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租界意租界设于八国联军攻占天津以后,从1902年建立至1945年收回,共存在43年。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意大利就派遣一部分军队驻扎在津。同年12月1日,意国驻京公使嘎里纳向北京的外交团发出通告,声称意大利也有在天津“设立租界之必要”,随即出兵占领从海河北岸到北宁铁路之间的大片土地,作为预备居留地。在既成事实后,意国公使嘎里纳与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于1902年6月7日,在津签订《天津义国租界章程合同》,正式承认了意租界的范围。其区划是:东北自兴隆街沿京榆铁路达俄租界,南临海河,西北沿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到兴隆街。共占地771亩(另有714亩、722亩、800亩等几种说法)。意租界的收回始于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9日,在重庆的国民党政府发表了对日德意轴心国宣战的文告,终止与三国缔结的一切条约、协定、合同,同时收回它们在华租界。但当时因天津尚处日本侵略者的占领之下,这一文告也只能成为外交辞令。意国为摆脱自身困境,于1943年11月14日,通知汪伪政权“交还”意在华租界。不过,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政府颁布了《接收租界及北平使馆办法》后,中国才正式对意租界实行真正接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