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 悲剧戏剧样式的一种。与喜剧、正剧(悲喜剧)并列。在西方戏剧史上,古希腊最早出现的戏剧是悲剧。公元前六世纪末叶,雅典已经有了悲剧。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或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并由此遭受苦难,甚至被毁灭。我国最早的新剧团体春柳社、春阳社所演的戏,以悲剧为多,但主要剧目是改编外国作品,并非创作。南国社时期的田汉善写悲剧, 《获虎之夜》 (1921年)被洪深称誉: “在题材的选择,在材料的处理,在个性的描写,在对话,在预期的舞台空气与效果,没有一样不是令人满意的。有些人以为田汉善于写感伤的富有诗意的悲剧,而不知道他底写实的手法,也是很结实的——像表现在《获虎之夜》这出戏里面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至三十年代,曹禺的《雷雨》 (1934年)、《日出》(1936年)、《原野》 (1937年)问世,标志着我国话剧史上悲剧艺术的逐渐成熟。 ☚ 历史剧 喜剧 ☛ 悲剧bēijù❶戏剧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主人公跟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反喜剧 ❷比喻不幸的遭遇 △ 人生~。 【同】惨剧 悲剧bēi jù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比喻不幸的遭遇。 悲剧bēi jù名词。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以表现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多用悲剧比喻悲惨的遭遇或结局,用于贬义。 【例】在这时河南州县多被南京的武力收复了,而悲剧人物李岩,也到了他完结悲剧的时候。(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悲剧(反)喜剧 悲剧bēi jù❶ 一种戏剧,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1917年《清稗类钞·讥讽类·金奇中日观悲剧》:“剧有喜剧、悲剧之二大别,喜剧难工,而悲剧易工。” ❷ 比喻不幸的遭遇。1899年《清议报》十五册《英俄两国协商》:“十月一日,以《对岸帝国悲剧》为题,论之曰:‘英俄两国政策一变协商,俄国领满洲,英国欲建英帝国于杨子江水域。’” 悲剧 悲剧以戏剧冲突性质和对观众的美学感受所划分的戏剧类型之一。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不同的内涵。欧洲与中国有着不同艺术特色的悲剧。欧洲悲剧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纪,是古希腊祭祀酒神仪式中“酒神颂”的发展,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著名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史称三大悲剧作家。文艺复兴后,其内容与形态都有不断的发展变化,并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悲剧的理论。根据冲突特征和原因,一般分有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境遇悲剧。中国悲剧滥觞于古代哀怨悲苦的词曲,大都取材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元杂剧《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标志着中国悲剧的成熟发展,与后来的《琵琶记》、《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等共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悲剧主人公大都是些普通人,与欧洲以英雄人物为主的情况不同; 结局处理也并非欧洲式的主人公全部被毁灭,还有着“团圆之趣”。 悲剧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较为深刻,教育意义很大。其基本特点在于它大都展示重大的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中,邪恶力量暂时压倒善的力量,善的力量付出了巨大代价,即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致斐·拉萨尔》);它以塑造英雄人物和正面典型为主,通过代表美好事物和进步力量的悲剧主人公在进行正义事业、追求合理理想的斗争中,由于强大的邪恶势力的迫害、或者历史的局限和个人的过失,所遭受的挫折、失败以至毁灭,震撼观众的心灵,唤起人们悲愤、怜悯以至崇敬之情,从而净化人的感情,激发人的斗志,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认识美、憎恶丑,同情善、反对恶,鼓舞人从悲痛中产生力量,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斗争。 社会主义制度下仍有产生悲剧性冲突的社会阶级基础,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创作,要求作者必须严格掌握它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悲剧的本质区别,准确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性冲突,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处理描写人物的痛苦与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关系,在作品中创造出崇高的美的形态,唤起人们积极的审美感受。 ☚ 旦本 喜剧 ☛ 悲剧;喜剧○悲剧bēi jù(名)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特点:~演员 |~作家|~常使人流泪|这个~演得十分动人|她善于扮演~角色|这出~的续集又上演了。 ●喜剧xǐ jù(名)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用夸张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突出这种现象本身的矛盾和它与健康事物的冲突,往往引人发笑,结局大多是圆满的:~演员|~作家|~常使观众哄堂大笑|讽刺~|这是一出不平凡的~。 悲剧←→喜剧bēi jù ← → xǐ jù悲剧:戏剧的一种,其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 喜剧:戏剧的一种 其特点是用夸张手法讽刺和嘲笑落后,丑恶的现象,突出这种现象本身的矛盾和它与健康事物的冲突,往往引人发笑,结局大多是圆荡的。 【例】 上剧院她一向爱看悲剧,难得看一出喜剧,从来不看轻松的闹剧;偶尔有快乐的歌声传来,她连忙捂住耳朵,听到笑话也从来不笑。([苏]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人生的各种遭遇和感受 人生的各种遭遇和感受酸甜苦辣 酸咸苦辣 甜酸苦辣 咸酸苦辣 苦辣酸甜 一切遭遇:兴亡祸福 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休戚(~与共) 幸福和痛苦两种不同的生活遭遇:天堂地狱 遭遇相同:同病 人和事物的遭遇各有不同:有幸不幸 有幸有不幸 遭遇不好:倒楣 倒霉 倒运 臊气 晦气 退气 倒霉,遇事不吉利:霉气 晦气,倒霉:失气 接近于某种坏的遭遇:濒于(~破产) 不幸的遭遇:悲剧 惨剧 屯剥 阴六 种种不幸的遭遇:百离 百罹 艰难的遭遇:迍遘 艰难困苦的遭遇:厄运 厄会 艰险的遭遇:风浪(久经~) 风涛 女子的痛苦遭遇:薄命(红颜~) 惨痛的遭遇:血泪 清血 可怕的遭遇:噩梦 阴冷的环境,严酷的遭遇:霜雪 遭遇极坏:荼棘 (遇到的不幸的事:遭遇)
另见:遭遇2 境遇 受害 不幸 ☚ 遭遇1 丧事 ☛ 悲剧 悲剧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悲剧是社会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实现自我的生生不息的实践活动中必然要遇到的挫折。悲剧作为一种美,是借丑对美的暂时压倒而显现出来,给人以奋进的崇高感和生命的悲壮感。从狭义角度看,它特指戏剧种类的悲剧。亚里士多德奠定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他提出“净化说”——描述那些与我们相似的有弱点的好人不应遭受的毁灭来引起观众怜悯与恐惧,使人情感得到陶冶、净化;黑格尔对悲剧艺术评价很高,认为它最适合艺术表现矛盾冲突,认为悲剧本质上是两种对立的伦理观念之间的冲突与和解,提出和解说。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生中惊心动魄的事,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强调悲剧的正面崇高素质。现代西方美学思想中,悲剧观同悲观主义世界观联系在一起,悲剧在他们看来就是向人类说明世界没有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悲剧冲突本质上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冲突。根源于新旧社会力量的尖锐对立。在一定历史阶段这种冲突就表现为:恶的势力暂时压倒善,在善的毁灭中使人看到善的力量之美,看到人类实践斗争的艰难、曲折与伟大。悲剧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的悲哀、悲惨、悲痛等概念,它必须是反映深刻的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有强烈的伦理道德倾向,反映人类顽强拼搏的崇高行为。悲剧产生的审美效果应是强烈的情感震颤与道德荡涤。有人把悲剧划分成命运悲剧、英雄悲剧、伦理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 2.1 美学艺术 喜剧 ☛ 悲剧 悲剧beiju是一种古老的戏剧样式。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悲剧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❶悲剧反映一种根本性的社会冲突。恩格斯认为悲剧反映“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致斐迪南·拉萨尔》)。这意思是,悲剧主人公为某种符合历史必然要求的、因而是进步的目标而奋斗,但由于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暂时还很强大,再加上悲剧主人公自身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最终导致了进步力量的失败。一般说来,悲剧的结局都是很悲惨的。 ❷悲剧主人公一般都是代表进步力量的英雄人物,或具有值得肯定、值得同情的品质的正面形象。他们或者为一个正义、崇高的事业和理想奋斗,或者反抗反动的黑暗势力。有在斗争中勇于献身的悲剧精神,例如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主人公,为了使人类得到火种,被天神残酷迫害,但他始终不肯屈服。又如电影《林则徐》,表现了林则徐为抵御外侮、拯救中华而进行了正义斗争,但最后却被罢官、发配。 ❸悲剧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使读者感到壮烈、悲愤和同情。悲剧虽然写英雄或好人受难,但它并不使人悲伤消沉,而是激发起人们一股不平之心, 一种崇高感。悲剧能够使人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激烈斗争中受到教育和鼓舞。 ☚ 魔幻现实主义 喜剧 ☛ 悲剧 悲剧beiju作为美学对象的悲剧,与我们日常用语中所说的“悲剧”含义不完全相同。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伤、悲观或死亡与不幸的同义语。美学中的悲剧,多指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严重的苦难、历史的曲折等, 在本质上与崇高相通, 是一种崇高的美,是崇高的集中形态。在悲剧冲突中,尽管新的正义的事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毁灭了, 但它能表现这种新事物一定会获得胜利的历史趋势,能使人精神振奋、受到鼓舞, 提高精神境界, 产生一种崇高的精神愉悦。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悲剧, 渊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公元前6世纪,原先盛行于希腊农村的庆祝丰收、祭祀酒神和农神的歌舞、祭仪表演进入城市。祭祀酒神时,合唱队身披羊皮,扮成半人半羊的角色,悲叹地吟唱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俘的痛苦, 并且赞美他的再生。公元前5世纪,“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增加了戏剧成分, 使酒神颂歌变成了独立的悲剧艺术。 悲剧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 如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的悲剧:梁山好汉、巴黎公社英雄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但因其力量不够强大,最终为恶势力所扼杀,他们的悲剧就属于这一种。再如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剧:《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小公务员,只因无意间一个喷嚏惊动了“大人”,恐慌担忧,最后在忧郁中死去。小人物求生存的起码要求都不能实现, 这种悲剧, 足以引起人们深深的悲悯与同情。 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在学前时期就让幼儿接触悲剧,让他们也了解人间的风风雨雨,可以克服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 培养同情心的萌芽和坚强的意志, 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 崇高 喜剧 ☛ 悲剧 悲剧Beiju与喜剧相对的美学概念,概括人的审美对象中的一种重要审美属性。是具有正面性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 在具有历史必然的社会矛盾的激烈冲突中, 由于主客观多种原因而遭到不应有但又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失败、死亡或痛苦,从而引起人悲痛、同情、激奋的一种审美特性。又称悲剧性或悲。悲剧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由悲剧性性格和悲剧性矛盾冲突构成,集中表现为悲。作为审美对象的悲剧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各种悲哀、悲惨、不幸事件或人物的悲不同,它必须本质上与崇高相通或类似,反映历史必然性,具有善恶伦理倾向,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艺术中的悲剧是现实中的悲剧的反映, 它是社会生活中有一定审美意义的悲剧性事件和现象在艺术中的能动反映和集中概括, 集中体现了悲剧性。悲剧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新事物、新生力量的悲剧;二是旧事物、旧势力的悲剧。每类悲剧可划分为命运悲剧、英雄悲剧、伦理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悲剧根源于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历史中的必然现象,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意义。由于顺应历史必然性的、具有正面性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时代、阶级或个人局限性,或是由于逆历史而动的一方的力量过于强大,产生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使正面的、积极的一方终究遭到不可避免的磨难、失败乃至死亡,将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既使人悲痛、同情、深省,又肯定正面社会力量的正义性、合理性,激励人振作奋发,为消除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而斗争, 为历史必然性的实现开辟道路。从而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而高扬了美的奋进精神、显示了人类实践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潮流的不可逆转, 给人以崇高悲壮的审美感受。 ☚ 喜剧 幽默 ☛ 悲剧 悲剧戏剧主要体裁之一。源于古希腊酒神节祭祀仪式中对酒神的颂歌。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失败的命运,受尽磨难。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预示着胜利。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一般可分为4种类型,即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小人物” 悲剧、命运悲剧。悲剧的实质是要探索到人类本质力量这一人生最深的底蕴。悲剧的矛盾体现了人的内在生命运动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但是,悲剧人物又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自我的意愿。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主人公不向命运屈服,并以有限的力量向强大的环境做着顽强的抗争。古希腊的悲剧作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以及中国的《窦娥冤》、《赵氏孤儿》、《雷雨》等,都是悲剧作品中不朽的篇章。  《奥赛罗》
☚ 二、戏剧体裁及种类 喜剧 ☛
悲剧 悲剧是指以描绘现实生活中为正义事业努力奋斗,但由于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的限制或自身过错等主观的或客观的原因,而终遭失败的戏剧表现形式,为戏剧文学的一个类型。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要求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之中和演出时间之内,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并从中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生活,激起观众在感情上的响应,最终达到戏剧艺术的欣赏、教育与娱乐目的。而悲剧所表现的矛盾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直至剧中主人公的失败或死亡而告终。悲剧的创作目的和艺术效果,是通过上述这种特殊的矛盾冲突,及其冲突的结果,歌颂和肯定伟大的思想品格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以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对正义力量的同情、敬仰和对非正义势力的愤恨之情与斗争精神。在阶级社会里,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在于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等等。 ☚ 话剧 喜剧 ☛ 悲剧❶即“悲剧性”。美学范畴之一。见“美学”中的“悲剧性”。 ❷戏剧的一种类型。戏剧冲突一般表现为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自身的过失或恶势力的强大与迫害而导致失败,甚至个人受难或毁灭。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近代以来又出现了“英雄悲剧”、“恐怖悲剧”、“家庭悲剧”、“社会悲剧”等形式。中国传统戏曲和当代戏剧中,也不乏描写悲剧矛盾冲突的优秀作品。 悲剧 悲剧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宇宙间所起什么作用的艺术作品,通常指表现 “历史必然的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恩格斯语) 的一种戏剧类型。古希腊哲学家和戏剧理论家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 给悲剧下过这样的定义: “悲剧是某种严肃、完整、而具有一定度量的行动的模仿……通过怜悯和恐惧,以完成这类情感的宣泄。” 他认为: “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于这个遭受这样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起的。” 公元前534年起,悲剧成为雅典春季迎神赛会的组成部分。每个参加比赛的诗人都要献演三部悲剧和一部 “羊人剧”。泰斯庇斯是第一个演员兼剧作者,在酒神节上首次引进开场白和台词,他和合唱队领唱的对话开始了悲剧的对白,并因此获得第一个悲剧奖。埃斯库罗斯 (公元前525—前456) 引进第二个演员,并创作了20多部剧本。索福克勒斯 (公元前496—前406) 随即而至,又加上第三个演员,对白代替了歌队,使古希腊悲剧艺术在戏剧结构、人物性格方面至此达到顶峰,悲剧的模式也已定型。他的125种剧本仅存7种。欧里庇得斯 (公元前485—前405)传下的悲剧有17部,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作品最为哀婉。他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也更大。 希腊悲剧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 命运悲剧和英雄悲剧。命运悲剧的内容是主人公的意志同命运 (神的意志) 相对抗,结局是主人公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而遭到毁灭,如 《俄狄浦斯王》。英雄悲剧的内容是主人公为自己的理想和正义同敌对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直至最后毁灭,如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直到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才出现了堪与古希腊悲剧相比拟的悲剧。反映时代精神的马洛(1558—1603) 先声夺人,他的主要悲剧是: 《帖木儿》、《浮士德博士》、《马耳他岛的犹太人》 和 《爱德华二世》。莎士比亚 (1564—1616) 在短短的六、七年内,写出了极有深度的五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和《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 这一时期悲剧的主要内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的内心深处的冲突,因此被称为 “性格悲剧” 或 “社会悲剧”。“性格悲剧” 中悲剧命运的主要根源在于其性格,如 《哈姆雷特》。“社会悲剧” 中造成主人公悲剧结局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如《奥塞罗》。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代表是高乃依和拉辛。高乃依(1606—1684) 认为悲剧主人公的不幸结局是由 “人的弱点” 及 “过度的情欲” 造成的,悲剧的作用就是使观众 “消除” 那些过度的情欲。英国剧作家和评论家德莱顿 (1613—1700) 认为悲剧的内容是写“最有德行、最伟大的人物” 遭受不可避免的 “厄运”,目的在于唤起人们 “帮助和关怀受难者” 的那种 “最高贵、最神圣的美德”。法国古典主义作家在悲剧创作中严格遵守 “三一律”,以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为题材。他们强调理智战胜感情,但是在高乃依 《熙德》 中,爱情并不是被否定的情欲,而且作为高尚纯洁的感情来歌颂的; 在拉辛 (1639—1699) 的 《菲德拉》 中原则性和意志力并没有能制止菲德拉对自己的继子发生爱情。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形成了以平民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市民悲剧,把王公贵族赶下舞台。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历史悲剧,写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坎坷遭遇。这个时期的悲剧创作以莱辛、伏尔泰、歌德、席勒为代表。他们认为 “真正的悲剧是美德的学校” (伏尔泰),强调真实性和典型化。他们的批判锋芒所向往往触及社会政治、思想、宗教、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热情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思想。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创作继承了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传统。而19世纪的剧作家如普希金、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发展了这一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悲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9—1906) 的社会问题剧描写理想主义者和社会恶势力斗争的悲剧,开始了现实主义悲剧的时代。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 的悲剧受易 卜生的影响,他的 《父亲》 和 《朱丽小姐》 都是抨击宗教、礼教和政治上的正统派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 (1860—1904) 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多愁善感的小人物,如 《万尼亚舅舅》、《三姐妹》 和 《樱桃园》。美国剧作家中,写作现代悲剧而大获成功的第一人是奥尼尔 (1888—1953)。从他的剧作中处处可以看到希腊悲剧的影响。米勒和威廉斯也写过成功的悲剧。艾略特的 《大教堂凶杀案》 表现了怀疑和笃信、善和恶的矛盾,也表现了无辜者含冤受苦等生活中的实情。俄罗斯作家高尔基的 (1868—1936)《底层》、德国作家布来希特 (1898—1956) 的 《三分钱歌剧》 和 《大胆妈妈》、美国作家奥德兹 (1906—1963) 的 “社会抗议剧” 《等待老左》,也都属于悲剧。在悲剧理论方面,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锡德尼,新古典派的德莱顿、约翰逊,浪漫主义时代的柯尔律治、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是,悲剧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戏剧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我国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塑造了一个善良、刚直、敢于斗争、舍己为人的普通妇女形象,通过她的冤狱,她的个人悲剧,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具有感天动地的效果,具有自己民族的独特光彩。 20世纪以来的戏剧理论家纷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作出新的探讨,关于悲剧的解释和定义也正在不断发展中。在前苏联戏剧创作中有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的悲剧,如别洛采尔科夫斯基的 《风景》、特列尼约夫 《柳鲍芙·雅罗瓦娅》 的乐观的悲剧。 ☚ 话剧 杂剧 ☛ 悲剧 悲剧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宇宙间所起什么作用的艺术作品,通常指表现“历史必然的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恩格斯语) 的一种戏剧类型。古希腊哲学家和戏剧理论家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 给悲剧下过这样的定义: “悲剧是某种严肃、完整、而具有一定度量的行动的模仿……通过怜悯和恐惧,以完成这类情感的宣泄。”他认为: “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于这个遭受这样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起的。” 公元前534年起,悲剧成为雅典春季迎神赛会的组成部分。每个参加比赛的诗人都要献演三部悲剧和一部“羊人剧”。泰斯庇斯是第一个演员兼剧作者,在酒神节上首次引进开场白和台词,他和合唱队领唱的对话开始了悲剧的对白,并因此获得第一个悲剧奖。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引进第二个演员,并创作了20多部剧本。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 随即而至,又加上第三个演员,对白代替了歌队,使古希腊悲剧艺术在戏剧结构、人物性格方面至此达到顶峰,悲剧的模式也已定型。他的125种剧本仅存7种。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前405)传下的悲剧有17部,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作品最为哀婉。他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也更大。 希腊悲剧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命运悲剧和英雄悲剧。命运悲剧的内容是主人公的意志同命运(神的意志)相对抗,结局是主人公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而遭到毁灭,如《俄狄浦斯王》。英雄悲剧的内容是主人公为自己的理想和正义同敌对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直至最后毁灭,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直到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才出现了堪与古希腊悲剧相比拟的悲剧。反映时代精神的马洛(1558—1603)先声夺人,他的主要悲剧是: 《帖木儿》、《浮士德博士》、《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和《爱德华二世》。莎士比亚(1564—1616)在短短的六七年内,写出了极有深度的五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 这一时期悲剧的主要内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的内心深处的冲突,因此被称为“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性格悲剧”中悲剧命运的主要根源在于其性格,如《哈姆雷特》。“社会悲剧”中造成主人公悲剧结局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如《奥塞罗》。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代表是高乃依和拉辛。高乃依(1606—1684)认为悲剧主人公的不幸结局是由“人的弱点”及“过度的情欲”造成的,悲剧的作用就是使观众“消除”那些过度的情欲。英国剧作家和评论家德莱顿(1613—1700)认为悲剧的内容是写“最有德行、最伟大的人物”遭受不可避免的“厄运”,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帮助和关怀受难者”的那种“最高贵、最神圣的美德”。法国古典主义作家在悲剧创作中严格遵守“三一律”,以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为题材。他们强调理智战胜感情,但是在高乃依《熙德》中,爱情并不是被否定的情欲,而且作为高尚纯洁的感情来歌颂的;在拉辛(1639—1699)的《菲德拉》中原则性和意志力并没有能制止菲德拉对自己的继子发生爱情。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形成了从平民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市民悲剧,把王公贵族赶下舞台。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历史悲剧,写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坎坷遭遇。这个时期的悲剧创作以莱辛、伏尔泰、歌德、席勒为代表。他们认为“真正的悲剧是美德的学校”(伏尔泰),强调真实性和典型化。他们的批判锋芒所向往往触及社会政治、思想、宗教、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热情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思想。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创作继承了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传统。而19世纪的剧作家如普希金、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发展了这一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悲剧。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9—1906)的社会问题剧描写理想主义者和社会恶势力斗争的悲剧,开始了现实主义悲剧的时代。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悲剧受易卜生的影响,他的《父亲》和《朱丽小姐》都是抨击宗教、礼教和政治上的正统派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1860—1904)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多愁善感的小人物,如《万尼亚舅舅》、《三姐妹》和《樱桃园》。美国剧作家中,写作现代悲剧而大获成功的第一人是奥尼尔(1888—1953)。从他的剧作中处处可以看到希腊悲剧的影响。米勒和威廉斯也写过成功的悲剧。艾略特的《大教堂凶杀案》表现了怀疑和笃信、善和恶的矛盾,也表现了无辜者含冤受苦等生活中的实情。俄罗斯作家高尔基(1868—1936)的《底层》、德国作家布来希特(1898—1956) 的《三分钱歌剧》和《大胆妈妈》、美国作家奥德兹(1906—1963)的“社会抗议剧” 《等待老左》,也都属于悲剧。在悲剧理论方面,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锡德尼,新古典派的德莱顿、约翰逊,浪漫主义时代的柯尔律治、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是,悲剧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戏剧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我国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塑造了一个善良、刚直、敢于斗争、舍己为人的普通妇女形象,通过她的冤狱,她的个人悲剧,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具有感天动地的效果,具有自己民族的独特光彩。 20世纪以来的戏剧理论家纷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作出新的探讨,关于悲剧的解释和定义也正在不断发展中。在前苏联戏剧创作中有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的悲剧,如别洛采尔科夫斯基的《风景》、特列尼约夫的《柳鲍芙·雅罗瓦娅》等乐观的悲剧。 ☚ 话剧 杂剧 ☛ 悲剧tragedy;cothurnus
悲剧trage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