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愚公移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愚公移山

典源出处 《列子·汤问》:“太形(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o)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释义用法 愚公虽年老,但仍率领子孙决心挖掉门前的两座大山,并且坚信终有一天会挖平,直到感动了天帝,派神人把这两座山背走了。后用此典形容立志宏大,不避困难、艰险,决心完成。
用典形式
【北公】 宋·陆游:“东姥自无缘见佛,北公那有力移山。”
【夸娥】 唐·皮日休:“将山待夸娥, 以肉投猰㺄。”
【移山】 宋· 陆游:“失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清·黄遵宪:“移山未要嗤愚叟,捧土真能塞孟诸。”
【山能移】 清·丘逢甲:“生作愚公死精卫,谓海可塞山能移。”
【北山愚】 宋·范成大:“虽云北山愚,聊快南溟运。”
【移山志】 唐·罗隐:“题柱心犹壮,移山志未忘。”宋·陆游:“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
【移太行】 宋·陆游:“书生正可蹈东海,世事漫思移太行。”
【负锸移山】 北周·庚信:“负锸遂移山,藏舟终去壑。”
【愚公移山】 宋·陆游:“山从古在天地间,愚公可笑欲移山。”
【操蛇北叟】 清·钱谦益:“逐鹿南公车乘少,操蛇北叟子孙多。”
【莫问河滨叟】 清·钱谦益:“移山莫问河滨叟,卜宅还招栗里邻。”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古代寓言。见《列子·汤问》。写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原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住着一位名叫愚公的老汉,快九十岁了,苦于北山的阻隔,召集全家老小商议全力搬掉这个险阻,打通去豫南到汉阴的道路,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愚公便率领着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人,凿石挖土干开了。邻居京城氏的一个刚换奶牙的遗腹子,也跳着前来帮忙。黄河边上有一位智叟,鄙夷地劝阻愚公说:“以你的残年余力,连毁掉山上的一根茅草也办不到,又怎能搬掉这么多的土石呢?”愚公回答:“虽然我会死去,但我的儿子还活着,子又生孙,孙又生子,这样子子孙孙永远不会断绝,而这山却再也不会增高,还怕平不了吗?”智叟无言以对。山神听到这番话,害怕他干起来没个止境,连忙禀告上帝。上帝被愚公的毅力所感动,就派了夸峨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东,—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再也没有山岭的阻隔了。

☚ 狙公与猴   薛谭学讴 ☛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先秦寓言体神话小说。旧题列御寇撰。原载《列子·汤问》。李格非等《文言小说》、袁珂《神话选译百题》、公木等《历代寓言选》、李厚基主编《中国古代文言小说选译》 皆录入。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 年近九十的愚公,立志要搬掉太行、王屋这两座 “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他克服了人力不足的困难,面对智叟的取笑,毫不动摇,挖山不已,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特“命夸娥氏二子”,搬掉了两座大山。从此,冀州之南到汉水一带,其间再没有阻隔交通的山丘了。作品通过愚公移山感动天帝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雄伟气魄与坚韧毅力。它是一首“人定胜天”、“劳动改造自然”的颂歌。篇中的愚公形象,是我国古代小说故事中最完美的劳动者形象之一。“排除万难的无比坚毅性”和 “争取胜利的充分自信性”,是愚公的典型性格特征。它是中国人民良好素质和传统美德的活现。作品有三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1) 以神话传说的题材,融于寓言故事之中,想象奇特,故事荒诞,很有魅力。故事中描绘了人和神的形象,表现了愚公与智叟的思想冲突,而以天帝和大力神的帮助结尾。显然整篇都是以神话式的想象所构成。作者引用这个神话故事,当然已不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一自然现象的虚幻反映,而是在回答“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这类问题时,所引申的一种哲理思维,故事形象地表述了这样一个真理: 无微不积,无大不亏。积小可以成大,亏多可以至少 (至于故事的形象告诉人们的 “人定胜天” 的意义,则远远超过了作者的主观用意)。所以这个神话传说在 《列子》 中已流变为寓言体裁的故事。《韦伯斯特英语词典》把“寓言” 列为 “神话”的同义词,《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把“神话传说”和“寓言”用同一个词“fable”来表达,从愚公故事来看,是自有道理的。(2) 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精神”。先是“人山比”。用愚公的 “年且九十”,力量之弱,同两座 “方七百里,高万仞” 的大山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突出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其次是“夫妻比”。挖山之前,妻子表示怀疑,愚公并不以妻子之疑而动摇意志,毅然决然率领子孙干了起来。再其次是 “愚”、“智” 比。用智叟和愚公的对话相比,突出愚公的不愚形象。以此三比,愚公形象更加高大、丰满、感人。(3) 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全文篇幅虽短,但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用笔紧凑,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先摆出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搬山,家人纷纷赞许,本该立即行动,谁知愚公妻子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有移山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不解决,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容易解决。经过讨论,商定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盛况。就要写苦战不休,哪知跳出来个智叟,出现了移山的阻碍,愚公和智叟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突现了愚公精神之可贵,深化了主题。作品把人山矛盾和智愚矛盾交叉起来写,避免了平铺直叙,而增强了情节跌宕的气势,艺术魅力自然加强。愚公移山,妇孺皆知。毛泽东就写过《愚公移山》的文章,号召发扬愚公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印度佛经《佛说大意经》 中 “大意抒海”故事,其客观意义与 “愚公移山”相同。

☚ 化人   两小儿辩日 ☛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中国古代关于愚公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神话。《列子·汤问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雷神和雨神   鲍宣 ☛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先秦寓言。战国时列御寇撰。《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愚人失袋   蜀鸡 ☛

愚公移山

【题 解】

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写一个年近90的老头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本文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后人加的。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是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终于在众人的帮助下把两座大山搬走了。这说明:无论事情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念,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本文的写作特点有三点:

一、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从多方面衬托愚公的高大形象。例如:用愚公的年老体弱与山的高大作对比,衬托出愚公敢于藐视困难、决意为子孙造福的雄心壮志;用当时的劳动条件与山高、路远、耗时长作对比,衬托出愚公一行人的顽强毅力;用愚公的发展观点与智叟的鼠目寸光作对比,衬托出愚公的远见卓识与智叟的鄙陋短浅。此外,用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与智叟“笑而止之”作对比,衬托出智叟的“无志空长百岁”。值得注意的是,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二、借用神话结尾,使全篇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的喜剧色彩。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总是幻想有超自然的力量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愚公挖山不止,终于使山神惊惧,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大力神把山背走,是对愚公精神的高度颂扬和充分肯定,增强了故事的神奇魅力。

三、语言简练,详略得当。例如,“杂然相许”和“杂曰”的两个“杂”字,写出了愚公的子孙们一致拥护愚公和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的热烈场面。“跳往助之”一句,体现出了一个七八岁孩子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至于智叟的“笑”、山神的“惧”、天帝的“感其诚”,只用几个字就刻画了几种人的不同神态。又如,文章不惜笔墨详写挖山前的准备,而写具体劳动时,则一笔带过;在愚公与智叟的辩论中,智叟的议论简单,而愚公的分析详细。


“愚公移山”的意思,出处,故事 - 可可诗词网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非常高峻。在北山住着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快90岁了。他苦于两座大山屹立在家门前,阻碍交通,就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和你们一起来削平面前两座大山,开出道路通向豫州南面,怎么样?”全家一致赞同。但是老人的妻子提出疑问道:“就凭您这么点儿力量,连魁父小山都搬不了,怎么能搬走太行山和王屋山?而且搬出土石都堆放到哪里去?”大家说,可以搬到渤海之滨和其他地方去。于是,愚公带领家人每天挖山不止。

后来,河曲一个名叫智叟的老头看了,笑着劝愚公说:“您也想得太简单了,怎么能干这种傻事呢?您这样年老无力,连山上的草木都搬不了,还能把大山的土石都搬走?”愚公长长地叹口气说道:“是您想得太死了,如此不通变故,简直连妇孺都不如。就算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再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再增高,还愁挖不平它吗?”智叟听了无言以对。山神知道这件事之后,害怕愚公挖山不止,报告了上帝。上帝被老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派遣两个大力神将这两座大山背走。

后人据此引出“愚公移山”成语,用以赞扬抱定宗旨,便坚持不懈,顽强地干下去的必胜信念和坚毅精神。


寓言“愚公移山”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 汉之阴, 无陇断焉。

—— 《列子·汤问》


 【注释】
 ①惩: 苦于。②指通: 直通。③荷担: 挑担。④龀(chen): 小孩子换牙,约七八岁。⑤操蛇之神: 山神,古代神话中的神手里拿着蛇。⑥夸娥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士。⑦厝(cuo):安放。⑧陇断: 即垄断, 指阻隔交通。
 【意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高八万尺。本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北山有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面对着山居住着。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就要绕弯路,就把全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商量这事,说: “我和你们以全部精力削平险阻,打通去豫州南面的路,直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觉得可好?”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老伴提出疑问: “凭你这点儿精力,魁父这样的小山尚且平不了,还能对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挖出的石头泥土堆放在哪儿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把它扔到渤海的后面,隐土的北边去!”于是,愚公带领小辈中三个能挑担的,凿石头,挖土块,用簸箕和土筐把石头和泥块运到渤海后面。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腹子,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寒暑换季,过了一年,才往返了一次。河曲有个人称智叟的老头,见了愚公的行为好笑,想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以你的年老力衰,山上的一根草尚且毁不掉,对那么多的石块又能怎样呢?”愚公长长地叹了口气,说:“你的思想太顽固了,一点不开窍,竟还不如那寡妇和她的小孩。我即便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是这山却再不能增高,还怕平不了它吗?”几句话说得智叟无言以对。山神听到愚公这番话后,担心愚公挖山不止,就报告了天神。天神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就派了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太行山和王屋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另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以南,就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交通了。
 【解说】
 在中国,恐怕再没有比“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更家喻户晓的了。这则寓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夸张的,神话式的,充满了浪漫主义理想色彩。尽管太行、王屋两座山最后还是依赖神力才搬走的,但它所表述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却因此深入人心。愚公的故事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人是一代代繁衍生息,无穷无尽的,只要有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有不畏险阻的勇气,有不怕牺牲的信念,总能达到既定目标。个人的力量与大自然比起来,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所有的人力量集中起来产生的威力则不可估量,完全可以为着一个共同目标移山倒海,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人”是一个群体概念。只有群体的人才具有改造自然的神威。因此,理解了“群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区别,才算真正理解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相关名言】
 崇台非一干,珍裘非一腋。

——卢 湛


 大名垂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陆 贾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陶 潜


愚公移山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愚公移山

 题解
 本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载《列子》8篇,早已佚失。今本《列子》大约是魏晋时期人们杂采先秦诸子百家书拼凑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一些寓言形象鲜明、含义深刻、情节曲折、语言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有七百里,高有万仞。原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居住。苦于路途阻塞,出来进去曲折绕远,他就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况且把山上的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说:“扔到渤海边上去,扔到隐土的北边去。”于是,他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把它们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蹦蹦跳跳地来帮助他们。一冷一热,换了季节,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拦住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还不能毁坏山上的一根草,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得没法打通,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哩,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但是山不会增高,哪愁平不了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听说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干下去,就把这件事告诉给天帝。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吩咐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背走,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边,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赏读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文中通过愚公带领全家移山的故事,生动地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同时也阐发了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了这则寓言,并赋予它新的意义,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今天,我们正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将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正视现实,努力奋斗,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坚强毅力,把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而不能有私毫的松懈。所以,阅读《愚公移山》领会其精神实质,仍有现实意义。
 


愚公移山 - 人文名篇 - 可可诗词网

愚公移山

毛泽东

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代表们对三个报告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许多同志作了自我批评,从团结的目标出发,经过自我批评,达到了团结。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

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

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昨天有两个美国人要回美国去,我对他们讲了,美国政府要破坏我们,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但是我们第一要把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相区别,第二要把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相区别。我对这两个美国人说:告诉你们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我们解放区禁止你们到那里去,因为你们的政策是扶蒋反共,我们不放心。假如你们是为了打日本,要到解放区是可以去的,但要订一个条约。倘若你们偷偷摸摸到处乱跑,那是不许可的。赫尔利已经公开宣言不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到我们解放区去乱跑呢?

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说明了美国反动派的猖狂。但是一切中外反动派的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现在的世界潮流,民主是主流,反民主的反动只是一股逆流。目前反动的逆流企图压倒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主流,但反动的逆流终究不会变为主流。现在依然如斯大林很早就说过的一样,旧世界有三个大矛盾:第一个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个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个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这三种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发展得更尖锐了,更扩大了。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虽有反苏反共反民主的逆流存在,但是这种反动逆流总有一天会要被克服下去。

现在中国正在开着两个大会,一个是国民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一个是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两个大会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个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黑暗;一个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中国引向光明。这两条路线在互相斗争着。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

原为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

选自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3卷

〔注释〕 ①三个报告:指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②愚公移山:见《列子·汤问》。《列子》一书旧题周代列御寇作,近代学者经考证后,确定为晋人所作。《汤问》篇中多寓言,如“夸父追日”、“小儿辩日”等。“愚公移山”的原意是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的心态,毛泽东结合当时形势,作了新的诠解,为古为今用的典范。 ③赫尔利(1883—1963):美国共和党人,1944年底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参与调处国共关系,支持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宣称不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任职一年即宣布离职。

〔鉴赏〕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该文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时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为了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争取光明的前途,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保障中华民族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抗战形势发展虽然对中国人民有利,然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整个战争的走势也还没有完全明朗。为了战胜面临的困难,毛泽东希望全党树立起革命必胜的信心,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阐述只要学习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脚踏实地地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就一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取得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对于故事中愚公面临的两座山,毛泽东形象地比喻:“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实际上,毛泽东在延安曾多次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1938年12月,在抗大第4期毕业典礼上,针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及当时国内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人民要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要像愚公移山一样,具有持久坚持的精神。1939年1月在抗大第5期开学典礼上,他又重申愚公的精神。所以,毛泽东说: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山挖掉!

基于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清醒认识,毛泽东在讲话中揭露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的阴谋和政策,强调旧世界的三大矛盾依然存在,针对国民党正在召开的六大,毛泽东又尖锐地指出,他们要把中国引向黑暗,但是“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

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毛泽东提倡愚公精神,所针对的斗争目标已经从单一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转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封建主义的双重目标,这是应该并且能够挖掉的“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愚公移山,就这样被赋予了当时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自力更生、坚忍不拔、挖山不止的愚公事迹,与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抗战意志,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这里融合为一体。愚公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面临的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愚公移山故事,既是中国人民顽强抗战的精神象征,也是全体共产党人迎接即将到来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思想武器。这篇闭幕词中,对大会取得的成果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并把这次大会概括为三个模范:团结的模范、自我批评的模范和党内民主的模范。

自此以后,愚公移山精神,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相信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新世纪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小康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寓言《愚公移山》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愚公移山

 太形、 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


 这是一则以有关山河传说为题材的寓言。古人认为,山河都是神安排的,“山无大小,皆有神灵”(《抱朴子·登涉》)。这便是“愚公移山”传说产生的背景。太形即太行山,绵亘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王屋山耸立于山西省阳城、垣曲两县之间。它们都是确实存在的大山。故事却说它们本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冀州的南部,河阳(今河南孟县)的北部,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方。这一开头,设想奇特, 自然吸引人刨根问底。于是愚公登场了,他住在山的北面,南下很不方便,因而立志移山,铲除险阻,直通汉水南岸。他虽年近九十,但不畏艰巨,毅然行动,终于惊动山神(《山海经》云“山海神皆执蛇”),感动上帝,派夸蛾氏把两座山搬到了现在的位置。
 愚公的第一个特点是“诚”,即志向坚定不移,不怕山的高大,不听妻的劝阻,不畏智叟嘲笑,才取得了“帝感其诚”的结局。这个“诚”虽具有道家的神秘色彩,但鼓励人们干事业要志向坚定毫不动摇,其主导面是积极的。愚公的第二个特点是苦干实干。九十岁的老头,率子孙“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毅力!愚公的第三个特点是能辩证地看问题,不急功近利,具有大智。他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晋人张湛说得好:“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则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列子注》)智叟畏难而退,只看到目前;愚公知难易大小可以转化,着眼长远。因此智叟实愚,愚公实智。综上所述,这个故事的基本寓意是:人们只要真诚专一,志向坚定,不畏艰苦,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创造奇迹。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宏伟愿望和坚强毅力。
 但是,愚公移山是在小农经济的土壤上产生的。他具有中国传统老农的优点,也具有其缺点:安土重迁,不肯搬家;听不进不同意见,苦干蛮干。所以愚公精神在消极方面是小农生产方式和长期封闭状态的产物。而且,道家著作《列子》将“智”和“愚”完全对立起来,强调“愚”, 反对“智”,正好表现了“绝圣弃智”的消极主张。
 这则寓言的对比衬托手法运用得很成功。一是人物与环境的对比,“方七百里,高万仞”极写山的高大,“年且九十”极写人物之老,因而突出了移山不易;二是人物之间的对比,主要是愚公与智叟的对比,一号“愚”, 一号“智”,愚者成功,实为大智,因而突出了寓意。

古典小说《愚公移山 》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家喻户晓。这个小故事写得非常有趣,感人。在小说中,愚公的形象是通过愚公之妻、孀妻弱子、智叟、天帝的衬托而展示出来的。从正反两方面表现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他的挖山举动开始不被人理解,包括他的妻子,河曲智叟也加以讽刺,但是他照旧挖山不止,他的精神先是感动了稚龄弱子,最后感动了天帝,得到了他们的帮助,愚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愚公的形象刻画得很成功,他质朴,刚毅。愚公妻、智叟和幼童的描写也都恰如其分,如描写幼童“始龀,跳往助之”。非常形象!这篇文章很短,但却有波澜,曲折生动。先是愚公妻的不解,此为一小波折,随即写全家合力搬山,已似波平。再写幼童来助,更进一步,忽然中路又出了个智叟,波峰又起,愚公据理力驳,智叟无言以对,这样层层推进,使小说达到高潮。最后终于感动了天帝,文亦结束。象所有优秀的短篇文章一样,这篇小说的语言也非常简练晓畅。
 愚公移山,首先是一种精神。在巍峨的高山面前,愚公不惧自身的渺小,敢于征服它,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靠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水滴石穿的精神,靠的是韧性的奋斗。寒暑易季,始得一返,路途之遥,希望之渺,显而可知。但是,愚公更看重脚下的路,只要这条路从脚下一天天向前延伸,所愿足矣。其次,愚公移山,也是一种智慧。山不加高,人却世世代代绵延下去,即使山再高,岂有不被搬掉之理?这是多么朴实而深刻的道理?正是坚信这一点,才使得愚公不舍昼夜,挖山不止,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心愿。它激励后世,启迪来者,正是这篇小说传诸后世的原因所在。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拼音、意思、同义词、近义词-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我们倒是一个大无畏的群体,砸锅卖铁大炼钢铁也要赶英超美的事干过,围海造田的事干过,砍伐森林种水稻的事干过,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之大气,却没有理性头脑,科学之根据。(房向东《愚公移山》)
异 精卫填海 精卫:神话传说中的 鸟 名。《山 海经·北山经》载:炎帝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木石来填大海。后用“精卫填海”比喻不畏艰难,意志坚决。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为之在人,成之在天。(清·黄垍《短歌行》)陈老对具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精神的支部书记是那样热情讴歌赞颂,对党内外的不正之风却深恶痛绝,严肃对待。(尹品端《“衔木到终古”》)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载:一位叫北山愚公的老人因屋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而要铲平这两座大山。邻居智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但山却不会增高,为什么移不掉大山呢?愚公挖山不止的行动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后用“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意志坚决,不怕困难。《毛泽东选集》中有《愚公移山》一文,该文影响深广,因而“愚公移山”的成语典故家喻户晓,使用频率高。
真能为群众谋利益的事情是没有做不成的,昔人称“愚公移山”等于神话,现在以“人力移地”竟成事实。(韬奋《抗战以来·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只要我们有愚公移山的决心,虚怀若谷的虚心,滴水穿石的恒心,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攻克科学堡垒,攀上世界最高峰。(欧植竹《攀登科学高峰贵在有心》)
都来自古代神话,都表示不惧艰难困苦,意志坚决。常作定语,亦作独立的分句。
  • 上一篇:精神抖擞;精神焕发
  • 下一篇:井井有条;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愚公移山”注释、译文和感悟 - 可可诗词网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
 【注释】 ①太行山: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交界处。王屋山:位于河南、山西交汇处,中条山东北。冀州:古代九州之一,纵贯河北。河阳:古地名,属现在的河南孟州市。②愚公:寓言人物。惩:苦恼。杂然:七嘴八舌,众人齐说。魁父:小山名。箕畚(jīběn):簸(bò)箕,三边有沿、一边敞口的一种簸粮食的工具。始龀(chèn):开始换牙。③智叟:是相对于愚公而言的,也是虚构的寓言人物。惠:慧,聪明。一毛:一根草。固不可彻:固执而不通达。④操蛇之神: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夸蛾氏:可能是一位大力神。厝(cuò):安置。朔东:朔方之东。雍南:雍州之南。
 【译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圆七百多里,高达万丈,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山北面有位愚公,年近九十,他一家面对着太行山、王屋山居住。常年苦于山北的闭塞、出入迂回的不便,就招集家人合谋,说:“我与你们一起尽力削平险阻,铲掉门前的这两座山,从而通达豫南、汉阴,可以吗?”众从说,好。他的妻子却提出了疑问:“凭你的力量,还平不了魁父那个土丘山,怎么能够平太行山、王屋山呢? 况且那平山的土呀石呀堆放在哪里?”众人说:“运到渤海边、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率邻子孙,三个挑起担子出发了;砸石垦土,用簸箕担着运往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遗腹子,才到换乳牙的年龄,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一冬一夏,才往返运一趟。河湾里的一位智叟老人听说了,笑着欲劝阻愚公,说:“你真是愚笨透顶! 凭你的年老力衰,还拔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怎么能搬运二山的土石呢?”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的心太固执、迂腐了,固执、迂腐得不能明了,还不如寡妇和孩童呢。你想,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之后有儿子,儿子之后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那山是不会增大、只会减小,怎么担心平不了那山呢?”智叟老人无言以对。手中握蛇的山神听说了,害怕愚公他们挖山不止,就告诉了天帝。天帝为愚公的意志感动,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一人背一座山,分别把太行山、王屋山放在了朔方之东、雍州之南。从此,冀州之南、汉水之北就通达而没有什么阻隔了。
 【感悟】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行为愚蠢。
 愚公之“愚”,在于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愚公之“智”,在于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迂腐。
 从经济学的成本着眼,愚公不应该去移山,而应该转移主体自我——全家从山北“移民”到山南。
 它的哲学意义在于:从常识的不可能中看到其可能性;而从可能性过渡到现实性,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行动。
 


典故“愚公移山”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 可可诗词网

愚公移山

典源出处 《列子·汤问》:“太形(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o)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释义用法 愚公虽年老,但仍率领子孙决心挖掉门前的两座大山,并且坚信终有一天会挖平,直到感动了天帝,派神人把这两座山背走了。后用此典形容立志宏大,不避困难、艰险,决心完成。

用典形式

【北公】 宋·陆游:“东姥自无缘见佛,北公那有力移山。”

【夸娥】 唐·皮日休:“将山待夸娥, 以肉投猰㺄。”

【移山】 宋· 陆游:“失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清·黄遵宪:“移山未要嗤愚叟,捧土真能塞孟诸。”

【山能移】 清·丘逢甲:“生作愚公死精卫,谓海可塞山能移。”

【北山愚】 宋·范成大:“虽云北山愚,聊快南溟运。”

【移山志】 唐·罗隐:“题柱心犹壮,移山志未忘。”宋·陆游:“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

【移太行】 宋·陆游:“书生正可蹈东海,世事漫思移太行。”

【负锸移山】 北周·庚信:“负锸遂移山,藏舟终去壑。”

【愚公移山】 宋·陆游:“山从古在天地间,愚公可笑欲移山。”

【操蛇北叟】 清·钱谦益:“逐鹿南公车乘少,操蛇北叟子孙多。”

【莫问河滨叟】 清·钱谦益:“移山莫问河滨叟,卜宅还招栗里邻。”


《愚公移山》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愚公移山》

[原 文]

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虽(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注 释]

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③方: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指纵横见方。(4万)仞(rèn):形容极高。仞,古七尺或八尺。⑤冀(j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今山西、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以及山东西北、河北东南部地区。⑥河阳:黄河北岸。河,古代专指黄河。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⑦者:语气助词,表示停顿。⑧且:副词,将近。⑨面:面对着,名词用如动词。⑩而:连接状语“面山”和谓语“居”,不译。(11)惩:戒,引申为“苦于”。“惩”字后面省略了介词“于(被)”。(12)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山北塞”的独立性。(13)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出入迂”的独立性。(13)迂(yū):迂回,绕远。(15)聚室而谋:集合家人商议。室,内室,引申为家,这里借指全家的人。(16)汝:你们,一般在长辈称晚辈时用。文言文里的人称代词单数与复数的形式相同。(17)毕力平险:竭尽全力削平阻碍出行的高山。毕,尽。平,削平,铲平,形容词用如动词。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如名词。(18)指:手指,名词在句中作状语,意为像手指般直。(18)豫(yù):古九州之一,包括今河南黄河以南、湖北南漳县以西一带。(19)乎;介词,到。(20)汉阴:汉水之南。阴,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阴”。(21)杂然:纷纷地,七嘴八舌地。然,……的样子。(22)相许:应允他。相,单指动作的受事者一方(愚公)。许,应允,赞许。(23)献疑:提出疑问。(24)以:凭,靠,介词。(25)君:您,上古对男子的尊称,中古以后也可以尊称女子。(26)曾:竟,还。(27)损:减少,削低。(28)魁父之丘:魁父这样的小山。魁父,又叫“魁阜”,在河南省开封县境内。之,这,这样的,指示代词。丘,小山。(29) 如……何: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固定结构,相当于“把……怎么办”、“拿……怎么样”。(30)且:况且。(31)焉:疑问代词,哪里。(32)诸:之于,合音兼词。(33)尾:边上。(34)隐土:即薄州,东北的平原。(35)荷(hè)担:挑担子。荷,扛,担。(36)夫:成年男子。(37)叩:击,敲碎。(38)垦:用力翻土,这里指挖。(39)箕畚(běn):用箕畚,名词作状语。箕,装土石等的工具。畚,用竹篾或草绳编成的盛物工具。(40)京城;复姓。(41)氏;上古时氏是姓的分支,只有贵族才有氏,平民没有;汉魏以后,姓氏相合,姓也叫氏。(42)孀(shuāng)妻:寡妻。(43)遗男:父亲死后才出生的遗腹子。(44)始龀(chèn):刚换牙,大约七八岁。(45)跳:动词作状语,欢跳着。(46)寒暑易节:冬夏换季,代指一年。寒,指冬。暑,指夏。易,更换,动词。(47)始一反焉:才回来一次啊。反,同“返”。焉,语气助词,可译为“啊”。(48)河曲:古地名,在山西芮城县风陵渡一带,黄河自北向南,到这里折向东,所以叫河曲。(49)叟:老头,老者。(50)笑而止之:笑着制止他。止,使之止,使动用法。(5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把谓语“甚矣”提到主语之前,表示强调。之,取消“汝不惠”的独立性,不译。惠,同“慧”,聪明。(52)以:凭。(53)残年:余年,暮年。(54)毛;这里指山上的草木。(55)其:语气助词,用在句子开头,加强反问语气。(56)息:呼吸,这里指叹气。(57)之:结构助词,取消“心固”这个句子的独立性。(58)固:四面闭塞,坚固,引申为固执。(59)彻:通,开窍。(60)不若:不如。(61)弱子:幼小的孩子。弱,年幼,年少。(62)虽:即使。(63)之:取消“我死”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一个分句。(64)匮(kuì):缺乏。(65)而:可是。(66)加:副词,更。(67)何苦:哪愁。何,哪里,怎么。苦,忧愁,担心。(68)而:在句子中舒缓语气,不译。(69)亡(wū)以:无以,意思是“没有什么用来……”。亡,同“无”。(70)应(yìng):答。(71)操蛇之神:山神,在神话里他手里拿着蛇。操,持。(72)已:止。(73)之:这。指愚公移山这件事。(74)于:向。(75)帝:神话中的天帝。(76)感其诚:“感于其诚”的省略。于,被。(77)夸娥氏:神话里的大力神。(78)负:背起。(79)厝(cuò):同“措”,放置。(80)朔东:朔方东部,山西北部一带。(81)雍:雍州,古九州之一,在陕西、甘肃一带。(82)陇:通“垄”,山冈,高地。(83)断:阻隔。(84)焉:了。

[译 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有七百里,高达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北山的愚公,快九十岁了,)面对着太行、王屋住着。(愚公)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进绕远,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同你们尽全力铲除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达到汉水的南岸,行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着你的(那点)力气,就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再说,把挖下来的土石搁到哪里去呢?”大家一齐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边。”(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破石挖土,用畚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家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才七,八岁),(也)又跳又蹦地去帮助他们(移山)。(大家)寒暑换季才回一趟家。

黄河曲折处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着(你)这样大的岁数和(这点)剩下的气力,就连这座山上的一根草都毁不了,(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道:“你这个人思想(真)顽固,都顽固到开不了窍(的程度了),竟不如寡妇那年幼力弱的孩子。(你想),即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个尽头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何愁(挖它)不平呢?”河曲智叟(听了)无话可答。

手持蛇的山神得知这事,害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把这事禀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精诚所感动,命令天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从)冀州之南(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其间了。

[鉴 赏]

这则古代著名的寓言,说的是愚公率领子孙移山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先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突出它的面积大峰岭高,并点出它原来的位置,为后文设下伏笔;继而写愚公决心移山,取得家人支持,立即行动;再写愚公和智叟关于山是否可移的辩论,显示出愚公为了追求幸福的未来而挖山不止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结尾写天帝既感动又担心,愚公的愿望终于在天神的干预下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实现。

作者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愚公精神的伟大。故事里写家人的“杂然相许”、邻居“始龀”的“弱子”“跳往助之”和天帝都被他的决心感动的神话,从不同的侧面衬托出愚公精神的巨大感召力。作者又通过两座山的高大同决心移山的愚公的“残年余力”的对比,显示移山的艰难和愚公决心的坚定。特别是通过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的对比,说明愚公移山,看似愚蠢,但他能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为子孙后代造福而坚定不移,才是真正的大智;而智叟自以为明智,目光短浅,畏首畏尾,才是真正的愚蠢,可见“愚公实智,智叟实愚”。作者故意用反语给他们取名,为的是增强讽刺的效果,在智与愚的对比中突出愚公的大智大勇。

故事的神话色彩很浓厚,对待愚公挖山,操蛇之神却“惧其不已”,这是为什么,莫非古人已预感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狂妄想法是值得担忧的吗?

字数:3824

[作者及作品简介]
这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后加的。《列子》及作者列御寇请参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及作品简介”。
《列子》虽是一部宣传道家“无为”(一切听其自然)思想的书,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寓言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就拿这则寓言来说,作者本想用它来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智愚不可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但实际上却客观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的坚定意向和信念。

《列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寓言《愚公移山》意译和解说 - 古代寓言 - 可可诗词网

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 汉之阴, 无陇断焉。

—— 《列子·汤问》


 【注释】
 ①惩: 苦于。②指通: 直通。③荷担: 挑担。④龀(chen): 小孩子换牙,约七八岁。⑤操蛇之神: 山神,古代神话中的神手里拿着蛇。⑥夸娥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士。⑦厝(cuo):安放。⑧陇断: 即垄断, 指阻隔交通。
 【意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高八万尺。本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北山有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面对着山居住着。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入就要绕弯路,就把全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商量这事,说: “我和你们以全部精力削平险阻,打通去豫州南面的路,直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觉得可好?”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老伴提出疑问: “凭你这点儿精力,魁父这样的小山尚且平不了,还能对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挖出的石头泥土堆放在哪儿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把它扔到渤海的后面,隐土的北边去!”于是,愚公带领小辈中三个能挑担的,凿石头,挖土块,用簸箕和土筐把石头和泥块运到渤海后面。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腹子,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寒暑换季,过了一年,才往返了一次。河曲有个人称智叟的老头,见了愚公的行为好笑,想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以你的年老力衰,山上的一根草尚且毁不掉,对那么多的石块又能怎样呢?”愚公长长地叹了口气,说:“你的思想太顽固了,一点不开窍,竟还不如那寡妇和她的小孩。我即便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是这山却再不能增高,还怕平不了它吗?”几句话说得智叟无言以对。山神听到愚公这番话后,担心愚公挖山不止,就报告了天神。天神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就派了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太行山和王屋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另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以南,就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交通了。
 【解说】
 在中国,恐怕再没有比“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更家喻户晓的了。这则寓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夸张的,神话式的,充满了浪漫主义理想色彩。尽管太行、王屋两座山最后还是依赖神力才搬走的,但它所表述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却因此深入人心。愚公的故事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人是一代代繁衍生息,无穷无尽的,只要有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有不畏险阻的勇气,有不怕牺牲的信念,总能达到既定目标。个人的力量与大自然比起来,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所有的人力量集中起来产生的威力则不可估量,完全可以为着一个共同目标移山倒海,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人”是一个群体概念。只有群体的人才具有改造自然的神威。因此,理解了“群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区别,才算真正理解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相关名言】
 崇台非一干,珍裘非一腋。

——卢 湛


 大名垂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陆 贾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陶 潜


“愚公移山”的意思、出处、故事 - 成语大全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愚公移山

 【出处】: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故事】: 在冀州的南边, 河阳县的北边,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数万仞。北山有个老人,名叫愚公,年近九百。他的家正面对着这两座大山。由于大山挡路,往来进出要绕很远的路。因此,愚公就召集全家商量搬掉这两座山。大家都纷纷表示赞成。于是,愚公就带着儿孙们打石头,挖土块,干了起来,并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岸边。邻居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大家的劲头很大。他们运一趟要一年时间。河曲地方有个叫智叟的老头,讥笑愚公这样干真是太傻了。愚公坚定地说:我的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不会再增高,挖一点就少一点,何愁挖不平呢?愚公他们仍然挖山不止。后来,愚公的诚意感动了上帝,便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大力神背走了这两座山。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边直到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
【意思】:愚公搬走挡路的两座山。比喻作事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
【古例】:邹韬奋《抗战以来·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真能为群众谋利益的事情是没有做不成,昔人称‘愚公移山’等于神话,现在以‘人力移地’,竟成事实。”毛泽东《愚公移山》:“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 上一篇:愚不可及
  • 下一篇: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愚公移山的意思|出处,愚公移山的近义词|反义词|辨析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精品成语 >

愚公移山

比喻只要有顽强的毅力或坚持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周恩来《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面对黄河流域二十八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只要有雄心壮志,有~ 的精神,就能战胜它。”
〔出处〕《列子·汤问》载: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于是他决心铲平大山。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上帝,命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匮:穷尽。)
〔近义〕精卫填海 铁杵磨针
  • 上一篇:愚不可及
  • 下一篇:愚昧无知

愚公移山

比喻以微力成就宏伟之业。宋谢枋得《与李养吾书》: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取讪笑于腐儒。俗吏、鄙夫、庸人,固宜。”
●《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壮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遇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杂然相许……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 ’ 河曲智叟无以应……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即太行山。王屋: 山名,在今山西省境内。夸蛾氏: 神话中的力士。厝: 同 “措” ,安置。相传愚公欲挖平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率子孙挖掘不已,终于感动了天帝,将两山搬走。

愚公移山

【出处】 《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释义】 北山愚公决心要挖掉家门前的大山,他不顾别人讥笑,挖山不止,表示要子子孙孙挖下去,终会平掉大山。后以此典形容人有决心毅力,不畏险阻;也形容山河变迁。
【例词】 北公 北山愚 移山 移山志 移太行 愚公移山 愚叟移 山能移
【用例】
〔北山愚〕 宋·范成大《蟠龙岭》:“虽云北山愚,聊快南溟运。”
〔山能移〕 清·丘逢甲《庐山谣答刘生》:“生作愚公死精卫,谓海可塞山能移。”
[移山志] 唐·许浑《送岭南卢判官》:“东堂旧屈移山志,南国新留煮海功。”
[愚公移山] 唐·罗隐《投湖南王大夫启》:“斯亦冤鸟尚思于衔石,愚公犹锐于移山。”

愚公移山yúgōng-yíshān

“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非常高峻。在北山住着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快90岁了。他苦于两座大山屹立在家门前,阻碍交通,就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和你们一起来削平面前两座大山,开出道路通向豫州南面,怎么样?”全家一致赞同。但是老人的妻子提出疑问道:“就凭您这么点儿力量,连魁父小山都搬不了,怎么能搬走太行山和王屋山?而且搬出土石都堆放到哪里去?”大家说,可以搬到渤海之滨和其他地方去。于是,愚公带领家人每天挖山不止。
后来,河曲一个名叫智叟的老头看了,笑着劝愚公说:“您也想得太简单了,怎么能干这种傻事呢?您这样年老无力,连山上的草木都搬不了,还能把大山的土石都搬走?”愚公长长地叹口气说道:“是您想得太死了,如此不通变故,简直连妇孺都不如。就算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再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再增高,还愁挖不平它吗?”智叟听了无言以对。山神知道这件事之后,害怕愚公挖山不止,报告了上帝。上帝被老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派遣两个大力神将这两座大山背走。
后人据此引出“愚公移山”成语,用以赞扬抱定宗旨,便坚持不懈,顽强地干下去的必胜信念和坚毅精神。

愚公移山yúɡōng-yíshān

比喻做事不怕艰难险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故事传说北山愚公决心搬走门前挡路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就带领儿孙每天不停地挖山,并准备世世代代挖下去。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两位神人把这两座山背走了。

愚公移山yúgōngyíshān

比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例句】有个成语叫愚公移山,鼓励我们为实现目标要不断努力。
 ❍ 林业战线的老英雄马永顺退休后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率领家人义务植树上千亩。

愚公移山

神话故事。《列子·汤问》:愚公年近九十,因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出入,决心把它们搬走。智叟嘲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于是挖山不止,最后搬走了大山。后比喻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

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古代寓言。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因房屋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把山铲平。智叟笑他愚蠢。愚公说:我死有子,子又有孙,孙又生子,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每天挖山不止。上帝为之感动,派夸蛾氏二子把山背走。见《列子·汤问》。后用“愚公移山”比喻有志意成,人定胜天。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愚公移山

(同)铁杵磨针 铁杵成针

愚公移山

非一日之功

愚公移山

愚公搬走大山。指只要意志坚定,持之以恒,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相传古代北山有一位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决心把山搬走。一位名叫智叟的老头笑愚公不自量力,愚公反驳说:“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又不会增高,怎么会搬不走呢?”后来,上帝被他的恒心打动,命令两位神仙把山背走了。(见《列子·汤问》)

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

执着
选择好的、对的并坚持不懈:择善固执
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孜孜不已 孜孜无怠 孜孜无怠 孜孜不懈 孜孜不辍 孜孜不怠 孜孜不息 孜孜无息
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愚公移山 愚叟移山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沉着刚毅而坚持不懈:沉毅有守
(坚持到底,不松懈:坚持不懈)

☚ 坚持下去   坚守2 ☛

愚公移山

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闭幕词。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闭幕词中提出了“愚公精神”。这是一篇体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著作。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号召每个革命者,为了解放全国人民,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挖掉这两座大山。强调革命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树立革命的必胜信心,不怕困难,勇敢斗争,为革命事业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学习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树立群众观点,和全国人民一道完成革命任务。文中倡导的愚公移山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愚公移山

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里的一则寓言。古代有个北山愚公,将近90岁了,下定决心要移去家门前的两座大山,率领他的子孙们挖山不止,并准备世世代代挖下去,终于感动了上帝,帮助他把两座山移走。现用来比喻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毅力。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后以此典形容人有决心毅力,不怕困难。宋·谢枋得《与李养吾书》:“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取讪笑于腐儒、俗吏。”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驾鼍梁于圣海,秦皇息鞭石之威;泛鳌钓于仙洲,愚叟罢移山之力。”

☚ 虞姬永别   与哙伍 ☛

愚公移山

上古神话。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它们。他带领家人,每天劈山运土,往返在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邻里也来相助。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说这山何时可平?愚公却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古代寓言故事。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列子·汤问》记载,古代有个老人叫北山愚公,下决心要铲掉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有个叫智叟的人讥笑他的作法。他反驳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毛泽东在1945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彻底革命精神,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处于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夜,处于中国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前夜,反法西斯阵营胜利的局面已经确定,中国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事业的胜利已获保证。国际国内的形势在中国人民面前展示了光明的前途。但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困难,这就是国民党政府顽固地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积聚力量,准备夺取人民的胜利果实。这样,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两条截然相反的命运:一种是蒋介石在其著作《中国之命运》中所指出的中国之命运,即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命运,黑暗的中国的命运,他们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势力;另一种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的中国之命运,即光明的中国的命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怀信心去克服黑暗的前途,实现光明的前途。一切中外反动派的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实现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 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二篇 经济方针 经济政策 ☛

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like 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the mountains—with dogged perseverance
❍ 你们知道吗?愚公可以移山,难道我刘复基连枪杆子都拿不起,那还革什么命?(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Ⅰ—176) Don’t you remember the story how the persevering Foolish Old Man removed the mountains?How can I call myself a revolutionary if I can’t even bear the burden of a rifle?

愚公移山yu gong yi shan

Foolish Old Man removed the mountains—with dogged perseverance

愚公移山

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the mountains
~,改造中国。Transform China in the spirit of 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the mountains./~精神indomitable spirit of 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mountains—spirit of perseverance

愚公移山yú ɡōnɡ yí shān

古代寓言故事。比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的精神。the Foolish old Man removed the mountains, with dogged perseverance

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解义】移:搬迁。愚公搬走大山。比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排除困难。
【典故】年近九十岁的北山愚公,组织家人搬走挡在家门前面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日日夜夜坚持不懈,虽受讥笑,仍不动摇。他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仙将二山背走。(《列子·汤问》)
【例句】只要有~的精神,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近义】磨穿铁杵、夸父逐日

愚公移山yū gōng yí shān

比喻意志坚定,困难必将克服。语出《列子·汤问》中一则寓言:北山愚公,年近九十。下决心把阻碍出入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移走。他率领子孙挖山不止,上帝为之感动,帮助他把山移走。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愚公移山

传说古时候,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有两座方圆七百里、高万丈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一座叫王屋山(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山北住着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名叫愚公。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大山挡着,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达南边的豫州和汉水。
一天,他聚集全家人一起商量,说:“我与你们大家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修一条直通豫州和汉水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妻提出了疑问:“以你们的力量,连一座小山都不能搬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挖出来的那些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大家纷纷说:“把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渤海边上和北方最远的地方去,那就得了。”
第二天一大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他们用凿子凿,锄头锄,用竹筐、畚箕装,把一堆堆的泥土和石块挑到渤海边上。
愚公带领家人移山的事,感动了许多人。邻居一个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到工地上去帮忙。愚公他们就这样辛勤地移山,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黄河的打弯处,住着一个聪明的老人名叫智叟。他知道愚公移山的事,便特地来制止愚公这样做。他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有限的晚年这点精力,还不能动山的毫毛,又能把这么多的泥土和石块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了口气,说:“你这个人很顽固,而且顽固得无法开导,还不如人家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智叟讲不出道理,只好不说话。
当地的山神见愚公他们无休无止地挖山,便向上帝报告。上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是则寓言故事。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怕困难,有宏大的志愿和坚强的毅力,以及有志者事竟成。

愚公移山yú ɡōnɡ yí shān

比喻知难而进,做事有坚定不移的精神和毅力。《列子·汤问》记载,北山有个年近90的愚公,为了搬掉挡在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二山,每天挖山不止。河曲智叟笑他愚蠢,愚公回答说:“我死后还有儿子,儿子死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不会增高,终有一天会挖平的。”
【例】我们要发扬~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改变我们村子的落后面貌。

愚公移山yú ɡōnɡ yí shān

【释义】比喻征服自然的雄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 90? ?? ????(北山愚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句】我们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 ????? ??? ??? ??? ??? ?? ?? ??.
【近义词】磨杵成针 有志竟成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反义词】半途而废

愚公移山yú ɡōnɡ yí shān

比喻只要有顽强的毅力或坚持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周恩来《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面对黄河流域二十八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只要有雄心壮志,有~ 的精神,就能战胜它。”
〔出处〕《列子·汤问》载: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他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于是他决心铲平大山。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上帝,命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匮:穷尽。)
〔近义〕精卫填海 铁杵磨针

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愚公移山

格式 掌故式。
出处 《列子·汤问》:古代有个叫北山愚公的老人,要铲平家门前挡路的两座大山。他的邻居智叟认为不可能。他回答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不增加,铲一点少一点,为什么铲不平呢?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将两座山背走了。
举例 只要我们有~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铁杵成针tiě chǔ chéng zhēn

愚公移山
yu gong yi shan
【铁杵成针】 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有恒心肯努力,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源出《潜确类书》:“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愚公移山】 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就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源出《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例﹞ 拼着坚忍工夫,做到铁棒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得迟,实在收效最速。(清·颐琐:《黄绣球》)真能为群众谋利益的事情是没有做不成,昔人称“愚公移山”等于神话,现在以“人力移地”,竟成事实。(邹韬奋:《抗战以来·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

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比喻知难而进,做事有坚定不移的精神和毅力。
〔例〕我们要发奋图强,发扬~精神,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提示】含褒义。

愚公移山yúgōng-yíshān

《列子·汤问》载:古代传说,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出路,愚公率领全家挖山,有个智叟讥笑他。愚公说:“我死后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不会增高,为什么挖不掉呢?”仍然挖山不止。后来感动了天帝,命夸娥氏二子分别把山背走。后以“愚公移山”比喻靠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面对巨大的困难,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愚公移山yú ɡōnɡ yí shān

解释 比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 《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住在两座大山的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这两座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怎么样?”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能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样?再说在哪里放置挖下的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古代传说中的地名)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河曲之地一位号称智者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以你风烛残年所剩下的力气,尚且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改变的地步,竟然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哪里担心挖不平呢?”河曲智叟哑口无言,没法对答。
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担心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一座放到了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面。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愚公移山yú ɡōnɡ yí shān

愚公要移走山。《列子·汤问》载,传说古代有个年近九十的北山愚公,他下决心要移走拦在门前的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带领一家人挖山不止,并准备子子孙孙一直挖下去。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就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背走了。后因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愚公移山yú ɡōnɡ yí shān

【解义】 移:搬迁。愚公搬走大山。比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鱼愚 yú地排除困难。
【典故】 年近九十岁的北山愚公,组织家人搬走家门前面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日日夜夜坚持不懈,虽受讥笑,仍不动摇。他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仙将二山背走。(《列子·汤问》)
【例句】 只要有~的精神,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近义】 磨穿铁杵、夸父逐日
【反义】 听天由命、知难而退

愚公移山yu gong yi shan

移:搬迁。愚公搬走大山。比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排除困难。《列子·汤问》记载:年近90岁的北山愚公,组织家人搬迁挡在家门前面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日日夜夜坚持不懈,虽受讥笑,仍不动摇。他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将二山背走。
【近】精卫填海有志竟成

愚公移山yúgōng-yíshān

《列子·汤问》记载:北山愚公下决心要铲平家门前挡路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邻居智叟认为不可能。他回答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于是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上帝,移走了山。今比喻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
【例】在当时只有简单工具的情况下,凿塑这么大的佛像,如果没有愚公移山般的坚韧精神,恐怕连想也不能想的。(何礼荪《壮哉,乐山大佛》)
❍ 现在,在中国人民面前,还横着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的两座大山,我们同样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把他们搬掉。(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3HS【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列子·汤问》里的一个寓言故事,古代有一位老人叫北山愚公,他要铲平家门前挡路的两座大山。他的邻居河曲智叟认为不可能。愚公回答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山却是不会增高的,挖一点就低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比喻做事有恒心、有决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愚公移山yúgōng-yíshān

〔主谓〕 据《列子·汤问》载:北山愚公,年近九十。屋前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出入,他决心把它们铲平。智叟认为是做不到的事,笑他愚蠢。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不绝,而山不会加高,为什么会做不到呢? 因此每天挖山不止。天帝受到感动,派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后用愚公移山作为知难而进,有志竟成的典故。邹韬奋《抗战以来·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昔人称‘~’等于神话,现在以‘人力移地’,竟成事实。”
△ 褒义。常用于赞颂坚持不懈,怀有必胜信念的坚毅精神。
【近义】精卫填海 心坚石穿 铁杵磨针 艰苦奋斗 铁杵成针
〖反义〗望而却步 畏葸不前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jīng wèi tián hǎi;yú gōng yí shān

【上】《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炎帝之女女娃淹死于东海,灵魂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石子和树枝来填东海。比喻不畏艰难,意志坚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下】《列子·汤问》记载:古代有个年近九十的北山愚公,下决心移去家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率领子孙们挖山不止,并要世世代代挖下去。他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人把山背走了。后用以比喻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
【综】比喻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
【例】
❶ 清· 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❷ 清·黄垍《短歌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为之在人,成之在天。”
❸ 新中国建立以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开始了新的长征,通过6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辨】可颠倒使用。

☚ 赴险如夷;视死若生   抗颜高议;面折廷争 ☛

愚公移山yú gōng yí shān

古代寓言。比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也比喻做事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师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