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恐怖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恐怖主义kǒngbù zhǔyì以制造谋杀、劫持、爆炸等恐怖事件为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恐怖主义kǒngbù zhǔyì指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某些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或行动。 恐怖主义kǒnɡbùzhǔyì指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某些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或行动。 恐怖主义terrorism具有国际政治目的由私人或有组织的团体伤害他人生命或损害他人的暴力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受到国家的支持或者甚至是国家所发动的,称为“国家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的政治目的有时是争取独立,也往往是对某一国家的特定行动的抗议。由于1934年在法国发生刺杀南斯拉夫国王事件,国际联盟行政院讨论了国际恐怖主义,并于1937年制订了《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恐怖主义活动激增。恐怖主义活动包括空中劫持、绑架和杀害外交代表等。这些活动引起国际上的严重注意。对于劫持飞机,曾经先后订立一系列国际公约加以制止(参见[空中劫持])。1970年《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在其第1项原则中规定:“每一国皆有义务避免在他国发动、煽动、协助或参加内战或恐怖活动,或默许在其本国境内从事以犯此等行为为目的之有组织活动,但本项所称之行为以涉及使用威胁或武力者为限。”在第3项原则中还规定,“任何国家均不得组织、协助、煽动、资助、鼓动或容许目的在于以暴力推翻另一国政权之颠履、恐怖或武装活动,或干预另一国之内政。”1971年美洲国家组织订立《防止和惩罚恐怖主义公约》;1977年《关于制止恐怖主义的欧洲公约》开放于签字,其中主要规定某些恐怖主义行为为可引渡的罪行,而缔约国家如不予引渡,则应加控诉。联合国大会曾经多次讨论恐怖主义问题,并于1972年设立国际恐怖主义专设委员会。1973年,在联合国主持下,订立了《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反对劫持人质公约》。1988年,在罗马订立了《制止对海上航行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以及《制止对大陆架上固定平台的安全的非法行为的议定书》。这些公约对于制止恐怖主义活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各国的意见尚不一致,因此,在国际上未能订立关于制止恐怖主义活动的全面性公约。 恐怖主义Terrorism滥用暴力以达到某一政治目的的行径。手段大致有爆炸、暗杀和绑架。类别有企图改变政治现状的暴动型和维持现状的镇压型恐怖主义。暴动型恐怖主义的许多手段则来自19世纪晚期俄国反沙皇统治的无政府运动,小说、戏剧中通常意义的恐怖主义即该种类型。 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特别是政治目的,对他人的生命、自由、财产或者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管理秩序采取暴力、胁迫、破坏手段,从而足以造成社会恐怖的犯罪行为的总称。恐怖主义最初作为一种犯罪类型由各国刑法加以单独处理,但是后来由于构成该犯罪的主要因素逐渐突破国界,不限于一个国家,而是与两个以上国家有利害关系,因而又产生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概念。恐怖主义分子以暗杀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外交代表及其家属,或劫持飞机、绑架人质,或爆炸、袭击外国使领馆及政府机关等活动制造恐怖,以实现其某种政治、军事、经济或其他目的。已签订的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公约主要有: 《防止与惩治恐怖主义公约》 (1937年)、《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1973年)、《反对劫持人质公约》 (1979年) 等。 ☚ 破坏珍贵文物、名胜古迹罪 损害赔偿 ☛ 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运用暗杀、绑架、爆炸等秘密的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为了建立寡头政治的需要,曾经运用谋刺等恐怖手段来达到变更政权的目的。20世纪30年代,德、意法西斯曾肆无忌惮的采用一系列恐怖手段,建立和维系法西斯独裁统治,成为现代恐怖主义的始作俑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某种政治恐怖组织采取绑架、暗杀、劫机等手段,以暴力强迫对方服从其政治需要。当前,恐怖主义的行为已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愈来愈强烈的反对,各国政府也把反对恐怖行为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任务。 ☚ 阶级意识 国家 ☛ 恐怖主义terrorism 恐怖主义terrorism 恐怖主义terror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