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jixing huanongxingzhong'eryan

症状: 高热、耳痛 (婴幼儿表现为哭闹不安)、耳流脓。如不及时治疗可波及周围组织,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乳突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等。需及时就医,应用抗菌素,局部用3%双氧水冲洗外耳道后,以抗菌素液滴耳。治疗应彻底,否则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可转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将给听力、智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 冻疮   外耳道炎和耳疖 ☛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tympanitis

系由化脓菌而引起的一种中耳的炎性病变。儿童多见。常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鼓膜外伤、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发病。病人有发热、耳痛、流脓、听力减退等症状。检查鼓膜充血或有穿孔。本病可并发颅内脓肿,亦可转为慢性。治疗:应用抗生素,保持排脓通畅;对症,注意增强全身抵抗力。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系中耳粘膜-骨膜因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病程一般可分三期,即初期、化脓期和恢复期。初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耳痛、听力减退。化脓期上述症状加重,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如有骨质破坏、引流不畅、反复感染、治疗不当或身体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有可能转变为慢性。治疗原则是病因治疗,控制感染,保持引流通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疾病,30年来因大多数患者能及时得到抗生素治疗而迅速痊愈。演变成慢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和各种并发症者已较少见。但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则仍可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应加重视。
正常的中耳及咽鼓管粘膜有杯状细胞不断分泌粘液,借纤毛上皮的纤毛运动不断经咽鼓管排出,加之粘液中的酶和抗体的防御作用,尽管鼻和鼻咽内有许多细菌,中耳仍可保持无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增殖体炎、变态反应和鼻咽部填塞过久都可引起咽鼓管发炎和阻塞,使其失去防御能力,细菌乘虚而入,导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常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偶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卡他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
本病多发生在婴幼儿,主要原因为儿童咽鼓管较短、宽、接近水平位,鼻咽部感染容易侵入中耳; 儿童增殖体较肥大,并常发炎而累及咽鼓管和中耳; 儿童容易罹患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而并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成人的咽鼓管较长,相对地较窄,其鼓室开口比咽开口高约15mm,故感染侵入中耳较难。但如在急性鼻部炎症时作咽鼓管吹张,或擤鼻涕时双鼻捏得过紧,均可使细菌进入中耳。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也可并发此病。
本病也可继发于鼓膜外伤,如颞骨骨折、爆震、跳水或其他原因引起鼓膜穿孔,细菌由外耳道经穿孔进入中耳。此外,过去曾患中耳炎而遗留鼓膜穿孔者,如游泳或洗头时污水进入中耳则可复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猩红热等传染病或脓毒症中,细菌由血液途经感染中耳者少见。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程,一般分咽鼓管阻塞期、充血期、化脓期、流脓恢复期。
(1) 咽鼓管阻塞期: 一般很短或不为患者所觉察。咽鼓管因粘膜水肿而堵塞,引起听力减退和耳堵塞感,但常不为儿童所注意,成人则常有此症状,并感自声增强。检查可见鼓膜内陷,锤骨柄趋向水平位,鼓室内可有积液,但因鼓膜透明度下降,不易看到液面和气泡,光锥消失或变形。听力测验示传音性聋。
(2) 充血期: 细菌侵入鼓室粘膜,引起进行性充血。鼓膜的血液供应来自鼓膜四周和松弛部与锤骨柄处的血管,因此,可见鼓膜松弛部和锤骨柄处血管扩张和充血,鼓膜四周血管则呈向鼓膜中心的放射形扩展。随着炎症加重,充血部分逐渐扩大而涉及整个鼓膜,以松弛部最明显。此期的突出症状是耳痛,可使小儿睡眠不安、哭闹、用手揉耳或有不断转动头部的动作。婴儿则常拒绝哺乳,因吸乳时咽鼓管和中耳压力改变可引起耳痛。成人常因耳痛而忽视听力减退和低频耳鸣。此外常有发热、胃口不佳、烦躁不安、口渴、呕吐等症状,血象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使炎症停止发展,并迅速消退,避免鼓室化脓和鼓膜穿孔。
(3) 化脓期: 耳痛加剧,常呈跳痛,听力下降和发热更重。儿童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可有抽搐、呕吐、腹泻等。检查可见鼓膜弥漫红肿和外凸,正常标志消失。乳突区常有压痛。
(4) 流脓恢复期: 鼓膜切开或自行穿孔后,脓液自外耳道流出,发热和耳痛迅即减轻或消失,其他症状也渐好转。清除外耳道脓液后可见鼓膜穿孔,穿孔的位置与最严重的病变所在有关,一般多在鼓膜紧张部的中央和下方,常呈点状小孔,该处可看到搏动的分泌物反光,与脉搏一致。如主要病变在上鼓室,则穿孔可发生在鼓膜松弛部。并发于急性传染病者,因抵抗力弱,听骨和鼓膜,包括鼓环可坏死,则出现鼓膜大穿孔,称急性坏死性中耳炎。在化脓期,如治疗积极和适当,一般流脓可在7~10日内停止,鼓膜充血逐步消退,穿孔愈合,听力可恢复正常。急性坏死性中耳炎可遗留大穿孔或结疤愈合,亦可演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多由球菌所致,故青霉素应为首选药物。治疗开始后,症状常可迅速消退,一般须注射5~7日,至中耳炎完全控制后方可停药,否则易复发。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如上述药物的疗效不显著,则可按脓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药物。庆大霉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效果较好,但可引起内耳中毒,故宜慎重。无论有无鼻炎或鼻咽炎,都应用麻黄素或呋喃西林麻黄素合剂滴鼻,使咽鼓管粘膜消炎和消肿,改善中耳引流,有助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日痊愈。有耳痛者可用2%酚甘油滴耳,每日三次,必要时可服止痛剂。如耳痛剧烈、高热、鼓膜充血外凸明显,特别并发耳源性脑膜炎时应作鼓膜切开术,使中耳脓液及早引流,并及时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选用有效药物。有人主张对早产儿及婴儿患者作鼓膜穿刺,因其局部损伤比鼓膜切开少。鼓膜穿孔或经鼓膜切开后,外耳道流脓时可先用3%双氧水洗涤,揩干后用鼓气耳镜在外耳道抽吸,以助鼓室脓液排出。这种治疗可隔日进行一次。劝告患者或患儿家属随时揩去外耳道脓液,以免妨碍中耳引流。穿孔较大者可于揩净外耳道后用0.25%氯霉素或0.3%庆大霉素等溶液滴耳,每日3~4次。溶液中加少量强的松龙等激素,则消炎退肿效果更好。应使患者懂得滴药后要轻按耳屏数次以使药液进入中耳,否则将停留在外耳道而对中耳无杀菌消炎作用。治疗过程中应常作随访检查,以决定何时停药或疗效不显时可及时更换抗生素,并便于观察有无并发症。如治疗三周后仍有发热、流脓、耳痛、耳内跳动感、鼓膜红肿、外耳道后上壁塌陷和乳突部肿痛,则为急性乳突炎征象,经X线照片确诊后,应作乳突单纯凿开术。在应用抗生素的患者中,急性乳突炎的症状可被药物掩蔽,不容易及早诊断,是为掩蔽性乳突炎,应十分注意。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急性乳突炎都可引起各种颅内、外并发症,发生时应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处理。对反复发作者,应检查和去除鼻、鼻窦和咽部病灶。如增殖体和扁桃体肥大而有慢性炎症者,则应切除之; 如有变态反应,则应找出过敏因素并行脱敏治疗。此外,增加营养,注射丙种球蛋白,经常服维生素及鱼肝油,增强抵抗力,注意卫生和不带小儿到公共场所以减少感冒机会,对预防复发也很重要。

☚ 蓝鼓膜及胆固醇肉芽肿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000119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