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装置。在人体所有器官和组织中,广泛地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感觉器。简单的如肌梭、游离的神经末梢等;复杂的,如视器、听器等。根据感觉器所接受的刺激来源,可将感觉器分为外感觉器和内感觉器。外感觉器,如视器、位听器、皮肤感觉器等;内感觉器,如肌、关节内的本体感觉器、内脏感觉器等。各种感觉器往往在正常情况下只接受一种适宜的刺激:如某些感觉器可接受机械刺激、某些可接受化学刺激、视器只接受光刺激、位听器只接受声音刺激等等,并将此刺激变为神经冲动,传到中枢,产生效应,以保持机体与环境的联系。
感觉器
感觉器是机体的感受装置——感受器(receptor)及其辅助装置的总称,一般是指机体内的特殊感觉器。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是机体接受内、外界环境刺激的结构,它们在接受相应的刺激之后,通过换能作用将物理、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再沿神经系的传导路传至大脑皮质,从而产生各种特定的感觉。所以,感受器也是产生感觉的媒介器官。感受器种类繁多,在形态和功能上也各不相同:有的结构十分简单,仅为感受神经的游离末梢装置;有的则由简单的结构包被感觉神经末梢,形成各种被囊神经末梢,如环层小体、触觉小体等;另有一些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不但感受装置更臻完善,而且具有若干复杂的辅助装置,这一类,一般称为特殊感觉器或感觉器。
感受器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可把感受器分为三类:
❶内脏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和心血管等处,接受来自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刺激(压力、化学、温度、渗透压等)。
❷本体感受器,分布在肌、腱、关节和内耳前庭器等处,接受运动和平衡的刺激。
❸外部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嗅粘膜、味蕾、视器和蜗器等处,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触、压、痛、温、光、声、嗅、味等刺激。嗅器和味器接受外界化学物质(气体或液体)的刺激。
感觉器包括视器、前庭蜗器、嗅器、味器和皮肤。皮肤包被于身体外面,具有多种功能,同时是一个广阔的感受面,内含多种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触、压、痛、温等多种刺激,故亦包括于此。
视器 视器包括眼球和眼副器。眼球具有折光成象和感光换能作用。位于眼球周围的眼副器有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以及眶筋膜等,具有保护、支持和运动眼球等作用。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又称位听器。由感受声波刺激的听器和感受空间位置变化的位觉器共同组成。前庭蜗器始于耳郭并延伸到颞骨之内。按位置的浅深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外耳和中耳是收集和传导声波的装置,内耳则是接受声波和头部位置变化刺激的部位。这两种刺激在内耳被转变成神经冲动,借第Ⅷ对脑神经传入脑内,分别产生听觉和位置觉。听觉和位置觉性质不同,但它们的感受器却共存于内耳。
嗅器 嗅器位于鼻腔外侧壁上鼻甲以上及相对应的鼻中隔上份的粘膜内。此部粘膜称为鼻粘膜嗅区,总面积约500mm2,呈浅黄色,内含嗅细胞。嗅细胞是双极神经元,周围突末端有嗅毛,中枢突组成约20条嗅丝(嗅神经),经筛孔入颅前窝终于嗅球。在嗅粘膜内还有嗅腺又称Bowman腺,其分泌物可冲洗掉已溶于粘膜表面的物质,使嗅细胞对新物质敏感。
味器 味器即味蕾。人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内。少数散在于菌状乳头、软腭和会厌的粘膜内。味蕾呈卵圆形,似花蕾,包藏在粘膜上皮内,其顶端有味孔开口于粘膜表面,通口腔或咽腔。味蕾内有味细胞,顶端有味毛,基部有神经末梢环绕。味细胞经常有更新,味蕾能感受酸、甜、苦、咸四种不同的味觉刺激。在舌上显示出有敏感性的差异区: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尖两侧及舌侧缘后部对咸味最敏感,舌侧缘的中部对酸味最敏感,舌根则对苦味最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