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慎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慎子

 思想著作。七篇。战国时慎到撰。成书于战国,具体年代不详。现存最早刊本为明《子汇》本。
 慎到,约生于周安王七年(前395年),卒于周慎靓王六年(前315年)。战国时赵国人。早年学黄、老道德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受上大夫之禄。齐湣王末年离齐至韩,为韩大夫。《庄子·天下》把他与田骈归于一派,后成为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
 《慎子》共七篇文章,一、威德;二、因循;三、民杂;四、知忠;五、德立;六、君人;七、君臣。每篇以论说形式为体裁,并只论述一个中心内容。
 《威德》篇首先提出“法”的问题。他认为,要治理国家,没有“法”是不行的。他主张以法治理国家。他认为,法虽然可能不完善,但总比无“法”强。他说:“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故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并且认为,根据个人的才智授予不同的官职和责任,再根据他工作的好坏,给予适当的奉禄。
 《因循》篇提出用人问题,作者认为,录用人才要从人心愿,不能强人所难,即所谓:“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民杂》篇论述用人之道。作者认为,百姓中各有所能,君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用人意愿在百姓中详细挑选,选有才有智之人作为自己的下属。下级的任务和责任应该明确,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他们的才智去做,君主不能代替他们自己去干。否则就是君臣易位,成为倒逆,是必会出乱子的。
 《知忠》篇论述“忠”和“智”的关系问题,即“思想”与“能力”问题。作者认为,忠君者,未必能力强。乱世亡国之臣中,并不是没有忠臣,而治国之中显君之臣也并不都能尽忠。因而“尽忠”和“治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者说:“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因而名主用臣忠不得过职,职不得过官。各司其职,各守其职,这是治国之一法则。作者还认为,亡国之罪,不在君主一人,治国之功也不在君主一人。而治乱的根本在于“贤使任职”,而不在乎“忠”。作者总结说:“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实际是告诉人们,国家官吏不能看下级对自己本人有什么好处,应该看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对工作的态度如何。
 《德立》篇强调,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立正妻不使群妻疑,立嫡子不使庶孽疑。因而在用人方面,应选任有威望之人担当国家的各级官吏。《君人》篇论述“立法”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如果君主舍弃立法,处理什么事情都随心所欲,那是不行的。因为受赏者都希望重赏,而受罚者却都希望轻罚。若君主只凭自己的意愿进行赏罚,则必会出现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的现象而“怨”由所生。《君臣》篇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原则。他认为,为人君者不能偏听偏信,要由法律来衡量。“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慎子》对法治观念的精辟见解,成为韩非法家思想的直接来源。该书是研究慎到及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慎子》现有三种版本。《守山阁丛书》本为一类七篇,后有《慎子逸文》。《子汇》本为一卷五篇。另有《慎懋赏注慎子内外篇》,据考为伪书。现有中国学会影印本《慎子三种合帙》较为流行。

慎子

书名。战国时慎到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四十二篇,宋《崇文总目》作三十七篇,已佚。现仅存其辑录7篇(收入《守山阁丛书》和《百子全书》)。提出“贵势”的法治主张,认为“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强调“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另有《慎子内外篇》,系明末慎懋赏伪作。

慎子约前395—前315

(一)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即慎到。赵国人。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后在齐国稷下讲学。与彭蒙、田骈等齐国管子法学派学者的思想相近(《庄子·天下》)。后与申不害、韩非并称名于世。著有《慎子》一书传世。在法家理论中,慎子以重“势”著名。提出“势位足以屈贤”的主张。在公私问题上,认为人性自私,立法的目的,就在于“使私不行,”实现和谐的社会生活。他说:“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提出执法者不应“私亲”,他说:“官不私亲”,“法不遗爱”。这些思想在后世有一定影响。(二)书名。慎到著。《汉书·艺文志》法家类录42篇,现存本为7篇,有残简。佚名编者辑有部分逸文。在法律思想上,提出重势轻贤的观点。认为“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慎子·威德》)。强调法治,反对德治。他说:“忠未足于救乱世”(《慎子·知忠》。认为法是为了立公去私,“功之功,莫大使私不行” (《逸文》)。认为礼仪应从风俗,他说:“礼从俗。”

《慎子》

战国时慎到一派的著作。今存1卷。是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42篇,唐时尚存10卷。北宋《崇文总目》著录为37篇,《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1卷5篇,即宋代有2种版本:37篇9卷本和1卷5篇本,合为42篇10卷本。南宋以后,9卷本亡,只存1卷5篇。明清两代有辑文。通行版本有3种。

慎子

177 慎子

先秦法家重要著作。战国慎到著。《汉书·艺文志》著录42篇,今仅存7篇及部分佚文。本书反映了慎到以道而法,兼容道、法的政治思想,提出国君要“兼畜下”,“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所去取焉”,即无为而治的观点,又提倡“大君任法而弗躬为,而事断于法矣”,官吏要“以死守法”,即厉行“法治”的观点。本书同时还阐述了慎到重“势”主张,认为凭“贤”凭“智”都不足以制服臣民,国君只有凭权势才能制服臣民。本书是了解慎到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

☚ 申子   墨子 ☛
慎子

慎子

先秦早期法家的著作。慎到(约前395—约前315),战国时期赵国人。早年学黄老道德之术。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受上大夫之禄。后离齐至韩,为韩大夫。《汉书·艺文志》著录四十二篇,已佚,仅存五篇,后从《群书治要》辑出二篇,并旧有者为七篇。它们是《威德》、《因循》、《民杂》、《知忠》、《德立》、《君人》、《君臣》。
此书的内容表现出从道家向法家转变的思想特点。
从道家的天道观出发而推及于人事。“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因循》)道家主张循天道而行,慎到将这一观点运用于人事,认为因循天道对于人事来说,就是因循人之情性;而人之情性就是“自为”即为自己打算,如果想要改变这一情性使之为别人着想,那就是违背了天道,是办不成任何事的。因此,君主治理国家、任用大臣必须依照这种“莫不自为”的情性来做,“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同上)。因为要不受禄者来为君主办事或要受禄不厚者去担负艰难的工作,都是与人的“莫不自为”之情相悖的。把人“莫不自为”的情性作为推行法治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法家开了先河。
认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倚重“势”,说:“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乘也。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威德》)权势如同飞龙腾蛇所凭借的云雾,飞龙腾蛇失去云雾的凭借,就如同蚯蚓一样,君主失去权势就无足轻重了,尧为匹夫时使唤不了其邻居,一旦为王,则令行禁止。所以得出结论:“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尊。”(同上)君主之所以有力量,能统治天下,是因为他掌握了权势,而不是因为他有特别的贤智。但并不否定君主要合理使用人才,说:“治乱在于贤使任职,而不在于忠。”(《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同上)君主不可能仅靠自己一人治国,而是要利用权势,使臣下能各尽其职,“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民杂》)。治国之正道,就在于仰仗臣下尽心尽力,而君主则无为而治,但这里的无为而治是以君主以权势使得臣下无不尽力为基础的,因而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有所不同,和儒家强调臣对君要“忠”的思想亦有区别。
慎到同时也强调推行法治,说:“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君臣》)“定赏分财必由法。”(《威德》)“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君人》)“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威德》)不过也言礼,“行德制中必由礼”(同上)。可见,早期法家并不像以后韩非这样的法家完全任法而斥礼。重法最终是为了保障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势地位:“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德立》)君主与诸侯、诸侯与大夫、正妻与嬖妾、嫡子与庶子的地位决不能相等,否则就会动乱和争夺。可见,慎到是以法来立势。
一般认为慎到的法家理论偏重于“势”。
明代末年出现的一部《慎子》,乃慎懋赏所伪作。现存《慎子》版本有影印明刊《子汇》本、严可均辑本、钱熙祚辑本、《守山阁丛书》本。

☚ 文子   尸子 ☛

慎子

战国时慎到著。原为四十二篇,今残存五篇。主张君主无为而治,又倡导法治。清钱熙祚辑本以《群书治要》本七篇参校《七汇》本五篇,较完善。明末出现的《慎子》内、外篇,为慎懋赏伪托。

慎子

一卷。慎到(前350一前275)撰。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记载较为简略。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到为稷下先生,与田骈齐名,至湣王时而去。”《战国策·赵策》亦云:“蔺相如困秦王,归,有矜色,谓慎子……”可见,慎到是战国时期一个相当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慎到的学术思想,极其芜杂。《荀子·非十二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及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荀子·解蔽》也曾指出:“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有见于后无见于先”。其“有见于后无见于先”是道家的主旨。其“蔽于法而不知贤”,是韩非法家的言论。慎到的思想,对后来韩非法家学派有过重大的影响。慎到的言论,保存在《慎子》一书之中。《史记·孟荀列传》记载:“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 著录: “ 《慎子》 四十二篇”。《史记》 裴骃 《集解》引徐广曰:“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四十一篇可能为四十二篇之误。《隋书》,新、旧 《唐书》著录:“《慎子》十卷,滕辅注。”宋朝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慎子》一书,“今麻纱刻本才五篇,固非全书也。《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崇文总目》是北宋时期官府的藏书目录,当时所藏三十七篇,大概是北宋末年散失了。这说明,《慎子》一书在北宋时期已有两种版本,一是官府所藏三十七篇本;二是民间流传的五篇本。金德建在《司马迁所见书考》中认为:三十七篇加五篇,正好等于《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四十二篇。这四十二篇分成二个本子,一是三十七篇本,二是五篇本。到明朝末期,又出现一部《慎子》,分内外两篇,为明慎懋赏伪作。现存 《慎子》的版本有《子汇》本,影印明刊本。清严可均辑《守山阁丛书》本。清钱熙祚辑 《诸子集成》 本,《四库全书》本等。

慎子

慎子

❶即“慎到”。
❷书名,战国哲学家慎到所著。《史记》言慎到“著十二论”(《孟荀列传》),《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四十二篇,《隋书》、新、旧《唐书》各著录十卷,《通志·艺文略》言“《慎子》旧有十卷,四十二篇,今亡九卷三十七篇”,知此书自宋已大部散失。《群书治要》存《慎子》七篇,清钱熙祚以今存五篇互校,辑为一卷,又录逸文近六十条,已收入《诸子集成》。《慎子》之思想观点,参见“慎到”。

☚ 鲍叔牙   慎到 ☛

慎子

战国时楚大夫。楚怀王时为太子傅。怀王二十九年(前300),伴随作为人质的太子横入齐。次年,怀王被秦人扣押。太子横与慎子商议后,答允以东地500里与齐作为条件,被释放归楚,继为楚君(顷襄王)。齐国遣使索地,楚臣众说不一。顷襄王问于慎子。慎子综合众说,建议在使人献地于齐的同时,加派楚师驻守东地,另又求助于秦以制齐。顷襄王按计而行,终于保住了东部楚地。事见《战国策·楚策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