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急脚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道路館驛部 > 館驛 > 急脚遞 急脚遞 jíjiǎodì 宋代軍郵制,用以傳遞緊急軍用文書,日行四百里。《宋會要輯稿·方域十》:“哲宗元祐六年四月七日,刑部大理寺言…… 事干外界或軍機及非常盗賊文書,入急脚遞,日行四百里。”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脚遞。急脚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 急脚递 急脚递始创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二月,诏河北两路(南路、东路)急脚铺军士,除递送真定总管司及雄州文书外,它处不得承受。陕西路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因西夏兵攻绥德城,才置卞京通往陕西延州的急脚递,日行五百里。急脚递除“迅速”这一特点外,“有军前机速处分,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即直接从皇帝发到前线,三省及枢密院均不得参与,这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所以,宋神宗时多次颁诏:“军兴飞书遣使,此最先务”;“非紧切边事,毋得擅发急递”。伴随急脚递的设置,有了金字牌的使用,金字牌急脚递始设于宋神宗。北宋仁宗时期,另于陕西路沿边设立斥候。斥候除为急速传递军情探报代行急脚递任务外,兼警戒外敌任务。另在陕西麟(今神木)府(今府谷)等路设置腰铺,选急脚递中的健壮铺兵,更速地传递文报。斥候、腰铺的设置,是北宋后期,南宋初年,由于军事失利,纪纲松弛,在交通通信上失去常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 ☚ 摆铺 站赤 ☛ 急脚递 急脚递我国宋代快速军邮制之称谓。它是在北宋同辽、金、西夏作战的特殊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初期只是在全国重点地区和线路上设置。现存史籍中关于急脚递的最早记载是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三月,“诏西北两路急脚铺军士,除递送真定总管司及雄州文书外,它处不得承受”(《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七四)。当时宋在边境上设立急脚递,以日行400里的速度,“传送边(关)上机宜切要文字”,直达首都汴梁。至宋神宗时,又有金字牌急脚递。金字牌是一种通信檄牌,牌长尺余,木制,上刻“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其传递速度比一般急脚递还要快。这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是:由御前直接发下,不经枢密院或门下省,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续,又可保守机密,沿途接力传送,昼夜不停,而且不入递铺交接,减少了在递铺的停留时间,宋人形容金字牌“光明眩目”,传递时“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里,不以昼夜鸣铃走递,前铺闻铃,予备人出铺交受”(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金字牌急脚递如同古之羽檄,中国历史上有关其最著名的一段史实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以宋高宗名义一天内连发12道金字牌传达命令,勒令在抗金前线作战的岳飞退兵。 ☚ 信息处理机 急递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