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痫病证名。 ❶指痫因受惊而发者。《诸病源候论》痫候:“惊痫者,因惊怖大啼乃发。”治宜钱氏蛇黄丸等。 ❷指小儿惊风。唐宋医书所载的惊痫,即指小儿惊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惊痫者……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惊惕上窜,不发搐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参痫、惊风条。 ❸指小儿痫证的类型之一。《备急千金要方》: “起于惊怖大啼,乃发作者,此惊痫也。” ❹泛指惊风、痫证各种病证(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❺指痫证发后可见头、口、目后遗症者。《奇效良方·五痫》:“惊痫为病,废头目,吊口目,或一目双目,或昏或冒,或邪视,或头,或摇头,或战脑。”参见五痫条。 惊痫❶泛指小儿因惊吓而发生的神志异常,可伴有肢体拘急、痉挛、抽搐等症状。即所谓急惊风。 ❷指惊恐诱发的癫痫。 ❸泛指引起小儿抽搐和神志异常的各类疾病。 惊痫jīng xián《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重剂(47)。病名。 ❶指痫因受惊而发者。《诸病源候论·痫候》:“惊痫者,因惊怖大啼乃发。”治宜钱氏蛇黄丸等。 ❷指小儿惊风。唐宋医书所载的惊痫,即指小儿惊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惊痫者……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惊惕上窜,不发搐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 ❸指小儿痫证的类型之一。《千金要方》:“起于惊怖大啼,乃发作者,此惊痫也。” ❹泛指惊风、痫证各种病证(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❺指痫证发后可见头、口、目后遗症者。《奇效良方·五痫》:“惊痫为病,废头目,吊口目,或一目双目,或昏或冒,或邪视,或头㖞,或摇头,或战脑。” 惊痫jīnɡxián❶指急惊风发作。《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小儿惊痫者……轻者但身热面赤, 睡眠不安, 惊惕上窜, 不发搐者, 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 手足拳, 发搐者, 此名痫也。” 参见急惊风条。 ❷小儿痫证的类型之一。《千金要方》: “起于惊怖大啼, 乃发作者, 此惊痫也。” 参见风痫条。 ❸泛指惊风、痫证各种病症( 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惊痫 惊痫惊痫,指痫证因受惊而发病者。惊痫的名称见《诸病源候论》。唐宋医书所载的惊痫,常包括小儿惊风。 惊痫的病因,多由骤受惊恐,气机逆乱,神明失守所致,或因母亲妊娠期陡受惊吓,胎儿出生后即发痫证。《证治汇补·痫病》剖析其病机甚详,指出:“或因母腹受惊,或因卒然闻惊而得,惊则神出舍空,痰涎乘间而归之。”《诸病源候论·惊痫候》:“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发作成痫也。” 惊痫的临床表现,症见发作时神志昏蒙,惊怖不宁,大声啼叫,平素胆虚气怯,每有感触即惊惕不安,痫证即发,睡梦中常有惊跳现象,舌质青晦苔薄,脉弦滑。治疗宜镇惊定痫,安神宁志,兼以豁痰。方用镇惊丸、蛇黄丸。方中紫石英、龙骨、茯神等以重镇安神定惊;南星、远志等以豁痰。后方用蛇黄镇惊定痫;郁金、麝香以解郁开窍。 ☚ 食痫 风痫 ☛ 惊痫jīng xián❶infantile convulsion ❷epilepsy due to f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