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忽汗州都督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忽汗州都督府唐朝建置。属羁縻府州。以设于忽汗河 (今牡丹江)及忽汗海(今镜泊湖)一带而得名。唐武后圣历元年(698),迁居营州(今辽阳)的粟末靺鞨人等,在其首领大祚荣的率领下,东归靺鞨故地,于忽汗河流域一带建立政权,称为震国。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命郎将崔忻摄鸿胪卿,前往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以其地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从此,大祚荣去掉震国和靺鞨名号,专称为渤海。所以,忽汗州都督府又称渤海都督府。渤海历代诸王皆袭封为忽汗州都督,向唐朝称臣纳贡。 忽汗州都督府唐置地方政区名。或简称忽汗州。唐先天二年(713)置。因境内有忽汗河(今牡丹江)而得名,又因置于渤海国地区故又曰渤海都督府。辖地初只领有今长白山北麓,牡丹江上中游和松花江上游地区。后东临日本海;西以第一松花江及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黑水靺鞨、契丹地相邻;南至朝鲜龙兴江,西向经孟山,越大同江,在价川附近过清川江,在义州北跨鸭绿江,经中国丹东市北,再经抚顺市与新宾满族自治县之间、开原与昌图县之间达双辽县境;北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向约经七星河或挠力河附近越乌苏里江,再沿比金河至日本海。府治变动与渤海国王城同,初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几经迁移,唐德宗贞元(785—805)中定治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靺鞨首领大柞荣在今牡丹江上游地区建立震(振)国,先天二年,唐玄宗遣郎将崔忻前往祚荣所在册封,同时以其所统置忽汗州,任命其为府都督。后唐册封历代渤海国王,皆命兼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唐派长史,就地监领。初由河北道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管辖,神龙二年(706)转属该道幽州都督府,开原七年(719)又由营州平卢军节度使押领,“安史之乱”后由设在今山东半岛的淄青平卢节度使掌其事。与在契丹各部所设松漠都督府、奚地所设饶乐都督府、黑水靺鞨境内黑水州都督府,合称东北地区“四府”。下辖5京、15府、62州、130余县。其设立,加强了靺鞨(后为渤海)人与中原地区的紧密关系,使渤海国既为一个边疆民族政权,又是唐地方的一级行政机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