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急性病毒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急性病毒病 急性病毒病急性病毒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一般表现有潜伏期、发病期、归转期等临床过程。病毒侵入细胞引起细胞病变是出现临床症状的基本原因,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只要病毒引起细胞病变便造成临床上可觉察的病征,也可能由于病灶小,而不引起临床症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和释放并不决定细胞病变的形成。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并释放大量病毒,但不产生细胞病变,如流感病毒及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这些病毒在人体引起细胞破坏是由于细胞膜上有病毒表面抗原,受机体的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以及补体的作用,而产生免疫病理反应。 常见病毒病的潜伏期与病毒进入途径、体内传播方式及靶器官的关系
发病期 不同病毒,进入机体的部位及靶器官的部位不同,病毒病的发病过程也有不同表现。 (1)局部病毒病: 病变部位是病毒进入的皮肤或粘膜表面(表面感染)。潜伏期一般较短。流感是这一类病毒病的代表。病毒首先在细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内、而不是在上呼吸道细胞内增殖。这可能是因为上呼吸道表面被对热稳定的粘蛋白α抑制物覆盖,病毒不易或不能附着于上呼吸道细胞。当病毒首先在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内增殖,释放出大量病毒及神经氨酸酶时,由于细胞纤毛的机械运动,病毒扩散到上呼吸道并且降低分泌粘液的粘度成为水液,使上呼吸道细胞表面易受病毒的感染。上呼吸道细胞受病毒感染后,细胞被破坏的机理还不清楚。其他如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70型肠道病毒引起的眼部疾病,以及传染性软疣等均属局部病毒病。 (2) 经呼吸道再到靶器官的病毒病: 这类疾病包括天花、麻疹、风疹、水痘及腮腺炎等。其潜伏期较局部病毒病长,平均在10天以上。除发病的前几天外,一般在潜伏期时没有传染性,因此认为病毒虽然经过上呼吸道传染,但未必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有人用犬瘟热病毒通过鼻腔感染雪貂时发现,病毒最初不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而首先在颈部淋巴组织中出现,以后扩散到纵隔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的网状内皮细胞和粒细胞中,病毒经过1周左右的增殖,才开始在皮肤、呼吸道、肠道和尿道上皮细胞内出现。人类麻疹、风疹、天花等的发病机理很可能与犬瘟热病毒在雪貂的实验性感染相似。腮腺及其他唾液腺与口腔很近,并且有腺管直接连接,但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途径并不是直接从口腔经过腺管到腮腺的,而最可能是经过血液然后定位于某些较易感的组织。1948年Henle等用该病毒人工感染儿童,发现患者排出病毒的时间是在感染后11~15天,即腮腺炎症状出现前2~6天。临床上也可见到没有腮腺炎症状、只有睾丸炎或脑炎的腮腺炎病毒感染。直接给猴子腮腺内注入腮腺炎病毒,发生腮腺炎的潜伏期为5~8天,而自然感染时潜伏期为18~21天,说明病毒并不直接进入靶器官增殖。 (3) 经消化道再到靶器官的病毒病: 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都没有包膜,因为有包膜的病毒对胃酸肠液很敏感,其感染性易被破坏。 大多数肠道病毒在肠内增殖,呈不显性感染,少数进入血流到靶器官引起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麻痹症,柯萨奇、ECHO等病毒引起的心肌炎、脑膜脑炎等。 口是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机体的部位,病毒先在口咽部或肠道增殖。在疾病发生以前,可经常在喉和粪便分离到病毒,发病1周后则很难在咽部分离到病毒,但病毒继续在粪便排出,持续几星期之久。病毒从口咽粘膜到扁桃体及颈淋巴结或从肠粘膜到集合淋巴结到肠系膜淋巴结增殖,造成病毒血症。病毒可直接到中枢,也可通过神经传播到中枢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甲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可能与上述类似,病毒首先在口咽或肠粘膜细胞增殖,然后经淋巴到血流,最后到靶器官引起肝脏的病症。 (4) 由节肢动物传播的全身感染或个别靶器官感染:属于全身感染的疾病有黄热病、西尼罗脑炎等;属于个别靶器官感染的疾病有乙型脑炎、森林脑炎、圣路易脑炎等。凡经叮咬传播的病毒,除了在局部增殖外,可同时通过淋巴及血流感染其他细胞,这可能是潜伏期较短的原因。病毒增殖部位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肝、脾的网状内皮细胞,从而产生病毒血症。靶细胞破损是疾病产生的原因,如黄热病时肝细胞的破坏。 病毒侵入中枢的途径通常有两条: ❶通过血流及血脑屏障到达中枢。属于这一类的疾病有由节肢动物传染的病毒性脑炎,如乙型脑炎、Murray山谷脑炎、圣路易脑炎、马脑脊髓炎、森林脑炎等。病毒首先在感染部位及血管壁内皮细胞内增殖,然后在脑内增殖引起脑炎。 ❷沿神经轴索传到中枢。狂犬病病毒则属于这一类。将狂犬病病毒实验接种于小鼠的一肢,18天后切除接种病毒的一肢,可保护小白鼠免于死亡。但是,中枢神经系统一旦被病毒侵入,病毒可以很快在全部中枢神经系统中查到,以后传播到全身其他器官,而病毒血症却很低,不易查出。唾液腺在疾病发作前就被感染(猫、狗在发病前1~3天)。唾液腺病毒滴度可高于脑。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通过血流直接到中枢,也可沿神经轴索到达中枢。前者的潜伏期较后者为短。脊髓灰质炎病毒先在口咽或肠粘膜内增殖,然后通过淋巴及血流到达其他组织。猴实验性经口感染所产生的病毒血症,用小量抗体可阻止麻痹发生,而沿神经轴索传播的则需要大量抗体才能阻止麻痹发生,而且经血流直接感染中枢的潜伏期较短,因而证明可直接通过血流感染中枢神经。沿神经轴索传播到中枢神经也有很多证据,如病毒感染一侧肢体,麻痹一般发生在同侧; 感染部位越接近中枢,发生麻痹便越早。流行期切除扁桃体,或进行某种预防接种则较易产生麻痹,前者产生延髓性麻痹,后者为同侧脊髓性麻痹。 (5)先天性病毒病: 怀孕期内感染某些病毒可引起死胎或胎儿畸形发育。目前已知可引起先天性感染产生胎儿畸形的,主要是风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柯萨奇B组病毒也可引起胎儿畸形,但较少见。病毒感染胎儿的机理如图所示。 胎儿感染风疹病毒多是通过母体病毒血症而产生的。 胎内病毒感染机理示意 如病毒感染1~2月胎儿,则胎儿器官的发育受抑制,生下来的婴儿体重轻并伴有一个或多个器官的畸形,如心脏病、耳聋、盲、发育迟缓,甚至中枢神经缺陷等。巨细胞病毒感染通常是通过患急性或不显性感染的妊娠妇女的羊膜感染传播到胎儿的。主要表现为头小畸型、智力发育迟缓、肝脾巨大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归转期 急性病毒病的结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❶病人死亡; ❷病毒为机体的免疫机制所清除,受损组织细胞逐步修复,靶器官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例如普通感冒、流感等; ❸病毒虽被机体的免疫机制所清除,但靶器官的损害不能完全恢复,留有后遗症,例如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 ❹病毒并未为机体的免疫机制所清除,而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慢性或亚急性病毒病的病因,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或者反复发作(参见“持续性病毒感染”)。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导致细胞恶性化。 ☚ 病毒感染途径 持续性病毒感染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