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意识形态的终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意识形态的终结 意识形态的终结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关于意识形态分野逐渐消失的观点。最早见诸于日本社会学编辑委员会1962年出版的《现代社会学入门》一书的第四章第三节“意识形态”一篇中。1950年以后,围绕是否赞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遍及国际的政治对立,渐渐缓和了。基于对这种认识,出现了“意识形态终结”的观点。形成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一)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完善,提高了最低生活水平,因此那种动员群众参加激烈社会变革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魅力减少了;(二)与上述论述相关联,工会和革新政党作为与资本主义体制相对抗的力量不断扩大,并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占有了合法位置,通过谈判和改良使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有可能得到提高;(三)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匈牙利事件、捷克事件、中苏对立等)不能作出充分的说明,导致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部分知识分子失去了吸引力;(四)社会主义社会也开始尊重企业自主权,引进利润刺激以及和资本主义社会同样的享受闲暇时间等西方意识形态成分。 ☚ 意识形态战线 后现代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的终结 意识形态的终结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关于意识形态分野逐渐消失的观点。最早见诸于日本社会学编辑委员会1962年出版的《现代社会学入门》一书的第四章第三节“意识形态”一篇中。1950年以后,围绕是否赞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遍及国际的政治对立,渐渐缓和了。基于对这种认识,出现了“意识形态终结”的观点。形成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一)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完善,提高了最低生活水平,因此那种动员群众参加激烈社会变革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魅力减少了;(二)与上述论述相关联,工会和革新政党作为与资本主义体制相对抗的力量不断扩大,并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占有了合法位置,通过谈判和改良使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有可能得到提高;(三)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匈牙利事件、捷克事件、中苏对立等)不能作出充分的说明,导致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部分知识分子失去了吸引力;(四)社会主义社会也开始尊重企业自主权,引进利润刺激以及和资本主义社会同样的享受闲暇时间等西方意识形态成份。 ☚ 意识形态工作者 意识形态的整体功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