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急性胰腺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急性胰腺炎病名。急腹症之一。系胰腺的急性炎症。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感风寒湿邪或蛔虫内扰,手术损伤等因素而致。症见上腹部突发性剧痛,痛引肩背,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尿黄。如湿热炽盛,熏蒸胆汁外溢,可见黄疸; 热盛毒炽,内动营血,腹皮可见瘀癍,甚者壮热烦渴,厥逆抽搐,严重者多并发休克。治疗应以清热燥湿、通里攻下、舒肝理气为主。常用复方大柴胡汤化裁; 偏热重者可合黄连解毒汤;湿热发黄者合茵陈蒿汤; 腑气不通,痞满燥实坚者合大承气汤;痰热互结,胸腹硬满者合大陷胸汤;蛔虫上扰者加用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细辛等以驱蛔安蛔。此外,针灸治疗,饮食禁忌,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止痛解痉剂的合理使用等都十分重要。少数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合并腹膜炎且伴有肠麻痹或中毒性休克者,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或巨大胰腺脓肿、假性胰腺囊肿及胆总管括约肌狭窄、胰腺管梗阻者均应行手术治疗。 急性胰腺炎常见急腹症之一。约50%患者因胆道结石、炎症引起。其中水肿型最多,约占90%。表现为腹痛(3~5 d后缓解),恶心,发热(持续3~5 d)。白细胞计数多在(10~30)×109/L以上,血清淀粉酶大于500苏氏单位。抑制胰腺分泌是治病关键,选奥曲肽100 μg静脉注射。阿托品0.5~1 mg镇痛解痉。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系由于胰腺酶消化胰腺本身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病因以各种原因造成总胆管胆道口阻塞(结石、痉挛、肿瘤压迫、蛔虫、水肿等)使胆汁逆流入胰管、致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激活成胰蛋白酶,胰蛋白酶透入胰组织引起自身消化而发病。病变的胰腺为急性水肿性改变或急性坏死性改变。病人有剧烈而持续性中上腹痛,以左侧为重;恶心、呕吐,以腹痛发作时为显著;黄疸,早期有黄胆常由胆总管口阻塞所致,后期出现黄疸可由肝脏损害所致;发热、腹部症状、休克等亦常见。血、尿中淀粉酶增高对本病有诊断意义。治疗: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用抑肽酶及腹膜灌洗;抗休克及手术。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病,女性多于男性,是由胰腺的自身消化引起。病理变化轻者表现为水肿,重症可出现坏死和出血。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多有腹痛、恶心、呕吐;严重都可有休克及(或)腹膜炎等表现。治疗主要为禁食、减压及输液,镇痛解痉,抑制胰酶等的活性与分泌。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由于胰酶的自身消化作用所致的急性化学性胰腺炎症。多与胆道疾病、胰管阻塞、十二指肠疾病、饮食不当、饮酒或感染有关。临床上分型为急性水肿型(间质型)与急性坏死型(出血坏死型)两种,前者常见。表现为突然性上腹部剧痛并向肩背部放射,恶心、呕吐、发热等。重症可有休克、脑病、猝死等。血、尿淀粉酶升高。以内科治疗为主,如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抑酸、降血糖、用抗生素、抗休克等。必要时手术治疗。 急性胰腺炎jíxìnɡyíxiànyán急腹症之一。系胰腺的急性炎症。症见上腹部突发性剧痛、痛引肩背、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尿黄、脉弦数。治宜清热燥湿, 通里攻下,疏肝理气为主, 用大柴胡汤。偏热重者, 合黄连解毒汤; 湿热发黄者, 合茵陈蒿汤; 痰热互结, 胸腹硬满者, 合大陷胸汤。并须保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注意饮食调理等, 合理使用止痛解痉剂, 可使大部分患者避免手术而治愈。但伴有严重肠梗阻、中毒性休克,或巨大胰腺脓肿、假性胰腺囊肿及胆管括约肌有器质性梗阻者, 宜手术治疗。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急剧发生的炎性病变,以水肿、出血、坏死为特点。病理所见,先为胰腺间质水肿,有极少白细胞浸润,随炎症加重而出现出血和坏死,腺泡破坏,血管血栓形成,周围脂肪组织皂化。并发感染后则出现化脓性炎症。本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胰酶对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所致。胰外分泌液中有很强的消化酶原,在排出受阻时,胰管内高压使小胰管破裂,并使胰液中消化酶原被激活,损伤胰管粘膜屏障,形成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发生剧烈炎性改变。胆汁、血液、脓液、细菌、组织液等均可使胰消化酶原激活。胰弹力酶可破坏胰腺内血管壁弹力纤维,使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及缺血性坏死,造成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 ☚ 胰腺炎 胰腺脓肿 ☛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于小儿时期似不多见,不少病情经过较轻有自限性的病例可能漏诊。本病特征为突然发作的上腹剧痛、呕吐和血清淀粉酶增高。临床所见多并发于流行性腮腺炎、腹部钝性外伤、胆总管或胰管阻塞(如胆总管囊肿、胆道蛔虫等),偶见于药物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显性遗传性病例。病理变化轻重悬殊。多数呈腺泡充血及间质水肿,腺泡组织有散在、局灶性出血,脂肪坏死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并称间质型急性胰腺炎。严重时胰液分泌明显增加,可激活蛋白分解酶,导致组织自溶、液化、坏死,形成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 小儿肝硬化 胰腺囊性纤维化病 ☛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各种刺激因素所致胰腺分泌多种消化溶解酶引起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病理演变过程。临床以急性腹痛和血、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为消化系常见急症之一。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各种病因诱发急性胰腺炎的途径虽有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即胰腺消化溶解酶的一系列激活过程,造成胰腺及胰周围组织的水肿、坏死和出血等病理变化。其中胰蛋白酶原激活为胰蛋白酶是其重要环节,因后者能进一步激活其他酶原而形成弹力蛋白酶、糜蛋白酶、磷脂酶A、血管舒缓素和缓激肽等。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弹力蛋白酶能损害血管壁而引起出血;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能引起组织水肿甚至坏死、出血;血管舒缓素能释出缓激肽并促使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局部组织水肿甚至周围循环衰竭; 磷酸脂酶A使胰实质腺泡细胞膜的磷脂裂解为溶血卵磷脂,造成实质细胞坏死,并释出大量贮于细胞内的酶原颗粒,脂肪酶可促进脂肪坏死、液化。上述酶的作用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成为本病的发病原理,并引起有关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理 一般分为二型: ❶急性间质水肿型: 胰腺呈间质水肿、渗出,实质内可有小量脂肪坏死灶,显微镜下主要见白细胞浸润,偶见脂肪坏死及微小脓肿,毛细血管充血及淋巴管扩张; ❷急性出血、坏死型: 胰腺肿大、发硬,胰实质及胰周脂肪结缔组织坏死,胰腺表面、腹膜后及网膜上可见灰白或黄白色斑块坏死灶,有时可波及胸膜、纵隔、皮下及骨髓等。后一种为重型,可遍及全胰,坏死区常伴出血灶,进一步发展可成假囊肿、脓肿甚至瘘管。坏死灶周围常有一层中性粒细胞,常见淋巴管炎、静脉炎或血栓形成,少数可有梗塞病变。 临床表现 上述二型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水肿型胰腺炎最常见,国内约占80%以上。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腹痛较剧烈,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多在中上腹或剑突下,其次为右上腹、左上腹。半数患者呈腰背放射痛,有时取弯腰踡腿体位以缓和疼痛,为诊断的重要线索之一。少数有心前区或左下腹放射痛,因而造成诊断的困难。疼痛程度不一定与病变严重性相平行。可有低热。少数病例可呈轻度黄疸。腹部压痛往往与主诉腹痛的程度不相称。可伴有腹胀,但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在国内不如欧美多见。由于出血坏死的程度和范围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致。除上述水肿型的症状外尚可有下列特点: ❶腹部呈腹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❷出现胸腹水,常为血性渗出液,淀粉酶浓度增高,胸水以左侧多见; ❸发生中毒性肠麻痹,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❹出现Cullen征(在脐区)及Grey-Turner征(在胁肋或腰背区),这是血性腹水从腹膜后渗至皮下组织,造成皮肤多色性瘀斑,呈绿、黄棕或灰蓝色; 在肢体有时可见到脂肪坏死造成的皮下结节红斑; ❺周围循环衰竭是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特征之一,少数病例无明显腹痛,表现为休克或猝死; ❻心电图可出现缺血性ST-T的改变,可能与心肌受到抑制引起的冠状动脉收缩有关。 诊断 凡有原因不明急性上腹痛的病人均应考虑本病。实验室的主要诊断指标是血、尿淀粉酶及血脂肪酶测定。血清淀粉酶多在发病6~8小时后升高,如超过500Somogyi u即可诊断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肠梗阻、肠梗塞、胆道疾病等也可引起血清淀粉酶升高,但一般不超过500 Somogyi u;少数重型胰腺炎在胰腺广泛破坏的情况下,淀粉酶则可以不增高。本病高淀粉酶血症一般历时3~4天,随即降至正常。如持续不降,则应排除合并胰腺脓肿、假囊肿或肿瘤等。尿淀粉酶增高比血淀粉酶早、而下降比血淀粉酶迟,因此是比较敏感的指标。血脂肪酶正常值为0.15 Cherry-Crandall u以下,一般与血淀粉酶相平行,但升高较淀粉酶晚,持续时间稍长,对就诊较晚者有助诊断。淀粉酶廓清率测定对鉴别高淀粉酶血症是胰源性或胰外疾病所致有帮助。淀粉酶廓清率与肌酐廓清率的比值正常为1~4%,急性胰腺炎时常超过正常三倍以上,而胰外疾病时廓清率却正常或稍高。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可短暂升高,红细胞沉降率轻度增加,如持续或明显增加,则提示为重症胰腺炎或有并发症。部分患者可有暂时性高糖血症。血、尿糖的增高不一定是胰岛细胞受损,部分可因细胞释放胰升血糖素所致。有些尚可伴有高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血钙对判断胰腺炎的严重性和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重型的浓度可低于7~8mg/dl,一般见于发病二天以后,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有人认为系因大片脂肪坏死释出脂肪酸,与钙离子结合成钙皂沉积而损耗大量钙离子; 也有认为与胰升血糖素的释放伴随继发性高降钙素血症及低镁血症等因素有关。 X线腹部平片有时能发现十二指肠肠襻积气、扩张或部分节段小肠扩张,常见于左中上腹部。胸透可能发现以左胸为多见的胸腔积液。超声体层显象扫描及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均能显示胰腺的弥漫性或局限性脓肿、形态异常、密度减低或轮廓不光滑等影象。 鉴别诊断 急性胰腺炎须和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结石、胆囊炎、肠梗塞、绞窄性肠梗阻以及心肌梗塞等鉴别。水肿型较少发生并发症,而多见于出血坏死型。 并发症 近期并发症包括: ❶腹膜炎:开始为化学性炎性渗出,可继发为细菌化脓性腹膜炎; ❷急性胃粘膜病变:可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性胃炎而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❸急性肾功能衰竭:常有肾前性氮质血症,重症发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预后严重,病死率高(70~80%); ❹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因释出的消化酶对肺组织造成损害而引起肺内动静脉分流,表现为缺氧、紫绀、呼吸窘迫,预后很差; ❺胰性脑病:发病原理不明,表现为精神错乱、谵妄、幻觉、抑郁、肌张力增高、去皮层状态、异常脑电图等,脑脊液多正常。 远期并发症主要是胰腺假囊肿及脓肿。假囊肿常见于急性胰腺炎的第三周,易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脓肿可和周围脏器粘连、压迫,甚至溃破而形成内瘘。 治疗 保持足够的有效循环,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尽量减少或抑制胰腺的分泌功能,防治继发细菌性感染及各种并发症。 (1) 应积极补充体液和电解质以保持足够的有效血循环,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输液成分应包括一定量的胶体溶液如右旋糖酐、血浆、白蛋白等,以补充腹腔内大量渗出液的丢失。在有循环衰竭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应予密切监护,宜观察中心静脉压调节输液速度和量。 (2) 禁食和胃肠减压是减少食物及胃液刺激胰腺分泌、减轻呕吐和腹胀的重要措施,一般适用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在水肿型胰腺炎可酌情采用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 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可减少胃酸进入十二指肠,以避免刺激胰腺分泌,抗胆碱能药物本身也能减少受刺激的胰腺分泌。但这些药物能否影响病程的进展尚无确切证明。 (4) 镇静止痛剂虽不能直接抑制胰腺的分泌,但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胰腺的头相分泌。除常用的安定、杜冷丁等药物外,滴注葡萄糖胰岛素也有止痛效果。 (5) 抑制胰腺分泌的制剂: ❶胰升血糖素早期临床报道有效,近年研究表明疗效并不比对照组优越; ❷降钙素、生长抑素,能降低血尿淀粉酶,抑制胰腺分泌,减轻疼痛,但不能改变病程发展。 (6) 对抗胰酶的制剂有抑肽酶、叶绿素A、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等。其中以抑肽酶应用最早最广。近年来证明对胰腺炎的病程、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对并发凝血酶消耗性病变有益。 (7)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有用于有休克的病例,但对其应用效果仍有争议,一般胰腺炎不用激素治疗。 (8) 为改善胰腺微循环可以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作节后交感神经切断术。 (9) 抗生素的应用尚有争论,急性胰腺炎基本上是化学性炎症,因此抗生素主要是预防或治疗感染,水肿型胰腺炎不必常规使用。出血坏死型或合并有胆道病变者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如氨基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及先锋霉素等。 (10) 腹腔灌洗适用于重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可清洗一些毒性产物、减少吸收、并使血尿素氮降低,可能减低病死率。 (11) 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根据临床辨证,主要的治则为疏肝理气活血,泻热通腑、外解少阳及内泻湿热。如常用的清胰汤1号方有柴胡、白芍、木香、元胡、黄芩、胡连、大黄、芒硝,对重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也需酌情配合禁食、输液及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 (12) 手术适应证包括诊断困难而需剖腹探查者;合并胆道病变需作胆道引流者;并发胰腺假囊肿或脓肿者。手术方法包括清除胰腺及胰周的出血坏死病灶,或作部分或全胰切除术,胰腺假囊肿约20~40%可以自行消退,因此仅在囊肿持续不消或增大,或有出血、感染或穿破等情况下才做内引流术。如合并胆石症或胆道梗阻,则需作胆道取石及胆道引流手术。 据国内外报道水肿型胰腺炎的病死率甚低,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则可高达50~60%以上。老年人手术后胰腺炎,有心血管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者,其病死率明显增高。本病很少发展为慢性。 ☚ 胆道肿瘤 Zieve综合征 ☛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不同病因所引起的胰腺炎症,其病情分度如下: Kummerle等将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分Ⅲ度 ☚ 高渗性脱水 微生态疗法 ☛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