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可引起胆囊炎,称为结石性胆囊炎,可分为急、慢性两期。急性胆囊炎经长期反复发作,病程转入慢性阶段,称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此时胆囊壁增厚,呈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粘膜及肌纤维呈不同程度萎缩,胆囊的浓缩、收缩功能减退,病程长者可致胆囊萎缩或胆囊与肝床及周围组织粘连。
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伴有持续性消化不良(见“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条),常有胆绞痛(见“急性胆囊炎”条)。超声及X线检查为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部分病人因结石有较多钙质沉着,X线平片可显示胆囊内结石影,立位片示结石位于胆囊底部,诊断即可确定。口服胆囊造影如胆囊显影,可在造影剂衬托下,显示胆囊内能透X线的结石负影;若胆囊不显影,则表明胆囊浓缩功能已被破坏或胆囊管为结石所阻,宜用B型超声或静脉胆道造影检查进一步证实。若静脉法肝外胆管显示良好而胆囊仍不显影则表明胆囊管为结石所阻。细小结石可为造影剂所掩盖,若采用立位片,常能较好显示结石。胃肠钡餐、胃十二指肠内窥镜检查等可藉以鉴别胃、十二指肠疾病。此外胆绞痛尚应与肾绞痛、肠绞痛、心绞痛相鉴别。
症状明显者俟全身情况好转后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效果较好。症状不明显者,若因年老体衰,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肝肾慢性病而不能耐受复杂手术时,则宜用非手术治疗。对全身情况较好者,虽无明显症状,亦宜行择期胆囊切除术,否则约有半数病人将发生症状。对于直径在1cm以下的纯胆固醇结石,若胆囊功能尚好而不适于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可用鹅脱氧胆酸或熊脱氧胆酸治疗(参见“胆囊结石”条)。胆囊切除对预防胆囊癌的发生亦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