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意象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意象派 意象派20世纪初流行于英美诗坛的现代诗歌流派。该派出于对19世纪后期以来诗歌创作的不满,在法国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下,强调诗人应以鲜明的意象表现诗意,反对在诗中作空泛的抒情和抽象的说教;注重口语节奏,摒弃陈腐的词语和格律。该派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巧,但缺乏充实的内容。代表诗人有庞德、休姆、阿尔丁顿、弗林特等。我国新文学前驱胡适在留美创作与提倡白话诗时曾受美国意象派的影响,并搜集过意象派的《宣言》,施蛰存在《现代》上曾发表和创导意象诗。 ☚ 印象主义 比较文学 ☛ 意象派 意象派20世纪10至20年代英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批评家和诗人休姆(1883—1917)。他于1908年发表的《秋》被认为是第一首意象派的诗作。休姆于1909年在伦敦创建意象派俱乐部,参加者有美国的庞德 (1885—1973)、英国的弗林特等。1913年他们发表意象主义宣言,反对在诗歌中空泛抒情和抽象说教的维多利亚风格,强调用鲜明的意象表现诗意。要求诗歌直接表现主客观事物,删除一切无助于表现的词语,不加渲染,不带一般化的评论,以口语节奏代替传统格律。庞德把“意象”定义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要求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在具体的意象背后,同时用情绪串接意象,使意象渗透诗人的思想与感情。意象派受柏格森直觉主义影响,并从东方诗歌 (日本的俳句和中国古典诗词) 中吸取了一些技巧,如所谓“全意象”、“脱节”、“意象迭加”等。该派诗歌的特点是短小集中,一般不过十数行,含蓄凝炼,形象鲜明,诗情虽藏而不露却不晦涩。由于这种诗歌受其体制和容量限制,处理的题材大都只是点滴的印象,限制了主观情感的抒发,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庞德于1913年作的 《在一个地铁车站》是意象的典范之作,全诗只两行:“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作者曾对这首诗解说如下: 这是一种一个意象的诗,采用了叠加形式,即把一个概念叠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具体说,就是把“面孔”与“花瓣”叠在一起。属于该派的诗人还有英国的理查·奥尔丁顿、戴维·劳伦斯,美国的希尔达·杜利特尔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意象派在20年代渐趋衰落。它的存在历史虽不长,但在诗歌艺术技巧上的开拓对现代派诗歌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平民主义 白桦派 ☛ 意象派20世纪10—20年代主要流行于英美等国的现代诗歌流派。1913年休姆、庞德、弗林特等发表意象主义3点宣言,要求删除一切无助于“表现”的词语,直接表现主客观事物,以口语节奏代替传统格律。“意象”即“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庞德语)。这批诗人受到东方古典诗歌的影响,着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一瞬间的直觉和思想。诗歌短小、含蓄,意象鲜明。对英美现代派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