎、鼻窦炎、增殖体炎以及变态反应性鼻炎等均可继发。鼻中隔偏曲的凹侧,亦常产生鼻甲代偿性肥厚。慢性心、肾等全身疾病,粉尘及烟酒等长期刺激,均可因郁血导致粘膜增生肥厚。
单纯性鼻炎的病理改变为可逆性,病情发展成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则成不可逆性,其表现为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静脉血及淋巴回流受阻,致血管扩张,管壁增厚,粘膜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粘膜肥厚。有时骨膜增殖,鼻甲骨呈实质性增生。病变以下鼻甲前、后端及下缘,中鼻甲前端,鼻中隔后端等部位最为显著,可呈息肉样变或乳头状。
症状及检查所见与单纯性鼻炎相似,但程度较重,如鼻塞多为双侧持续性,有较重闭塞性鼻音。分泌物一般不多,但较粘稠。嗅觉显著减退。下鼻甲后端肥厚,可压迫咽鼓管咽口,引起耳鸣及听力减退。经常张口呼吸及分泌物刺激,易产生咽喉部炎症,有干燥,咳嗽等症状。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等亦较常见。因纤维组织增生的多少,粘膜可呈淡红或暗红色,表面呈结节状或桑椹状,对血管收缩剂反应较差,探针触压有硬实感,不呈凹陷,或呈凹陷后不易立即复原等,均有助与单纯性鼻炎或变态反应性鼻炎相鉴别。
在注意全身性病因治疗的同时,应矫正中隔畸形,治疗病灶,戒除烟酒,并选用以下局部治疗或手术疗法,使鼻甲缩小,解除鼻塞等症状。局部疗法有:
(1)下鼻甲粘膜下硬化剂注射法 (见“鼻粘膜下注射法”)。
(2) 粘膜下电凝固术。系利用单极或双极高频电流凝固肥厚组织,使产生瘢痕收缩。表面麻醉后,以细针先后数处自下鼻甲前端内下方刺入粘膜内,自前向后直达下鼻甲后端,但不触及骨部,也不刺穿粘膜,然后边退针边凝固,每次持续约20~30秒钟,必要时可在反应消退后再次凝固。有谓平行双针双极电凝固的效果较好。
(3) 冷冻疗法见“冷冻疗法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
(4) 激光疗法见“激光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
经上述疗法无效,或肥厚显著、症状较重者,可考虑施行鼻甲切除术。一般疗效满意,但鼻甲不宜切除过多,以免产生继发性萎缩。手术方式有:
❶下鼻甲粘膜部分切除术(仅切除肥厚部分的粘膜)。
❷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保留粘膜,切除增生的鼻甲骨)。
❸鼻甲部分切除术(同时切除中甲或下甲肥厚的粘膜和骨质)。可根据病变部位和程度选择应用。用鼻甲剪或圈套器配合操作,手术过程中一般较易出血,鼻粘膜急性炎症期、出血性素质、妊娠期或月经期,以及患有严重全身疾病者忌用或从缓手术。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