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儿较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好发于2岁以内,多数为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多见于冬春两季。
本病多由病毒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为最常见的病原。此外,副流感病毒(以第3型常见)、腺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鼻病毒等均可致病,少数由肺炎支原体及细菌引起。也可出现混合感染。小婴儿毛细支气管腔较狭窄,加上粘性分泌物积聚及管腔炎性水肿,可导致肺气肿或肺不张。
多数病婴有2~3天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伴低热。随后于数小时内急骤出现剧咳、呼吸困难,阵发性喘憋,发作时呼吸快而浅,并伴有呼气性喘鸣,脉快而细,有明显鼻扇及三凹征。严重病例有明显梗阻性肺气肿,常有极度烦躁不安、苍白及青紫。胸部叩诊每呈高清音,毛细支气管接近完全梗阻时,呼吸音明显减低或完全听不到,或仅有呼气延长及哮鸣音,喘憋时常听不到湿罗音,缓解时则可有弥漫性细湿罗音或中湿罗音。因肺气肿可将肝、脾推向下方。由于过度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和液体摄入量不足,可伴脱水、酸中毒(包括呼吸性及代谢性)。特别严重病例可合并急性呼吸衰竭、脑水肿、心力衰竭、虚脱,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窒息等导致死亡。
胸部X线摄片可见全肺有不同程度梗阻性肺气肿、支气管周围炎性阴影,部分患儿有散在点片状或条索状实质性浸润阴影。周围血白细胞总数与分类多数正常,病毒分离可阳性。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免疫荧光抗体检查亦阳性。病程一般为5~10天,预后佳,病死率1%左右。本病诊断不难,但需与支气管哮喘的第一次发作鉴别,后者可根据家族史,发作时无热,以及皮下注射小量肾上腺素后迅速见效等鉴别之。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增加空气内湿度极为重要。在喘憋发作期间,可用异丙嗪缓解支气管痉挛,一般口服每次约1mg/kg,每日3次,烦躁明显可加用等量氯丙嗪肌注。如疗效不明显,可加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短暂治疗。可通过临床观察与血气分析监护患儿血氧及二氧化碳张力情况,使保持一定水平血氧饱和度,以安全度过喘憋期。应及时补充液体以纠正丧失的水分,必要时可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液,加入小量(约1/4~1/5容量)生理盐水及大量维生素C。有分泌物阻塞时,注意吸痰及雾化吸入。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时可气管插管作人工呼吸. 由于本症多系病毒引起。一般不用抗生素,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则考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