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贫血pernicious anemia系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贫血。发病与自体免疫机制有关,绝大多数患者血清中有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起病缓慢,可有舌炎、手足麻木、腹泻、轻度黄疸、胃酸缺乏等症状;也可有脊髓侧柱、后柱及周围神经变性。血中可见到较多的巨幼红细胞。本病可长期应用维生素B12维持治疗,同时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可保持健康状态。 恶性贫血pernicious anemia系胃内因子缺乏,以致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在肠道内不能吸收,引起体内维生素B12缺乏,血象和骨髓象呈现巨幼红细胞增多的一类贫血。此种贫血多发生在温带地区的白种人中,有遗传倾向。终生须进行维生素B12治疗。 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恶性贫血一般是指成年型恶性贫血,是由于胃粘膜萎缩,正常腺体破坏,内因子分泌缺乏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严重障碍而引起的一种贫血。发病多在40岁以上,男女比例为10:7。我国较罕见,高发区主要在北欧斯堪的那维亚某些地区,发病率约为100~130/10万人以上。最近发现在美国黑人中发病率亦高,患者较年青,妇女较多,病情常重。A型血发病率较高。发病有较明显的家族倾向性。 病因和发病机理 正常时食物中维生素B12与胃壁细胞所分泌的内因子(一种糖蛋白)形成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在回肠中吸收。恶性贫血病人胃粘膜呈萎缩性变化,伴含有内因子-B12复合物抗体的单核细胞浸润。由于病人内因子分泌缺乏,因而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对胃粘膜抗原的免疫反应有关。约90%患者血清中有胃壁细胞自身抗体,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内因子阻滞抗体,可阻断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的结合;一种为结合抗体,与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结合后,可阻断机体摄入维生素B12;另一种为胃壁细胞小管抗体。阻滞抗体阳性率较高,占60~70%。还证实内因子和胃壁细胞抗原参与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此外,很多病人血清中有甲状腺自身抗体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及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本病发病率高。这些病人血清中常有胃壁细胞自身抗体存在,少数病人则有内因子自身抗体。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萎缩的胃粘膜再生,内因子产生增加及血清内因子自身抗体下降。停用激素后复发。这些都说明本病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症状轻重与贫血程度及病人年龄有关。贫血重者,常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年老者常有心力衰竭、心绞痛或间歇性跛行。食欲不振及腹泻为常见症状。舌红痛,舌面光滑很显著。常有轻度黄疸,约半数病人脾可触及。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末梢神经变性及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故可出现四肢感觉异常、麻木、共济失调、走路不稳、深浅知觉减退以至消失,腱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以及括约肌功能失调。视神经病变时,可有视力障碍。有时还可出现精神失常,脑电图显示脑组织损害。血象及骨髓象变化轻重不一,典型病例为大细胞性贫血。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均、异形及较多的卵圆形大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及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常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常轻度至中度减少;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骨髓象呈红系增生显著活跃,粒/红比降低甚至倒置,各阶段红系呈巨细胞改变,有丝分裂常见或出现异常分裂象;出现巨型晚幼粒细胞及巨杆状核;巨核细胞分叶增多。贫血轻度或无贫血病例,血片中仅可见少数大红细胞及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 红细胞平均体积增高;骨髓巨幼细胞改变不显著,但可见到巨晚幼粒及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胃液:游离盐酸缺乏,pH值>3,组胺刺激无反应。胃液量、胃蛋白酶与凝乳酶亦常显著减少。血清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血清铁增高,血清维生素B12降低。 根据症状体征,血象及骨髓象呈巨幼细胞改变,经组胺刺激无胃液,pH>3,胃液中内因子含量降低和Schilling试验确定诊断。后者可测定因内因子缺乏所致的维生素B12吸收障碍。除与其它原因引起的巨细胞贫血鉴别外,尚需与临床上不典型的联合侧索硬化症或精神病以及“幼年型恶性贫血”相鉴别。目前认为恶性贫血包括四种情况: ❶2~14岁儿童患真性恶性贫血,因内因子分泌缺乏引起,极罕见; ❷家族性选择性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胃分泌内因子和盐酸正常; ❸先天性胃分泌内因子缺乏,无内因子抗体或其它异常; ❹产生无生物学功能的内因子。 治疗 主要是补充所缺乏的维生素B12。因本病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所以给药途径应肌内注射。目前主张先用大量,以每日500μg共2周,以后以同样剂量每周2次共4周或至血象正常。由于本病的胃粘膜萎缩不可逆,因此必须终生给以维持量,即以上述剂量每月1次。 ☚ 溶血性输血反应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 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malignant anemia由于胃液中缺乏内因子而使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所致的贫血。 ☚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难治性贫血 ☛ 恶性贫血septicaemia;anemia;pernicious anem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