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和情感障碍
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环境和事物产生的内心体验以及所采取的态度。喜、怒、哀、乐等都属于情感表现。在心理学中,把主要与机体生理活动相联系的较初级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 而把与社会心理活动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内心感受称为情感。例如,由外伤疼痛产生的痛苦体验,或由佳肴美餐得到的愉快享受属于情绪; 而道德感、审美感、事业心则属情感。在患精神病时,情绪障碍和情感障碍常同时出现,难以细分,因此症状学中多将情绪和情感两词互相兼用。心境,是影响人的其他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的情绪状态,但在实际应用中,心境一词常与情绪通用。
新近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资料证实,人类情绪是脑内“情绪回路”活动的结果。这个回路由间脑(主要是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以及脑垂体等部所构成。下丘脑是回路的“中枢”,其他各部通过改变和完善下丘脑功能而对情绪发生影响。情绪回路的发动和运转,又依赖于神经递质,其中最主要的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等。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适度,是人们的喜悦、兴趣和“动力”的神经生理基础之一。当肾上腺素分泌超出正常所需时,就使机体产生应激状态,就形成焦虑和恐惧情绪的生理基础。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则与松弛和轻快情绪体验有关。
病理性优势情绪 指在患者精神活动中占居明显优势地位的病理性情绪状态,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与现实环境刺激不相适应。包括:
躁狂状态 患者情绪异常高涨,心境特别愉快,表现喜悦,语音高亢,动作显著增多。自我感觉良好,因而洋洋得意,盛气凌人,常伴有明显夸大色彩。欣快症、销魂状态都属于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情绪高涨状态。见于躁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以及脑器质性精神病等。
抑郁状态 患者情绪异常低落,心境抑郁,表情忧愁,语音低微,动作减少。自我感觉不良,常自卑自责,严重者有明显罪恶感,因而出现消极自伤行为。多见于各类抑郁症。
焦虑 缺乏客观原因的内心极度不安状态,伴有大祸临头的恐惧感,因而表现惶恐紧张,手足无措,坐卧不安。常伴有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冷和震颤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严重者可表现为惊恐发作。多见于各种焦虑症和更年期精神病。
恐惧 轻则疑惧,提心吊胆,重则极度骇怕,狂奔呼喊。前者见于神经官能症,后者见于严重幻觉妄想状态或伴有意识障碍的症状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病等。恐怖症,专指患者对某一事物自己明知不应恐惧,但又无法控制的情绪状态而言,如尖锋恐怖、广场恐怖、昆虫恐怖等。见于恐怖症。
情感诱发障碍 是情感始动功能失调。在受到现实刺激时,情感极易诱发或诱发困难。包括:
易激惹性 患者情感极易诱发,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情绪反应或暴怒发作。见于轻躁狂、脑器质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病和神经官能症。
情绪不稳 情绪稳定性差,容易变动起伏,一时兴奋,一时伤感,喜怒变幻无常,并不一定有何外界诱因。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病、酒中毒和人格改变。如果主要特点表现为极易伤感多愁,动辄呜咽哭泣,则称情感脆弱,见于癔症、神经衰弱或更年期忧郁症等。
病理性激情 是指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意识范围狭窄。随激情发作往往出现冲动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有时也可见于嫁接性精神病。
情感淡漠 对客观事物和自身情况漠不关心,缺乏内心体验,处于无情感状态。见于精神分裂症。如患者对客观刺激的情感反应虽仍存在,但反应速度明显延迟,反应强度显著减低,则称情感迟钝,见于精神分裂症、症状性精神病或痴呆病例。
情感麻木 是指由十分强烈的精神刺激所引起的短暂而深度的情感抑制状态。患者虽处于极度悲痛或惊恐境遇中,但当时却无应有的内心体验和表情。见于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
强制性哭笑 突如其来的、不能控制的强哭或强笑现象,既无外界诱因,也无相应的内心体验,因此有人认为不应属于情感障碍。这种症状常提示脑内有器质性病变存在。
情感协调性障碍 指患者的内心情感体验和环境刺激及其面部表情互不协调,或者内心体验自相矛盾的一类情感障碍。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情感倒错 患者的情感反应和环境刺激不相符合,或者面部表情与其内心体验不相一致,遇到悲痛的事情表现喜悦欢乐,遇到高兴的事反而痛哭流涕。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情感矛盾 在同一时间内体验到两种完全相反的情感,患者并不感到两种情感的对立与矛盾,也不为此苦恼和不安,而常将此相互矛盾的情感体验同时流露于外表或付诸于言语行动,使人不可理解。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情感退化 是指患者情感明显退化,变得幼稚简单或衰败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情感幼稚 患者情感退化到童年时代较原始的水平。其情感反应易受直觉和本能活动的影响,而缺乏节制。面部表情幼稚,喜忧易形于色。不能很好适应环境变化,极易受周围影响而波动。多见于癔症和痴呆病例。
情感表退 患者对各种事物失去应有的内心情感体验,面部毫无表情或终日带着傻笑面容。情感衰败常为整个精神活动衰退的一部分表现,患者往往同时有行为孤独退缩,思维空洞贫乏等症状。多见于慢性衰退的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痴呆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