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悲剧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悲剧性 悲剧性这是艺术作品中最常见的审美属性之一,悲剧性即悲剧美,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美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艺术加工的结果。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乐》,满纸辛酸泪的《红楼梦》、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无不体现出悲剧美的魅力。悲剧作为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形式,它表现出来的审美属性——悲剧美,十分明显地反映了西方人传统的审美观点。 ☚ 正剧 喜剧性 ☛ 悲剧性 悲剧性beijuxing它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它作为审美对象,显示出新旧两种力量的严重冲突,通过新事物的毁灭、挫折,激发起人的奋发有为和崇高感,化悲痛为力量,振奋人的精神。又称“悲”或“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性”,与日常生活中的悲或与作为一种戏剧类型的悲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的悲,泛指生活中一切悲惨、痛苦的事件和人物;戏剧悲剧是指一种戏剧类型,它尽管是对生活中悲的加工和提炼,但并非一定具有崇高的美。美学范畴的悲剧性则要求有一种崇高的美,它在探寻悲惨事件和悲剧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显然,如果没有日常生活的悲和戏剧悲剧,悲剧性就无从谈起。戏剧悲剧源于古希腊祭祀时的“酒神赞歌”。古希腊的悲剧一度非常繁荣,大多反映人与命运的抗争,称为命运悲剧。随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又出现了性格悲剧,展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人物内心的冲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冷酷金钱关系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尖锐矛盾,产生了社会悲剧。亚里士多德较早对悲剧进行了研究,认为好人遭难,才引起怜悯与恐惧,使人得到净化,获得美感享受,为悲剧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黑格尔从矛盾冲突来看悲剧性,指出了产生悲剧性的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则从历史唯物观来看待悲剧性,认为悲剧性源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旧冲突。马克思指出,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的。恩格斯则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方面,揭示出悲剧性的本质。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丰富了对悲剧性的认识。 ☚ 崇高 滑稽 ☛ 悲剧性又称“悲”、“悲剧”。源于悲剧艺术的审美范畴,与“喜剧性”相对。指具有正面素质或尚有存在合理性的人物,在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必然的失败、痛苦和死亡,使人悲伤、同情、抗争。作为审美对象,肯定悲剧人物的正面价值,则能净化人的精神境界,由痛感转化为审美的愉悦,产生悲剧的美感。恩格斯指出,悲剧的根源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不可能实现两者之间所造成的冲突。其基础是社会冲突中反面的不合理的东西毁灭了正面的有价值的东西。反映在艺术中则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