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恶性高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恶性高热malignant fever

系横纹肌和心肌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发生于吸入强麻醉剂或应用肌肉松弛药后。表现为高热、肌肉强直、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低血压和斑纹紫绀等。恶性高热与肌浆钙突然增高引起肌肉代谢亢进有关。对此种患者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加强护理、调整心律及血压等。

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是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突然急性高热,全身肌肉强直,循环衰竭,常迅速死亡。可能为显性常染色体遗传病。在其家族中可见亚临床型肌病。病因不清但与遗传有关,与肌纤维膜及肌浆网状结构异常有关。
临床上多发生在用氟烷麻醉或同时用氯化琥珀胆碱(suxamethonium)松弛肌肉后发现, 但其他任何麻醉剂都有可能。骤然上升的高热可达43℃左右,同时伴有由咀嚼肌开始向全身扩散的肌肉强直。随即伴发呼吸急促及心率过速,最后循环衰竭,脑干反应消失,常常导致死亡。
诊断主要靠临床资料。对可疑病人在术前做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测定,如增高是不利的。但还须进一步做肌肉活检离体测定是否有氟烷诱发的肌肉收缩。如为阳性将提示在麻醉时有可能出现恶性高热,如出现应及时停用上述药物,控制体温,治疗用dantrolene sodiam静注,1~2mg/kg体重每5~10min重复一次,剂量可增加到10mg/kg体重。此药也有预防作用。另外有用溴隐停控制的一例。

☚ 代谢性肌病   肌肉糖原贮积病 ☛

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是全身麻醉期间一种严重并发症,常由某些强效全麻药和肌松药的应用而诱发,其特点是全麻期间突发高热、心动过速、呼吸增快及局部肌强直,并伴有酸中毒及发病时高和恢复期低的血钾改变。
恶性高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月~78岁),但大部分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尤以小儿发生较多。本症国内很少见,国外发病率也极低。往往发生在中小型手术全身麻醉中,死亡率甚高。临床研究发现其有一定遗传性(属显性基因常染色体遗传)。Kalow等统计65例恶性高热,43例有家族史。这些病人和家族成员的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PK)值常超过正常,可能原先已有临床症状不明显的肌病存在。恶性高热可因某些全麻药和肌松药的应用而诱发,尤以氟烷与琥珀胆碱合用多见,此外,甲氧氟烷、乙醚、环丙烷、管箭毒等也可诱发。
病因病理 目前认为恶性高热是由药物引起的一种遗传药源性疾病,可能因细胞多种原发性缺陷所致。当各种因素如肌纤维膜有缺陷,钙离子自细胞外液转移至肌浆内; 肌浆网状质摄钙有缺陷;线粒体摄钙减少,均可引起肌浆钙离子突然升高,以致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恶性高热。肌浆钙离子升高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有:
❶激活磷酸化酶,使糖元分解为丙酮酸及乳酸,增高的乳酸盐被氧化成水及二氧化碳,或转化成葡萄糖; 丙酮酸在细胞线粒体代谢,先经三羧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最后经电子传导链转化成水。上述反应均产生热量并消耗氧,磷酸化酶被激活后使磷酸化激酶作用增强。
❷激活肌浆球蛋白ATP酶,使ATP水解成ADP、无机磷及能量。
❸肌浆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成复合体,导致肌浆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成肌动球蛋白,引起肌肉收缩,产热增加。
❹肌浆过多的钙进入线粒体,引起继发性氧化磷酸化障碍,使ATP产生减少,而二氧化碳和热量产生增加。肌肉内ATP下降后,肌纤维膜ATP酶失去作用,细胞内外离子及分子即根据其浓度阶差而经纤维膜转移; 钾、镁离子向外渗,钙离子则向内流。后期大分子如肌酸磷酸激酶、肌红蛋白也向外渗,更加重了原已存在的病理生理变化,形成恶性循环。麻醉用药中氟烷可抑制肌浆网状质对钙的摄取,琥珀胆碱可激活肌细胞膜,提高CPK活性,使肌浆钙离子增高,故易于引起恶性高热。
临床症状 恶性高热的症状并不固定,高热常突然发生。病人体质健康,发热常伴有肌肉强直。早期症状是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皮肤潮红、灼热、湿汗。典型的经过见于硫喷妥钠静注诱导后应用琥珀胆碱,下颌肌不松弛,气管插管困难,以后在吸入氟烷过程中逐渐产生全身肌强直,随即突发高热,体温每15分钟可增高0.5℃,很快升至40℃ 以上,最高达45~46℃。高热时出现心动过速,皮肤潮红、血压下降,并有紫绀。心电图呈各型心律失常,实验室检查有呼吸及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高血钾、高血钙、高血糖、乳酸丙酮酸也增高。高热引起代谢增高,因此产生高热,形成恶性循环。以后出现血容量减少及少尿,后期呈低血钾及低血钙,血磷增高,骨胳肌及心肌内原有的酶如CPK、醛缩酶、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等均经细胞膜大量释出,出现于血浆内。肌红蛋白也自肌纤维膜漏出,尿中出现大量肌红蛋白,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红细胞膜及血小板膜的缺陷引起溶血,消耗性凝血病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表现为广泛性渗血。此外,并可出现骨胳肌肿胀,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及脑水肿,如不及时处理,可造成死亡。
诊断及处理 及时诊断和处理恶性高热可降低其死亡率。凡全麻期间有原因不明的高热及呼吸增快、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肌强直,均应考虑恶性高热。如化验有显著的酸中毒及血钾改变,可以作出诊断。但约25%恶性高热病例不出现肌强直,有的病例麻醉后期才出现,故无肌强直不能除外恶性高热。血浆CPK值(正常男0~50u、女0~30u)可供参考,但无诊断的特异性。恶性高热病例CPK值可能增高,但心肌梗塞、肌损伤、多发性神经炎等CPK值也高,应注意鉴别。恶性高热应与其它高热鉴别,其它高热病人术前多有脱水、感染、发热或环境温度升高,恶性高热则多见于原先健康者,且常伴肌强直及酸中毒。麻醉期间经常监测体温有助于早期发现,也是最好的预防方法。测温时应测肛温或鼻咽温,不应测皮肤温度,因恶性高热时血管收缩,皮肤温度反可以下降。
术前访视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凡家属有恶性高热病史;病人前次麻醉发生不能解释的高热,应用琥珀胆碱后发生过严重肌痛的病人应避免选择全麻,尤应避免应用氟烷、甲氧氟烷等吸入全麻药及琥珀胆碱,管箭毒等肌松药。须用全麻时可选用硫喷妥钠、安定、氟哌啶、芬太尼及潘侃朗宁等药。应用局麻时应选用酯类局麻药 (普鲁卡因、丁卡因等)而禁用酰胺类局麻药(利多卡因、卡波因等)。此外,应注意病人有无肌肉疾病,如先天性肌强直、斜视、脊柱后(侧)突,各种疝、自发性关节脱位等,因这些病人易发生恶性高热。干扰CPK数值的因素 (包括假阳性和假阴性) 甚多,故不宜用作术前预测。目前认为比较可靠的预测方法是等长肌纤维收缩试验,即局麻下取病人肌肉一小块,用咖啡因浸浴或氟烷熏入测定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如肌纤维收缩明显增大,说明病人倾向于发生恶性高热,但此法不适于临床应用。最近用神经生理方法测定运动单位计数诊断强直型恶性高热,凡运动单位计数减少而电位正常或增高,可诊断为恶性高热。此法不能诊断非强直型恶性高热,运动单位计数减少也见于肌病或神经损害。
治疗 发现恶性高热,应立即停止麻醉和手术,更换麻醉机及供氧。同时积极降温,包括用冰袋、酒精擦浴、静注或胃管、直肠内灌注冰等渗盐水,必要时用冰水浸浴或应用体外循环血液转流降温,务使急剧升高的体温下降。由于病人均有酸中毒,可用纯氧作过度通气,以适应高代谢的需要和纠正呼吸性酸中毒,用碳酸氢钠静滴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也有认为普鲁卡因及普鲁卡因酰胺可降低肌浆钙浓度,早期大量应用可能有效。普鲁卡因初量为15mg/kg静滴,在10分钟内滴完,以后按每分钟0.2mg/kg静滴直至心电图显示好转,肌强直消失。恢复窦性心律是用药剂量已足够的指标,然而其疗效并未获得实验或临床的支持。坦屈洛林(Dantrolene)可直接作用于骨胳肌,使肌细胞膜不产生去极化,钙不自肌浆网状释出,并干扰其它释钙机制,使肌浆钙浓度降低,可用于治疗恶性高热,剂量是10mg/kg静滴。除利多卡因外,地戈辛、咖啡因因促使肌浆网状质释钙,使肌浆钙增多,从而加重病变,应禁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如甲基强的松龙(10mg/kg)、氟美松(2mg/kg)、氢考的松(50mg/kg)都可用以治疗恶性高热。β肾上腺能阻断药如心得安也可应用。此外,应用速尿或甘露醇利尿以维持尿量,并可将肌红蛋白冲洗出肾小管而随尿排出。高渗葡萄糖及胰岛素可纠正高血钾,如尿量正常,还应补充钾盐。当病人有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脑水肿时,应作对症处理。
治疗过程中应监测体温、心电图、中心静脉压、尿量及血气分析,测血钙、钾、磷、镁,血清各种酶(CPK、LDH、GOT)、血糖、乳酸、丙酮酸、尿肌红蛋白,有出血倾向时应作凝血因子测定。由于诊断及治疗的进步,恶性高热死亡率已由早期的60~70%降至近年的28%。

☚ 麻醉与误吸   中草药在麻醉中的应用 ☛
000108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