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的历史现状Sixiang pinde jiaoyude lishi xianzhuang
小学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发展的过程和目前的状况。
思想品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远在上古时期,从原始社会产生教育活动后,出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现象。人类学学者从对原始氏族调查资料推知, 幼年儿童在原始群和氏族社会中最早接触的是社会环境。儿童从小开始接受氏族部落的成训、风俗、习尚以及宗教禁忌之类的道德熏陶,使其敬爱长者,互助互爱,具有部落和氏族的光荣感、责任感,刚毅、勇敢,肯为部落、氏族效忠和牺牲。在阶级社会,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非常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古希腊,学校以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为主要教育内容,反对强制、禁令,主张通过说服、鼓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之为维护奴隶制服务。在欧洲中世纪,宗教教条成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倡尊重儿童,反对体罚;提倡个性自由,反对禁欲压制;提倡启发式的说服教育,反对经院式的道德说教。重视引导学生锻炼坚强意志,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符合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善于处理现世事务的人才。
在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中,思想品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西周学校教育中, “礼”教是居首位的。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效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这 “三德”、“三行”之教是为维护西周的奴隶制服务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是伦理教育,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在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有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因素。如重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等。
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是根据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把中国建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一改造客观世界的目标来确定的即通过以“五爱”和“五讲四美”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从小培育学生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类人才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反对侧重培养道德观念的主智说, 反对侧重训练行为习惯的主行说。主张通过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 把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