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分化理论qingxu fenhua lilun
S.S.汤姆金斯与早期C. 赫尔和S. 弗洛伊德把内驱力视为动机的基本来源的观点不同, 他强调感情是基本的动机系统,认为内驱力信号需要有一种激活、唤醒或放大的媒介,才能起到激发有机体行动的作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感情性过程。他认为感情与内驱力相比是更强有力的驱动因素, 人完全可以离开内驱力的信号而由各种情绪激动起来, 无论是快乐或愤怒、惧怕或悲伤, 都是以激起人去行动。
动机理论家从进化的观点论述情绪。C.E.伊扎德认为,情绪是新皮层发展的产物,随着新皮层在体积上的增长,情绪的种类也不断增加,面部肌肉系统的分化也越来越精细。他强调,生命的进行和情绪的分化、发展之所以一致, 是因为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的适应价值在于使有机体对环境事件更敏感;情绪在意识中的存在,保证对环境事件现成地去反应,情绪还激起肌体的活力,去对付那些有机体会带来后果的信息。
伊扎德认为,情绪的完整概念包括情绪体验、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动以及面部表情模式三个方面。他认为面部具有潜在的极度敏感的感觉器, 表情是血管变化刺激面部感受器而产生的敏感反应。面部表情信息向脑的反馈引起皮层皮下的整合活动而产生情绪体验。他提供了一个情绪—认知—运动的反应模型; 描述了在激活情绪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所涉及的个体内部过程:知觉、记忆、想象、由面部一姿势而来的本体感受作用和肌体适应行为的运动反应、内分泌和其他自主性活动以及全部神经肌肉系统的自发活动,从而比较全面地看到了激活情绪的认知、生理和运动各种因素。情绪的一般过程以整合的方式作用于认知和运动系统, 人格整合依赖于这三者的平衡。
情绪的分化理论比认知理论更注意情绪的作用。情绪对认知的发展和认知活动起着监督作用。在情绪—认知—运动的相互作用中,情绪是认知发展的契机;它激发人去认知、去行动。例如:兴趣激起探究行为,决定认知的选择性和方向。而痛苦、愤怒或紧张情绪则使认知活动变得刻板、狭窄,限制知觉和思维,并干扰利用线索和采取变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