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忽汗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忽汗城历史文化名城。即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以濒忽汗河(今牡丹江) 得名。今为黑龙江宁安渤海镇。该城周围山环水绕,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唐天宝末年(约755) 起成为王都。贞元十年(794)起再次为都,直至国亡。前后达160余年。是为渤海中、后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中心。契丹天显元年(926)太祖阿保机攻取之。改其名曰天福,为东丹国都。三年(928),东丹奉诏南迁,遭焚毁。清初,才为人们所发现,曰火葺城(俗称东京城)。城分三重,平面均呈长方形。外郭城周长16296.5米,设十门。内城设三门。宫城设四门。城内遗迹、遗物很多,其中石灯幢、八宝琉璃井等至今保存完好。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忽汗城 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县南,渤海国都。唐先天二年 (713),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封渤海郡王,建渤海国,筑城定都,因城濒忽汗河 (今牡丹江)而得名。忽汗城为渤海国五京之一。天显元年(926),契丹兵围忽汗城,渤海王出降,国灭。 ☚ 龙原府 汴京 ☛ 忽汗城渤海国王城。清文献亦作“辉罕城”。故址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西南渤海镇东京城。亦为唐置忽汗州都督府、渤海上京龙泉府治所。王城原在“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唐天宝(742—756)中,渤海王大钦茂迁都显州(州治在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子),天宝末移都上京忽汗河(今牡丹江)东,贞元(785—805)时再徙都东京(治所在今吉林省珲春县珲春镇东15华里之八连城),大华玙为王还都上京,时约在贞元九年(793)。自此至渤海国亡,上京一直为渤海王都所在。今东京城遗址,为第十一世渤海王大彝震时营建,由外郭城、宫城、王城3部分组成。外郭城呈长方形,长约16公里,中央大道将城分为东西两区。宫城位于外郭城北部中央,长方形,周长3986米,分东、西、北、中心4区。王城在宫城南,相隔一条街,长方形,分中、东、西3区,东、西2区发现10处官署遗址,当为渤海中央统治机构所在。城的布局及宫殿、庙宇的排列,酷似唐长安之缩影。房屋建筑一般是夯土筑基,土坯砌墙,顶铺青瓦(官署和庙宇为绿琉璃瓦)。辽天显元年(926)一月,辽军“夜围忽汗城”,渤海国旋亡。二月,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改忽汗城为※天福城。三年十二月,辽太宗遣东丹国右次相耶律羽之迁东丹民实东平郡(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市,后升为南京,十三年又改称东京),城内居民被迁一空,宫殿、庙宇毁于烈火。辽以后史籍,有误以今辽阳市为忽汗城、天福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