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怨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怨思埋怨,懷念。班固《西都賦序》:“西土耆老,咸懷怨思。” 《怨思》
(黄寿祺、梅桐生译) 【注】 《怨思》是《七谏》组诗中最短的一首诗,通篇集中在一个 “怨”字上。但这里的 “怨”不是个人身世之幽怨,而是对国事、对朝廷政治深广的怨愤。它集中表现了屈原性格、形象中批判的一面,反抗的一面,而这正是屈原性格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当然,它也展示了东方朔本人深沉的忧患意识。 全诗带有一种政论性。一开始的两句便写出黑暗政治的基本特征:贤良方正之士处境困顿险恶。这两句仿佛是政论的论点,也是 “怨”之所由生,可以说是统摄全诗的。何以证明这个论点呢?诗歌以下便引历史以为据: 吴国的伍子胥,殷商的比干,晋国的介子推,不都是忠心耿耿地效忠君国的么?可他们有谁被君王所知、为君王所用、得到好下场呢?但这里与其说是在谈历史,不如说是在刺现实,历史人物在这里是具有一种隐喻义的,即当今子胥 、比干、子推似的正直之士都被摧残打击。这种历史和现实的重合,仿佛是在告诉读者,此种状况是古已有之,而于今尤为酷烈。“行明白而曰黑”以下,则用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去形象地描绘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的不同境况:善鸟芳草或被弃、或远翔;恶禽臭物或喧嚣、或滋蔓。诗歌在这种象征性的虚的描写中,又插入两句实写“贤者蔽而不见兮,谗谀进而相朋”,虚实相生,虚为实的象征,实为虚的注脚。从内容上讲,这是前面部分的深入与扩大。诗歌最后两句,进而抒写主人公自身的悲剧性处境: 多想再见一次君王,献上最后一次忠言,这以后即便高飞远引也心甘。然而通向国君的道路已被小人堵塞,这最后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这两句,使诗题的“怨”字有了更深的涵义。 这是一首典型的政治抒情诗,它的主旨可以借用《史记·屈贾列传》的一句话来概括: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这正是“怨思”的内涵所在。 由于是代言体,诗歌写法上仍是摸拟屈原风格的。它使人想起《离骚》中的某些章节,想起《涉江》的末段,但它的篇幅更短小、锋芒更集中,当然,内容也更单一一些。 本诗同样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世的批判。 作者的时代、遭遇不同于屈原,汉武帝也不似当日的楚怀王、倾襄王那么昏庸。但谄谀权贵居于上位,忠直之士受贬遭害之事亦时有发生。如当时的董偃就曾因与窦太主有私而获宠,并被武帝封以高位,后虽因东方朔谏而宠衰,但之后“公主贵人多踰礼制” (《汉书·东方朔传》) 。而作者则“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同胞之徒无所容居”(《答客难》) ,正是这种现实使作者在屈原的遭遇上引起了共鸣,因而得以在代屈原抒怨愤的同时,也抒发自己对国事的感慨,对自己命运的怨思。 《汉书·东方朔传》说东方朔好滑稽调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本诗虽不是“直言”,但也具有“切谏”的功能。 怨思yuàn sī❶楚辞篇名。《七谏》第四篇。作者东方朔从屈原的角度立言,表现了诗人屈原希望竭智尽忠而不得的悲愤;同时对楚国小人当道、贤者失志的现实深感哀痛和愤恨。姜亮夫通故:“其结为‘愿一往而径逝兮,道壅绝而不通’,所谓怨思也。其他皆敷衍‘方正不容’,‘贤士隐处’之义,而以子胥之谏、比干之忠、子推自创,‘德日忘而怨深’云云。其义可知矣。” 悲伤 悲伤戚(戚惨) 痛 哀(哀戚;哀慽;哀顿;哀思) 怆(怆伤;怆怀;怆悢;悼怆;凄怆;摧怆;伤怆;悲怆) 怊 悷 悕 悢(悢悢) 恓(恓恻;恓怆;孤恓) 怵 恻伤 酸伤 悲恓 悲剥 怛伤 怛悼 怛惕 怛惋 惨惕 伤悲 伤摧 惨伤 辛伤 另见:伤心 难受 痛苦 哭 流泪 ☚ 悲伤 忧伤 ☛ 怨思yuàn sī愤恨,悲伤。《淮南子·泰族》:“今取~~之声,施之于弦管,闻其音者,不淫则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