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怨诗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怨诗行 怨诗行乐府歌曲名。《楚调曲》之一。又称《怨歌行》。古辞有二: “天德悠且长”一篇今存; “为君既不易”一篇仅存残句,三国魏曹植有拟作。又传汉班倢仔因失宠于成帝,曾作《怨歌行》(即《团扇歌》)以自伤,或说出于伪托。 ☚ 东武吟 清商曲 ☛ 《怨诗行》怨诗行
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 巷中情思满,断绝孤妾肠。 悲风荡帷帐,瑶翠坐自伤。 妾心依天末,思与浮云长。 啸歌视秋草,幽叶岂再扬。 暮兰不待岁,离华能几芳? 愿作张女引,流悲绕君堂。 君堂严且秘,绝调徒飞扬。 汤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宋孝武帝命他还俗,官至扬州从事史。常常跟鲍照一起游历,以诗赠答,时人称为“休鲍”。《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四卷,已佚。今存诗十一首,载《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以《怨诗行》较著名。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口气写的。 称对方为“君”,自称为“妾”,这是古代最通常的夫妇间的称谓。这首诗是写一个少妇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全诗可分两部分: “明月”八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少妇的思念。 “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巷中情思满,断绝孤妾肠”四句为一层,这一层借月托情,诗人先从明月着笔,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这明澈如水的月光,既照着不眠的思妇,同样,也该照着千里之外的所思念的人。少妇长年孤独地栖宿,尤其在这样的月夜,怎能不涌起心海的哀愁,以至断绝孤肠。此时此景与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的月夜之中。在我国古典诗歌里,思乡、怀人之作常以月夜为背景,来抒写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曹植《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这些无不托明月以寄情。《怨诗行》起句也是这样,把抽象的怀人思念之情展示得更为具体深刻,正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接下来四句: “悲风荡帷帐,瑶翠坐自伤。妾心依天末,思与浮云长。”本已愁绪满怀的思妇,哪能经受外界景物的侵扰?悲风吹动着帷帐,更加撩起少妇难以压抑的思念。 “妾心依天末, 思与浮云长。”通过比喻把思念之情刻画得更为具体,叙写真切动人。 “啸歌”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思念的深远转入哀怨。 “啸歌视秋草,幽叶岂再扬?暮兰不待岁,离华能几芳?”四句为一层,诗人用具体的景物来描绘凄冷的秋景以衬托思妇的哀怨。啸歌, 吟咏,歌唱。 《诗经·小雅·白华》: “啸歌伤怀, 念彼硕人。 ” 《诗经·小雅·陧桑》: “其叶有幽。”毛传: “幽, 黑色也。”面对草萎、叶落、花谢的景象,怎不叫女主人公深感年华易逝, “岂再扬?” “能几芳?”这都是发自心底的呼告。《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也是写迟暮之感。而这种迟暮之感不同于一般的是,它深刻地表现了女性心理的一个共同特征。就女子来说,爱美可谓是她们的天性,青春光彩的闪耀,迟暮之景的感伤,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自然界的花草毕竟是随新陈代谢的规律而枯萎凋残的,但一到万物滋生的春天,它们将会再度萌发,再度怒放。然而,人类却不是这样。就诗中少妇来说,除了殷切地怀念对方之外,更敏锐的,那就是一种顾影自怜的心情,青春难再的感觉。 “愿作张女引,流悲绕君堂。君堂严且秘,绝调徒飞扬。”张女,古曲调名,其声哀。潘岳《笙赋》: “辍张女之哀弹,流广陵之名散。”(《乐府诗集》)南朝陈江总《杂曲》之二: “曲中唯闻张女曲,定有同姓可怜人。”诗中的思妇何尝不想把自己满怀的思念、深切的哀怨化作一首哀婉动人的张女曲,弹唱给自己心爱的人听,乃至“流悲绕君堂”。这是思妇的心愿,是想象之词。然而,现实却是那么严酷,即使再哀婉动人的“张女引”,也只不过是“徒飞扬”罢了。 “严且秘”三字虽点出了“徒飞扬”的原因,但未能具体揭示“严”“秘”的内涵是男子的负心,还是社会因素的障碍?诗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思的余地。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激起人们对那个时代女子遭遇的同情。 《怨诗行》是情以物迁,或说情因景生,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月高照,悲风吹帐无不引起少妇的百般思念。草木枯萎、凋落又无不使她产生青春难再的感叹。汤惠休的诗多情语, 《古诗归》称《怨诗行》为“妍而深,幽而动,艳情三昧。”这首诗语言比较活泼清新。颜延之贬低: “惠休制作,委巷中歌谣耳。”这恰好证明汤诗颇受民歌的影响。 怨诗行
汤惠休是南朝宋齐间颇有影响的诗人。早年为僧,后宋孝武帝刘骏命其还俗,就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在他现存的十一首诗中,以《怨诗行》最为著名。 爱情诗最常用的物事便是风花雪月高楼杨柳,《怨诗行》一开头即用“明月照高楼”起兴,看似寻常,实则一石数鸟:一、“高楼”,点出了思春女住的地方,暗示出其身份——富家小姐,读者自会想到她虽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可以呼奴使婢,但行动不自由、思想不自由、恋爱更不自由。这就给思春女划定了一个典型环境。二、“明月”,不仅点明了时间——晚上,水似的月光如愁思绵绵不断,更给全诗制造了一个孤独、凄凉的气氛。三、作者又把“妾”思念 “君”的情思有意识地融入月光,使它撒满大街小巷,高楼深院,更加撩逗人心。此等环境,此等气氛,此等情思,怎能不 “断绝孤妾肠”! 前四句有了环境,有了气氛,但 “断绝孤妾肠”的思念却是简单地、概念化的。接下来,作者用移就手法赋予 “风”以 “悲”,并让悲风吹荡罗帐,造成一种更为悲凉的氛围。“秋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深闺小姐要的是情投意合的 “君”,如果此时有情人能同卧帷帐,帷帐里又是多么温馨?面对着“悲风荡帷帐”的凄凉景象,谁又能不伤情感怀?伤孤独,自然会思念情人,“妾心依天末,思与浮云长”,则用夸张比喻融合的手法极写出思春女对情人的想念。“妾心依天末,思与浮云长”的内涵及其魅力绝不亚于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李白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 。“悲风”以下四句把思念具体、形象地交给读者。 “啸歌视秋草,幽叶岂再扬。暮兰不待岁,离华能几芳?”作者用秋天枯萎了的草不可能再长出绿叶,岁暮的兰花不可能再绽出香花比喻韶华易尽、青春难留,看似离开了思念情人的主线,其实切得更紧。看来这个女子到了待嫁年龄,她希望尽早与自己的心上人结为连理,可惜现在仍苦守空闺,她能不怨吗?怨谁? 父母? 从全诗看更可能是心上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教花落空折枝”! 如果说 “悲风” 以下四句描绘了对心上人的思念,那么,“啸歌”以下四句则以思念为基础,写出了思春女的哀怨。曹道衡先生说这八句 “自然真切,颇具情致” (见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第826页) 确实很有见地。 “愿作张女引,流悲绕君堂”——我想唱一支悲伤的歌,让哀怨的旋律在您的堂上缠绕。可惜 “君堂严且秘”,再好的歌又有什么用呢?思春女如此痴情,心上人却一概不知,世上还有比这更令人悲伤的事情吗?作者在结尾的四句中来了一个大转折,出人意料地让女主人公的思念、哀怨没有着落,给悲伤的思念、哀怨以无法比拟的悲剧结局,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思春女子的 “怨”。这个结尾好像一个重重的感叹号使读者惊讶; 又像一个绵绵不断的删节号,促读者深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