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水肿护理
急性肺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肺组织 (肺间质或肺泡)内渗出大量浆液性分泌物,而致肺内气体交换障碍。肺水肿发展迅速,必须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
一首先要设法减少肺循环血流量以减轻肺动脉压力,使病人取坐位,下肢下垂,以增加肺活量,减少下肢静脉回流。但伴有休克的病人应平卧,以免加重休克。用止血带轮流束紧三个肢体和放松一个肢体,间隔15~20分钟一次,目的是压迫体静脉而达到减少静脉回心血流量。在操作过程中,切忌压迫肢体过久,以免发生静脉血栓。肺水肿开始消退之后,不应立即解除止血带,否则肺水肿可复发。伴有休克者,不宜使用此法。对急性肾炎或肾性肺水肿病人可行静脉放血,一般有效放血量需300~500ml。但严重贫血或炎症性肺水肿者放血无效,不宜采用,低血压病人禁忌使用。
其次,纠正肺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和改善气体交换:充分给氧吸入,不但能纠正缺氧,缓解呼吸困难,而且氧能降低动脉压力,减少肺泡内液体的渗出。鼻导管给氧较为常用,但氧气吸入的浓度不高,因此,必要时应用面罩给氧。肺水肿时,肺泡内渗出的液体与气体混合所形成的泡沫痰,具有一定表面张力,难以咯出,阻碍气体交换,加重缺氧,故应用抗泡沫剂。常用抗泡沫剂是酒精氧气吸入。酒精除能降低表面张力,消除泡沫外,尚有缓解支气管痉挛,扩张末梢血管、安定神志的作用。昏迷病人应用面罩吸氧与50~70 %酒精混合吸入;清醒者可用鼻导管给氧与95%酒精吸入,在10~12分钟内逐渐增加到所需要的流量。但酒精与氧混合后有易燃性和易爆性,故使用时应注意避免烟火。氨茶碱可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气管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能利尿,对治疗由于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水肿有效。但对二尖瓣狭窄引起的肺水肿要慎用,特别是重症二尖瓣狭窄者禁用。静脉注射宜缓慢,若推注速度过快,由于末梢血管过分扩张可导致低血压,甚至休克,而加重病情。在肺水肿时,释放出较多的组织胺而增加毛细血管渗透性,可加重肺水肿,故应使用抗组织胺药物,常用的有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有解除支气管痉挛,扩张肺小动脉,增加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可预防休克的出现,又有抗组织胺作用,故为肺水肿常规治疗用药之一。
气管切开术指征:对小儿、神志不清病人及肺水肿持续时间长而病人咯痰有困难者,应做好气管切开及气管内吸引的器械准备。
强心剂的应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特别是对心力衰竭伴心动过速所致的肺水肿有显效。西地兰对二尖瓣狭窄引起的肺水肿效果较好。在心电监护下,总量不超过1.6mg。但在重度二尖瓣狭窄出现肺水肿经内科治疗无法控制时,应及时作二尖瓣分离术的外科治疗。毒毛旋花子甙K对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主动脉病变所引起的肺水肿,效果良好。其总量不得超过0.5~0.75mg。
利尿剂的应用,一般应用快速利尿剂(速尿或利尿酸)作静注。显著利尿后,肺水肿可缓解,但应注意防止发生电解质紊乱。
吗啡的应用:吗啡是最理想的镇静剂,因可帮助减少呼吸肌的过度用力,使呼吸变深变慢,减少氧的消耗。吗啡又能间接增加心肌收缩力,且可扩张体静脉,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肺循环压力和阻力。但对有紫绀、肺心病、颅外伤引起的肺水肿,血压不稳定,以及休克病人,则不能应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对年老体弱者慎用。吗啡用量为5~10mg皮下注射;或以10mg加入10ml生理盐水,作静注,先注5ml,如有效时,则每隔1小时推注1ml,直到肺水肿控制为止。严重者先由静脉推注5ml,隔5~10分钟再推注5ml。
手术治疗:重度二尖瓣狭窄,反复发生肺水肿;或出现肺水肿后,经内科治疗而无法控制者,应及时施行手术治疗。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应尽快做好胸部备皮工作,并作青霉素及普鲁卡因试验等术前准备。同时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在抢救期间,护理人员要详细记录特别护理记录单如时间、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药物及其剂量、尿量等,以备查考。并保持病人良好的静脉通路,必要时作静脉切开,或两条静脉同时输液,以保证药物的及时应用。向神志清醒的病人及家属介绍所用药物的作用,以消除其思想顾虑,树立治疗信心; 以便于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