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谓怜悯他人之心,人人都有。语出《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的学生公都子,对人的本性善良与否弄不明白,便向孟子请教。孟子回答说:“要说人的本性,都是向善的,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种美德,不是由外面虚饰而成的,而是人的本身就具有的,只不过没有自觉地意识到罢了。为什么有的人的德行比别人相差甚远,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天生的美德啊!” 公都子听了这番话,信服地点了点头。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后来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说明对别人的不幸怀有同情怜悯的心情,人人都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曰:“恻隐①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②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③我也,我固有④之。”(《孟子·告子上》六) 注释 ①恻隐:同情、怜悯。②仁、义、礼、智,与心相伴。③铄(shuò),“烁”,火光照亮。④固有:本来就有。 【译文】 孟子说:“同情心、羞耻心、恭敬礼让之心及明辨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有同情心,就是仁爱;有羞耻心,就说明有道德感;有恭敬之心,就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心里能明辨是非,就是智慧。仁义礼智,是我们生而就有的,不是外界作用的产物。” 感悟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是天生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cèyǐnzhīxīn,rénjiēyǒuzhī谓怜悯他人之心,人人都有。语出《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同情,怜悯。意为同情怜悯之心乃人之常情。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cè)隐:同情,怜悯。皆:都。指同情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本性。《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cèyǐn zhī xīn,rén jiē yǒu zhī恻隐:对受苦受难的人表示同情。指人人都有同情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同情之心人人都有。 ☚ 自己贪杯惜醉人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cè)隐: 同情,怜悯。指同情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本性。语出《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例] 孟子以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性之生善,由水之趋下。物诱于外,情动于中,然后之恶焉。是劝人汰心源、返天理者也。(唐·皇甫湜《孟子荀子言性论》)|耶天地之间,凡有血气者,莫不知爱其亲,况人为万物之灵,于其至亲存亡之际也耶!~。(明·郑真《送凤阳府学教导陈继先归清漳诗序》)|非是在下多管闲事,因那婆子形色仓皇,哭得可怜。~。望乞公子贵手高抬,开一线之恩,饶他们去吧!(《三侠五义》四四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