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批评ideological criticism
当代电影理论流派之一。运用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进行结构主义的电影叙事学研究。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基本方法,辅之以拉康的菲勒斯(男性生殖器中心主义)理论,在电影的叙事与修辞学研究中,确立电影的经典编码方式与社会政治生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期间的重要论著有《电影手册》编辑部的《<少年林肯>的读解》,美国电影理论家尼克·布朗的《<关山飞渡>的修辞策略》、丹尼尔·达扬的《经典电影的指导符码》、布里恩·汉德森的《<搜索者>:美国的一个困境》。第二阶段以法国电影理论家让—路易·博德里的《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为标志,从电影作品的研究转向对基本电影机器、电影技巧及观众感知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的研究。该流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在电影领域的应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