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系乳腺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多为产褥期妇女。由于乳汁滞留、乳房受挤压、乳头有裂伤等而造成感染。病人有明显全身性炎症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等;乳房红、肿、热、痛明显,严重者可化脓。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抽出乳房内积存的乳汁;局部用30~50%硫酸镁湿热敷;化脓后可切开排脓(注意与乳腺走行一致性切口)。 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多见于初产妇。乳汁淤积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乳头破损是细菌入侵的主要途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早期病人感乳房胀痛,继而局部皮肤发红,出现硬块,压痛明显。可有寒战、高烧、腋窝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高等。应尽早行局部热敷、理疗,应用抗生素,并设法排出乳汁。脓肿形成后需及时切开引流。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为乳腺急性化脓性感染,通常发生于产后第2~4周,初产妇多见,故又称产后乳腺炎。初产妇往往因乳管不通畅,或哺乳方法不当,致使乳汁郁积,易于继发感染。乳房损伤继发感染是急性乳腺炎的另一原因。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乳头的擦伤或皲裂为细菌入侵的途径,致病菌亦可直接经乳管上行至腺小叶和叶间脂肪及纤维组织,引起蜂窝织炎。链球菌感染常引起弥漫性炎症,可导致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葡萄球菌感染一般侵入较深,趋向于化脓,脓肿形成后,可穿破纤维隔,形成多房性脓肿,导致乳组织严重破坏。脓肿破入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 一般开始表现为乳房局限性肿胀、硬结、搏动性疼痛,早期可出现寒战、发热、触痛明显。炎症迅速向周围扩散,皮肤发红、水肿,短期内炎症中心部位变软,为脓肿形成的表现。如脓肿位于深处,则局部体征不明显。当脓肿溃破穿入乳管后,可见乳头溢脓。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疼痛与触痛,白细胞计数增加。由于在妊娠和哺乳期,乳腺组织增生且充血,容易招致感染,因此乳头的卫生至为重要。乳头要经常保持清洁,每次哺乳前后均应用温开水或3%硼酸水洗涤。细小损伤或破裂应及时处理。哺乳须定时,每隔4~6小时一次,每次至吸尽为止,并用手从乳房周围向乳头方向加以按摩,使乳汁排净。哺乳完毕,清洗拭干后用胸罩将乳房托起。如乳头有破损不能哺乳时,应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以免婴儿吸吮时加重乳头损伤,并有利于伤口愈合。 早期乳房出现红肿,适用冰袋作冷敷,可减轻炎症和疼痛。48小时以后则宜用高渗盐水或50%的硫酸镁溶液作湿热敷。一般此时尚允许继续哺乳。如吸吮引起疼痛并有乳头损伤,或已化脓,则须停止哺乳,而用吸乳器吸出,以避免乳汁郁积有利细菌生长。乳房宜用胸罩托起,若肿胀明显,感染严重,须采取措施并停奶。既往多用大剂量雌激素,以抑制垂体分泌摧乳素,但往往导致乳腺组织增生,效果不佳。近来采用溴隐亭(Bromocriptine)来降低摧乳素的水平。一般用2.5mg(单剂量) 即可使痛肿减轻、体温下降。有的须用较大剂量或多次给药,才能凑效。用量大时,须注意产生恶心、呕吐和体位性低血压等作用,有人主张开始剂量宜小,从1.25mg开始,逐渐加大,随进餐服药,最大量可用到5mg,一日四次。已形成脓肿者,浅表脓肿有波动感,深部脓肿可经试探性穿刺而获得证实。脓肿部位确定后,应即行切开引流,以免更多乳腺组织遭受破坏,加重瘢痕形成。切口的选择主要根据脓肿的位置,以乳头为中心,从波动最明显处作放射状切口,或作乳晕部弧形切口; 如为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适合沿乳房下方的皱襞作弧形切口,可不致损伤乳管,而且引流通畅,瘢痕亦不明显。但对肥大下垂的乳房不适宜。如有多房性脓肿,切开后须用手指钝性分开腺叶间纤维隔,必要时须作对位或辅助切口,以利引流。从出现炎症开始,即须采用抗生素治疗。一般对水剂青霉素不敏感,故开始宜用广谱抗菌素,然后根据脓细菌培养和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 新生儿乳腺炎可发生于男女两性,是由于从母体血液中带来的雌激素水平高刺激的结果。临床上在乳晕下可扪及有触痛的肿块,质稍硬,乳头可溢出少量黄色乳样液体。此种乳腺炎无须治疗,当体内存积的激素消失后,乳腺炎当自行消退。不宜强行挤出肿块中的乳汁,否则有增加损伤引起细菌性乳腺炎的不良后果。 ☚ 乳房结核 浆细胞性乳腺炎 ☛ 00003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