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三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三品西汉董仲舒和唐代韩愈主张的一种人性论。董仲舒认为:1.人性是一种天生的自然本质;人性是天决定的;2.人性分为三类:情欲少,生来性善的“圣人之性”;情欲多,生来性恶的“半筲之性”;虽有情欲,但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前两类不可改变,只有“中民之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之为善。韩愈认为:1.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生来就是善的,具有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中品虽有伦理道德,但不够纯粹,下品生来就是恶的,不具备伦理道德。2.人还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情也有三品:上品的情能符合道德原则,中品的情有的过多有的不及,下品的情则完全不符合道德原则。3.上中下三品的情和上中下三品的性一一相当。“性者,与生具生也”,而情欲是可以改变的,必须控制情欲,使之符合道德原则。此说为统治者对人民采用德刑结合的统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性三品一种人性学说,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个品级。春秋时孔子将人分为“上智”、“下愚”和“中人”,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论语·雍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是性三品说的发端。西汉董仲舒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春秋繁露·实性》),并用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做了论证。他认为,人是天依照自己的形象和本质创造的,人的身体结构和人性都是天的副本。“人副天数”是人的身体来源于天的证明,人有性有情是人性来源于天的证明。“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性来源于阳,表现为仁,是善。情来源于阴,表现为贪,是不善。人性中有善,但不能说人性就是善,因为人性中的善经过教化才能变为现实的善的品质,犹如米出于禾,丝出于茧,而禾与茧并不等于米与丝。“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同上)。在现实生活中,他把人性研究的重点定为“中民之性”,说:“各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同上)因为“圣人之性”先天纯善不需教化,“斗筲之性”先天至恶难于教化,而两者均为少数。多数人是所谓“中民之性”,可善而未善,既有教化的可能,又有教化的必要。“王者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同上)从而为封建统治者推行伦理教化提供了依据。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上承孔子的人性观念,沿着儒家传统,把人性问题理解为善恶问题,倾向于性善说,又吸取阴阳观念解释善恶形成的根源,力图调和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儒家人性论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汉王充、荀悦基本承袭董仲舒的人性观点。荀悦赞同人性“有三品焉”,但对性善情恶说提出异议,说:“性善情恶,是桀纣无性而尧舜无情也。”(《申鉴·杂言下》)后来唐代的韩愈又强调性善情恶,为理学的存性去欲说教准备了条件。 性三品西汉董仲舒关于人性的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下、中(善、恶、中)三等,称情欲少、不教而能善的为“圣人之性”;情欲多,教亦不能为善的是“斗筲之性”;情欲虽多,但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的是“中民之性”。德行教化主要行于“中民”,使其从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