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概稱部 > 質量稱名 > 惡錢 惡錢 èqián 指粗劣之錢幣。《新唐書·食貨志四》:“顯慶五年,以惡錢多,官爲市之,以一善錢售五惡錢,民間藏惡錢以待禁馳。”《宋史·食貨志三》:“凡諸州輕小惡錢……悉禁之。” 恶钱 恶钱钱币中减重、掺杂之严重者的总称。 一般由民间私铸产生,也有政府铸造的。 恶钱均为薄小质劣,价值甚低。有的薄如树叶,上串即破,如南朝的鹅眼钱。唐代“乾封泉宝”,百姓拒用,不到一年即行废止。 ☚ 钱 黄钱 ☛ 恶钱 恶钱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钱币。 ❶由民间及铸钱机构中不法吏役私铸, 或由政府实行通货贬值而有意铸造。恶钱一般具有币材质差、钱身轻小和形制粗劣的特点。南朝宋时的鹅眼钱一千钱长不到三寸, 綖环钱入水不沉, 随手破碎。隋末剪铁叶、裁皮、糊纸以为钱。唐末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造泥钱。明嘉靖时, “京师之钱轻制薄小, 触手可碎, 字文虽存, 而点画莫辨。甚则不用铜而用铅铁, 不以铸而以剪裁, 粗具肉(钱身)好(钱孔), 即名曰钱。” (《明世宗实录》卷一九一)恶钱名目繁多, 史书记载的许多恶钱名称, 后人已难以确指是何种钱。 ❷剪凿旧钱以取铜,被剪凿的钱仍投入流通, 是恶钱的一种。历代都有恶钱流通, 即使在封建秩序比较稳定的时期, 也难以禁绝。 ☚ 年号钱 钱币学 ☛ 00001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