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感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感事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边取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防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本诗大约写于万历年间,正当明代内忧外患频仍之际。明朝中叶以来,皇帝往往不临朝听政,只经内监传达旨意。于是就出现了宦官、后妃擅权干预朝政,并与朝官勾结,形成朋党争斗,使朝廷日无宁时。这是内忧。至于外患,当时主要两大祸患;一是历来的东瀛倭寇犯边作乱;同时,又有关外女真满族的频频侵扰。特别是诗人所处的万历年代,以努尔哈赤为主宰的女真部族进犯朱明王朝的野心日益暴露,成为当时明朝的最大外患。这就是此诗的历史背景。
 

****


 一、疑词诠释:
 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湖南岳阳之西洞庭湖中。《史记·秦始皇本记》载:“浮江至湘山祠,……上向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死后葬此。”
 露布——对不加封的诏书、简牍之类,或军中告捷文书之称谓。所以名“露布”者,谓不经封检而宣布,使四方速知,亦名“露版。”据《公文缘起》云:“露布之名,汉已有之,但非专用于军旅耳。”《汉书》载,“何武为刺史,齐心劾奏属吏,必先露章。汉官仪,凡制书,皆玺封,惟赦赎,令司徒印,露布州郡。”此指军事捷报之传递。
 三殿——古代称“三殿”者有四:①即指三御殿。蒋防《望禁苑祥光》诗云:“树摇三殿侧,反映九城傍”;②宋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为“三殿”;③清代以宣和殿、中和殿及太和殿为“三殿”;④麟德殿之别称。此用第一义,泛指朝廷。
 垂衣——即“垂裳”。原是定衣服之制,以辨贵贱,昭示天下以礼也。后用以称喻盛世之治。《周易·系传》有注云:“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用此,以说明朝廷已失“乾尊坤卑”之制,礼法不张。
 白鸟——可以有三解:一曰泛指白羽之鸟,如鹤、鹭之类;二曰天鹅,亦名鹄,俗称白鸟;三曰,蚊子之别称。据《本草》附录云:蚊子,一名白鸟。此诗当指鸥鹭之类。
 二、语译全诗:
 晴空流云,远远君山可见依稀;
 尽日江边,频频浇酒醉语歔欷。
 
 关塞杳杳,不见报捷耀军威;
 御殿萧萧,也无悬挂盛世旂。
 
 边境防卫,历来重视兵精马肥;
 朝廷议政,绝对难容不辨是非。
 
 西山噬日,秋草平沙罩落晖;
 鸥鹭依偎,来了生人远飞飞。
 

****


 
 诗人在此营造了一个什么意境?诗篇到底要告示人们什么?
 读完全诗给予人们一个强烈印象是:秋暮晴日,江边醉汉,在酒后吐“真言”——
 边关吃紧,边军屡屡败北,边民常常遭劫;
 朝内君主失政,尊卑越位,内廷专权,朋党为奸,无是无非,黑白颠倒;
 有识之士,沉没草莱,一片混乱,只得隐避深山。
 这正是诗歌在揭去外衣之后,显露给人们的真相——明代万历前后的真实状况。
 何以见得?有以下几点可作佐证:
 第一,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
 正如前述明朝中叶以来,内忧深重,外患频仍。其内忧,主要是皇帝长期不临朝听政,由内监传达圣意,往往是歪曲或僭越,加以内廷后妃与内监,进而与朝官相勾结,大事干政,同阁僚对立,政令不畅,是非颠倒,朝政腐败。此其佐证之一。
 第二,可以证之于诗人其他作品这方面作品甚多,比如五古——
 三年忧国计,鬓发飘霜霰。……倭奴逼朝鲜,虚费百亿万。竭尽中国膏,不闻阙只箭。东虏近乘胜,虚声震京甸。我兵折大将,腹背两受战。……志士立功名,不在麒麟殿。卑官如冶场,英雄听锻炼。
 

( 《送刘都谏左迁辽东苑马寺簿》)


 又如五律《登高有怀》诗云——
 秋菊开谁对,寒郊望更新。乾坤东逝水,车马北来尘。屈指悲时事,停怀忆远人。汀花与岸草,何处不伤神。
 这些诗言之凿凿,有情有物,声色俱佳,且寄意遥深。他的愤慨现实政治,关怀民生民瘼的作品,还有《逋赋谣》、《猛虎行》、《京洛篇》和《竹枝词》等等。
 第三,他的诗文理论,也可从旁供证
 公安派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是“抒发性灵,不拘格套”。也就是说,他反对贵古贱今,蹈袭拟古;提倡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还要有独创精神;在属文赋诗中,“文必贵质”。他们并不排斥有质的文,而是反对有文无质。袁宏道在《行素园存稿引》中,曾强调地说过:“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者非曰不工,质不至也。”又说“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
 这些为文赋诗的道理,在上述引到的诗歌中多所体现。特别是《感事》这一篇,值得加以深察。因为此诗与其他诗歌有所不同。构思奇巧,措辞含蓄,语调委婉,如不能以其之矛去戮其之盾,恐怕容易为那些带膜的诗语所塞目蒙骗,见不到真相,悟不到真情。比如中间两联,说得多含蓄婉转,不温不火,甚至反话正说,令你难以摸到作者的真正旨意。

历代诗词精品之《感事》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感事

 

王镣


 击石易得火,扣人难动心。今日朱门者,曾恨朱门深。

 
 阶级社会里充满着不平等,人们都在一定的社会地位里生活,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产生出一种发人深省的“角色互换”的现象:专制的家长曾经是俯首贴耳的子孙;恶毒的婆婆曾经是受气的小媳妇儿;刚愎的暴君曾经是造反者;一怒之下杀了伙伴的王者,当年也曾讲过“苟富贵,勿相忘”的肺腑之言……。人们显得那样健忘,仿佛人际关系中确乎存在一个个怪圈。这首五绝就用极简劲的语言,道破了这样一种世相,既痛快又深刻。
 诗前两句以比兴手法,为警策之句:“击石易得火,扣人难动心。”在火柴发明传入之前,人们取火的办法之一便是击石取火:工具是两片火石,或一片火石一块铁,以纸媒相凑,击石引着,再吹出明火。今人看来这很不方便,而在古人却认为“易得”了。写“击石易得火”,为的是引出“扣人难动心”。以“易”形“难”,这是反兴的方法。相形之下突出了人心的冷酷,比石头还僵硬。人间固然也有古道热肠者,并非全无恻隐之心。不过,此句是有所特指,便是题目显示的,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件不愉快的事,碰了钉子,故感发为诗。他的高明在于,并不停留在具体事件上,而是着重揭示其中包含的生活哲理:“今日朱门者,曾恨朱门深。”今日有权有势的冷面人,当初也曾需要温情,也曾要求权门的援引,可能也曾有过求告无门的苦衷。这里言下之意是:人啦,你为什么如此健忘呢?你当初深恶痛绝的那种角色,如今为什么就安之若素呢?所以这二句“朱门”的重复中,见出角色互换,读来饶有意味。诗人对其所针砭的那个具体对象,也许深知其底细,他可能就是“一阔脸就变”的势利小人。不过诗中并不局限在一人一事,而重在揭露鞭笞一种世相,所以深刻。
 同一个题目,如果施之散文,可能就下笔千言,通过旁搜远绍,甚至可能写成论人类不平等什么什么的长篇大论。而一首绝句,却只须点到为止,读者逐类旁推,自能产生愈短愈长的效果。这首诗前二句固然是警句,后二句则是更为发人深省的警句。语言的警策,也是小诗成功的诀窍。

《感事》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感事》

陈与义

丧乱那堪说, 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 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 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 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 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 作意为谁秋!

这首五言排律作者在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所写。按年谱: 作者发商水后,继续南奔,至春末到达邓州南阳,寓居僚友之家。七月,作者复北还陈留,时事草草,不可留居,于是再从叶县方向南下,辗转至襄阳。建炎元年(1127)春,作者自襄阳之光化再入邓州,卜居城西。此诗即是年秋九月在邓所作。

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二帝被俘,高宗播迁,以及公卿士大夫窜亡等等。“感事”之“事”,蕴含广泛,非指一时一事。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在百感交集之下,话却说自从头。自从靖康丧亡离乱以来,国事扰攘,国土日蹙,所不忍言;而兵争干戈之事方兴未已,竟未能望其止息。“那堪”、“竟未”,感慨苍凉沉至。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上句用《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夷狄的服式。此句的意思是: 公卿大夫害怕被金人所掳,化为夷狄之民,故而纷纷逃散。下句用《禹贡》:“江汉朝宗于海。”但陈诗此句,是切自己所在之地而言,因邓州是长江、汉水邻近之地。“江汉故东流”,是诗人说自己一定要像江汉朝宗于海一样,追随建在东南的南宋朝廷。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黄龙府,即和龙城,地当今吉林宁安。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以谄媚契丹,契丹封他为“儿皇帝”。公元九四七年,契丹逼晋,并俘虏了石敬瑭之子石重贵,把他囚禁在黄龙府。北宋亡国以后,徽宗、钦宗被金人所掳,囚禁于五国城(五国城: 辽国地名,后内附;划归黄龙府),其事与晋事相类。“风断”,风闻断绝,即消息隔绝之意。下句“云移白鹭洲”,“云”,紫云,天子之气;“白鹭洲”,长江中洲渚,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西南江中,以其上多白鹭而得名。当时宋高宗的朝廷移在扬州。这两句意谓: 旧君远在黄龙府,音讯无闻;新君銮舆东幸,追随不及。这都是诗人所系念所感伤的事。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云何”,犹言如何;“持底”,犹言用什么。诗人说,自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纾解国难,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分担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上句亦《发商水道中》“世事本前期”之意。意云: 今时势艰危如此,固非难以预料,而是事出有因。“吾生本自浮”,虽则前事有因,而我生本自飘浮。命运如此,为之奈何?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时势艰危如彼,身世漂泊如此,已足使人感伤。然则秋日黄花,纷披四野,作此秋日之荣秀,更欲使何人观赏呢?

陈与义这首《感事》诗,确是逼近杜甫。从遣词用字上看,“那堪”、“竟未”,“危”、“故”,“断”、“移”等等,都是沉实的字眼,有杜诗的风味。从比兴手法上看,“风断”、“云移”一联,以天象喻人事,也深得杜诗的兴寄之妙。至于以景抒情作结,又是杜甫即事咏怀一类诗作的常见章法。全篇苍凉沉郁,居然老杜气韵。纪昀在《瀛奎律髓》批注中说:“此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诚为的评。比纪昀稍晚的南阳人邓显鹤,著有《南村草堂文钞》,他在一篇序文中说:“自来诗人多漫浪湖湘间,如少陵、退之、柳州及刘梦得、王龙标辈,皆托迹沅、澧、郴、湘、衡、永间,绝无有至吾郡者,有之,自简斋始。”又说:“简斋先生诗,以老杜为宗,避乱湖峤,间关万里,流离乞食,造次不忘忧爱,亦与少陵同。”“不忘忧爱”,是杜甫的大节,也是简斋的大节。用这四个字去看这首《感事》诗,正是十分契合。


哲理诗《感事》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感事

 

 击石易得火, 扣人难得心。
 今日朱门者, 曾恨朱门深。


 这首诗讲人心冷漠。
 同情心,永远是人类美好品德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缺乏应有的同情心。这首诗的首二句,即通过“击石易得火”与“扣人难得心”的对比,说明人心的冷漠。结合此诗的后二句来看,这里的“人”不是一般的意义上的人,而是“朱门”里边的“人”,是达官贵人。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恰在于后二句,“今日朱门者,曾恨朱门深”。“朱门”内的达官贵人,恰恰是同情心最少,最冷漠无情的人。可是,这些“朱门者”在未走进“朱门”之前,也曾经怨恨“朱门深”似海,也曾经怨恨“朱门者”“难得心”,而他们一旦走进“朱门”,成为新的“朱门者”,却又重复起昔日“朱门者”的冷漠与无情。这种揭露真是深刻犀利!
 这首小诗,虽短到只有二十个字,但其容量却相当大。它至少给了我们两方面的启示:一是人心冷漠,二是既得利益者与未得利益者差别多么巨大!
 人心冷漠,无庸笔者赘言。既得利益者的问题的确是个古往今来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入“朱门”之前,无疑是一位未得利益者,此时所想所盼,是切望“朱门者”能赏识、推荐、提拔自己;而一旦进入“朱门”,社会角色马上发生了变化,他所关心的焦点已不是赏识、举荐后进,而是利用其优越的社会角色去攫取更多的财富。其实,这类人进入“朱门”前后所关心的却是自己,只是进入“朱门”前他感到“朱门者”冷漠;进入“朱门”后而使在“朱门”外的人感到他太冷漠。
触动

触动

触(拨~) 感(感动) 惹(惹动)枨(枨触;枨拨) 动(歆动;牵动;引动;发动) 逗(逗引)
触动到:触及 触到
触动感情:牵情
触动感情、情欲:动情
触动情欲:触情
触动灵机:触机(~而发)
触动心绪:触绪
触动愁绪:牵愁
受外界事物的触动:感事
内心有所触动:心动
心灵深受触动、震撼:意夺神骇
触动之大或兴致之高:起躄
(因刺激而引起回忆等感情变化:触动)

☚ 引发   吸引人 ☛
000021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